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千年古镇 再现“镇川荣耀”
文/高扬
去年10月份以来,笔者就重塑榆阳区镇川千年古镇问题,先后多次进行了实地调研考察,通过对古镇建设的优势资源再认识、古镇建设的开发价值再挖掘,形成了基本的古镇建设思路和建议。
资源优势
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镇川位于榆阳区南端,与榆林主城区毗邻,与米脂县、横山区相连。榆商高速、210国道穿境而过,铁路南北过境11.7公里,大型军用机场坐落于此,人口集聚,产业聚集。无定河经流全境,两岸地势平坦,田畴交错,树木葱茏,山川秀美,是无定河流域宜耕之壤、宜居之地,是一个美丽的黄土高原田园乡镇。
历史悠久,商贸文化兴盛。镇川的历史最早可上溯至周,战国属魏,秦归上郡,西魏时曾设县抚宁,历代兵燹战火不止。北宋时作为战略军事要地,曾设罗兀城。明嘉靖年,设镇川堡,为明九边重镇三十六堡之一。由于该城堡位于大川中部,南控延绥,北持榆横,取镇守川道之意得名镇川。从西魏修筑抚宁县算起,镇川至今已有1500年历史,即便从有址可证的宋神宗熙宁四年修建的罗兀城说起,至今也有950年,是名副其实、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挖掘镇川历史,其中商贸文化最具特色。早在北宋时期就在这里设有边贸“榷场”。镇川商贸兴盛的历史由明清开始,南来北往、商贾云集,到清末民初,镇川成为晋陕通往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的交通要道和陕北重要的皮毛集散地。抗日战争时期,镇川是陕甘宁边区和国民党辖区边境贸易所在地。1946年,镇川解放,陕甘宁边区政府在此设立镇川县。因此,镇川一直被称为“旱码头”。改革开放初期,因往来贸易发达,镇川被誉为“塞上小香港”,1995年,国家建设部将镇川列为全国50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镇。镇川人多年的行商理念奠定了镇川的商贸文化,自古有“要知天下事,先问镇川人”的名谚流传至今。
遗存众多,传奇色彩浓重。历史的厚重和博大精深在镇川有迹可循。北宋时期的罗兀城在镇川无定河西岸石崖底村,是宋与西夏反复争夺的军事要冲。最初,宋太宗淳化年间(990—994年),大将李继隆选此筑新抚宁,又名娄城,扼西夏于横山要道。宋夏战争断断续续,由西夏国相梁乙埋始建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在抚宁故县的北崖上修筑罗兀城。罗兀城始终与烽烟战火、金戈铁马相关,不光种谔将军在罗兀城留下传奇,府州折氏折克柔将军也曾涉足罗兀城,留下折克柔救罗兀占麟州的故事。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罗兀城终为宋军占据,后改名同武城。1550年,延绥巡抚张珩筑镇川堡,罗兀城居民迁往镇川。经历过战争的洗礼,今天的罗兀城城垣依稀可辨。保存最为完整的有南座烽火台,巍然矗立,烽火台分三层,分别为营房、哨楼、烽台,还有“牛碾子”等遗存。2008年,罗兀城遗址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川的古老遗存还有位于八塌湾靠川石垛山山顶上的原始人遗址,位于寺沟村后山与河上村交界安山山上的元朝大德年间的长春观,以及朱家大坟遗址、和尚塔遗址等。镇川老街至今仍有大量传统大院、古窑洞等遗存,见证镇川商贸时期的繁荣。据镇川党委、政府从2018年至今的摸排调查,有窑洞四合院40多处、票号50多处、古老街巷30多处,其中23处相对保存完整。根据调查了解,其中有陕北“皮毛大王”艾氏旧居、瓦岗寨申氏旧居、“隆盛长”“富庆祥”“富盛公”等商号旧址等。
古迹名胜,宗教文化奇特。镇川黑龙潭是周边省市驰名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谷中九潭连环,泉流活跃,俗称九龙潭。黑龙潭有黑龙庙,庙建于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经过清光绪和民国年间重修扩建,庙宇形成了由正殿、卷棚、钟鼓楼、牌楼、旗杆、石狮、石阶和戏楼等组成的古建筑群,其中有壁画百余幅,匾额众多。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黑龙潭成功创建了全国第一家山地树木园。近年来还建有陕北唯一的龙文化博物馆,收藏大量相关文物和文献。黑龙潭已成为陕北重要的道教和龙文化活动场所,人气很旺,每年前来观光旅游达几十万人次,仅庙会收入两三千万元。
传统荟萃,人文底色鲜明。镇川商贸业繁盛时期,传统手工业得到空前发展,陕北传统五色匠工金、银、铜、铁、锡在镇川集中传承,并发展为产业,这些和陕北农业发展息息相关的手工业产品目前仍然从镇川批发行销,活跃在广大农村。匠艺人依然活跃于镇川集贸市场。镇川群众文化源远流长,盛大的社火、经久不衰的庙会、丰富多彩的节日庆典,以此为载体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千姿百态,如镇川老秧歌、缠腰鼓子、焰火等,是陕北民间艺术宝库中的精品、研究黄土文化的活标本。在近年的庙会、旅游文化节、陕北榆林过大年系列活动中,镇川群众文化每每大放异彩。
红色历史,再添文化锦绣。镇川的红色革命历史在榆林市和榆阳区的革命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刘志丹、崔明道(无定河六烈士之一)、申国藩等众多革命家在镇川有革命活动史实,现“中共榆林县一大旧址”保存完整。镇川在红色革命历史中,杰出人物频频出现,如革命先烈刘述相、葛丕茂、申世俊,无产阶级革命家朱侠夫、朱敏、朱子休、王聚贤、申国藩等,现还保存有不少名人故居。
