内蒙古呼和浩特6处古村落,这里有不一样的古色古香
“”
投稿
编辑 | 趙英雄
通称呼市,旧称归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先秦时期,赵武灵王在此设云中郡。这里是胡服骑射的发祥地,是昭君出塞的目的地,是鲜卑拓跋的龙兴地,是旅蒙商家互市之地,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交汇、碰撞、融合的前沿。
如今呼市本是由归化城与绥远城两座城市在清末民国合并而成,故名归绥。1954年改名为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
一起来看看呼和浩特留存的6处古朴村落,你曾经去过几个?
1 口子上村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北堡乡口子上村,名列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南为雄伟的明长城。明长城遗址在这里最为美丽,口子上明长城是清水河县境明长城遗址的最高处,位于两座高山之间,海拔1800米。
口子上村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据史料记载,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在此建军堡,筑关隘,称五眼井堡。清雍正、乾隆年间,清廷在五眼井堡设办事机构,在明长城关口设卡收税,当地人称“衙门圐圙”,沿用200余年。民国时期废堡,在关口设税厅,成立稽查队。随着人口迁入增加,这里逐渐形成自然村落。据介绍,明清至民国时期,这里为关口要道。边贸开禁,关口大道往来驼商马队络绎不绝,一时极盛。
在口子上村南,明代五眼井堡遗址尚存。五眼井堡由砖石包砌,四角设炮台,只设北门,防御严密。口子上村猴儿山与丫角山之间,山险坡陡,是明代内外长城相接处,也是明代的重要隘口。明朝在丫角山上下及五眼井堡层层设防,构筑边墙七重之多。口子上村的外长城之外还有一道边墙,东连猴儿山半山坡的外长城,西跨丫角山北麓半山腰。猴儿山上的外长城是砖石包砌,墙基用大条石砌筑。长城顶部青砖铺道,并筑有敌楼。
一条河流将口子上村一分为二,村南窑洞多依明长城墙体而筑,有的窑洞有数百年历史。村北窑洞多背靠山体,石头砌筑。漫步古村落,传统建筑、长城墩台、弯曲坡道、小桥老树,构成了一幅古朴而美丽的画面。 延伸阅读:修一部完整家谱,这26种格式要掌握
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是口子上村的三关庙会,从明末流传至今。每到庙会时古村的清泉寺戏台就格外热闹。这座硬山式顶的古戏台在村南,坐北朝南,背对深沟,其周围峰峦相迭、烽燧林立,与山峦、长城相映生辉。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
2 塔布赛村
位于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塔布赛乡,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历史悠久,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的蒙汉混合居住的村落,是传统村落空间历史遗存的缩影。文物建筑乌兰夫故居建筑群规模宏大,堪称是红色教育的辉煌殿堂。
塔布赛村是蒙语村名,汉语译释是五家村,起名于清朝乾隆年间。在这以前塔布赛村已定居一个游牧而来的蒙古族家庭族----云家,这里水草丰盛,宜于放牧,云家在这里定居放牧发展起来了。并引来不少开垦种地的庄稼人,陆续在这里又定居下来四姓家族,南郭二姓,孟李二家。(这是塔布赛村流传多年的熟语)云家大小人人缘极好,对他们的定居给予了很大的方便,这四姓也同云家打成一片,互相交流学习耕种放牧技术,逐步的形成了半农半牧。由于五大姓的合作团结,农牧业的发展很大,所以就以云家为主体,用蒙语起名----塔布村。后又改名为塔布赛村,汉语意思是五好村。
现状村庄建设呈街巷式布局,规律明显肌理清晰,村庄建筑风貌较好。村庄内现存大量解放时期的民居,其平面布局与蒙古族生活习惯密切关联,是典型的土左旗蒙古族民居模式,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主要是一字型。日常起居、劳作、休息、接待客人都在一个空间内。建筑多采用砖木结构,墙体用砖垒砌,青瓦坡屋顶,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 腊铺村
位于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清朝初期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内陆地区大量贫民迫于生活压力“走西口”、“闯关东”等等,形成近代几股大的移民潮,其中“走西口”大大改变了内蒙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以及生活方式,而腊铺村的发展也是源此期间。
在腊铺村中,四眼井巷、腊铺巷、观音庙巷是村中最早的街巷,也是现有村子巷道格局的开始。“走西口”时期,从外地来有一做香和蜡烛的手艺人,因其手艺出名,生意红火,故大家称其所住街巷为“腊铺巷”。腊铺村也因此巷子而得名,自此以后该村子该几条巷子为原始居地,村子由北往南不断扩展延伸发展起来。
腊铺村内现存十余处清代民居建筑和多处民国时期建筑,另外建国至八十年代初期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有十余处。这里的民居建筑采用(穿斗式)木结构,墙体采用砖土混合建造,青瓦单坡屋顶,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4 老牛湾村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单台子乡老牛湾村,名列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老牛湾村始建于明成化三年,其地理位置特殊与山西隔黄河相望,自古以来为战略要塞。
老牛湾村位于蒙晋交界的雄关峪口,是万里长城和黄河的交汇点,是历史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相融交汇的独特地区。景区内随处可见动植物化石,已出土的石斧证明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此处就留下人类活动的遗迹。
老牛湾渡在清代边备废弛之后逐渐兴起。老牛湾虽然险峻异常,河岸直立,河道弯曲,但水势平缓,是天然的良港码头,吃水再深吨位再大的船只也停靠无碍。同时,老牛湾常年有兵士驻扎,可确保人身财产安全。那些精明异常的商家审时度势,将这一座壁垒森严的兵营要塞改造成为了一座边地。
5 古城坡村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城关镇古城坡村,名列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里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窑洞,窑洞就地取材依山而建,东西成排,高低错落,古香古色。
古城坡村南临清水河,北靠金衮山和银衮山,坐北朝南、依山傍水。关于古城坡村的历史,史料记载甚少。《绥远通志稿》载:“古城坡故城遗址,在县治城由西北隅山岗上,残基仅存周二里许,无金石刻文可考……”从清水河县民俗文化研究者陈俊那里,记者了解到了两个版本的关于古城坡历史渊源的说法:一是汉代时在这里建过一座古城,名为武城县;二是明代永乐年间这里建起了城围。无论哪一种说法,都凸显了古城坡村是一座年代久远的村落,当地的一些建筑遗址确实也印证了这一点。
赵家大院、郝家大院、段家大院、刘家大院,这是古城坡村清朝时期的“四大院”,如今,这些大院多少都有一些遗存。古建筑还有万和厚巷口有段家大院的米市陶朱,门脸的对联仍清晰可见:外联“利如晓日腾云起,财似春风逐雨来”,内联“贸易中全无市气,谈笑内并带书香”。商铺牌匾名为“万和厚”,原来,这个巷子也是因此而得名的。
6 雷胡坡村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城关镇雷胡坡村,名列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庄内居民形式多为窑洞形状,冬暖夏凉,适宜居住。龙神庙保存较为良好,当地居民在传统节目时会在庙内举行祭祀活动,古窑洞保存状况差,为土窑洞。
东坡龙王庙始建于康熙年间,处于半山腰,背靠银滚山,面向南海子村,依山傍水,绿树掩映着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古寺庙。当时龙王庙的建筑物壮观气派,恢弘大气,包括正殿、殿神殿五、钟楼、鼓楼、禅房、山门、古戏台、小山门等附属建筑。院内东南位置伫立着一棵饱经沧桑的桑树,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直径约一米,高约20米,古桑树至今还伫立在寺院内。
这里
Hash:fb96238e24b0c7c705b6b2436b46770a1f88ad4f
声明:此文由 赵氏宗亲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