规划科学,基础建设扎实。从2018年以来,镇川加大力度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全力实施民生工程,积极引入新产能、培育新产业,倒逼经济转型升级。将镇川重新定位,以打造新型电商e阵地、试飞试验航空港、宜居宜业特色镇、全域旅游综合体为目标,找准了镇川历史文化及现实中的优势,符合镇川当前发展规律,其中宜居宜业特色镇的建设思路正是镇川千年古镇打造的坚实基础。
价值和意义
重塑千年古镇,是推动镇川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镇川历史上长期是陕北的商贸重镇,是榆林市小城镇建设的璀璨明珠。近年来,镇川在强基础、补短板、兴产业中取得了长足进展,迎来了新的快速发展机遇。在此基础上,如果能把重塑千年古镇、打造旅游文化产业品牌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必将使镇川插上金翅膀,增强发展后劲,实现第二次腾飞。商贸文化、黄土文化、龙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与丰富的历史遗存不断交织、汇聚、融合,赋予镇川千年古镇无可比拟的文化底蕴。调研中发现,榆林市整体存在文化积淀深厚却转换不足的困惑,需要立足新农村建设、文化旅游、城乡规划三大阵地推进文化培育工作。
重塑千年古镇,是增补榆阳文化旅游空白、打造榆林文化旅游新品牌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榆阳区牢固树立“抓文化旅游就是抓经济、抓转型、抓民生”的理念,坚持“文化+”跨界融合模式,全力打造了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充分彰显榆阳兼容并蓄的文化底蕴,并获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千年古镇重塑可以打造新的旅游文化品牌,增强榆阳区和榆林市人文魅力和旅游热度,助推整体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镇川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商业文化体验,在整个陕北甚至全省都是不可多得的优势资源。如能进行形象重塑、升级改造,将会增补榆林旅游文化空白,完全有可能打造成为榆阳乃至榆林的一处寻踪觅古、品味文化且休闲娱乐功能完备的文化新地标。
重塑千年古镇,是树立陕北文化自信和文明传承的有效途径。人文资源是陕北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史遗存、黄土风情、陕北民歌、陕北唢呐、红色文化等都是榆林光彩夺目的文化名片,是榆林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大榆林文化自信的源头所在。重塑千年古镇,将使其陕北文化的集中展示功能更加有效显现。重塑镇川千年古镇,是传承历史、利在当代、造福后人的事业,不仅意义深远、价值巨大,而且连接地气、切实可行。只要紧紧依托生态资源和历史文脉,科学规划,充分挖掘、传承、发展和利用好镇川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文化旅游资源,创新历史文化古迹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一定能将镇川建设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历史文化千年古镇。
思路和建议
做好一个规划。镇川镇已完成2017—2030年城镇建设规划,建议在该规划的基础上,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参照全国古城镇建设的成功范例,突出镇川商旅文化特色和黄土文化元素,高屋建瓴、超前规划,方向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绘制千年古镇蓝图。
进行一次研讨。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征求各种意见建议,会同专家、学者及相关部门召开千年古镇建设研讨会,挖掘古镇文化旅游资源和价值,确立古镇旅游文化地位,完善古镇建设规划,探讨古镇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和思路。
申报一个品牌。积极争取列入国家对古村镇遗址保护的范围和政策支持。做好向国家工商局申报镇川“千年古镇”的商标,力争把千年古镇——镇川打造成为“响当当、硬邦邦”的文旅品牌。
包装两个项目。一是镇川商旅文化园——镇川四坊。镇川四坊分为宿坊、食坊、艺坊、作坊,占地80多亩,利用镇川原有百孔老窑洞和闲置场地,以“陕北七十二行”为依据,通过包装修建、艺术加工,再现镇川明清时期商旅文化的繁华盛景。项目包括旅店客栈、特色饭铺、酒肆茶馆、民间演艺、食品加工、商旅文化博览等,将陕北的风味小吃、窑洞文化、民间艺术和民间工艺融为一体,吃住娱游购销一条龙服务,全方位演绎商旅文化与黄土文化的生动场景,形成陕北有影响的旅游目的地。目前,正在邀请专业文化团队规划设计。二是镇川老街保护性开发。老街保护性开发以明清时期风格为底色,融合黄土文化其他元素,最大程度还原镇川老街,再现老街辉煌,展示“镇川荣耀”。
探索一种机制。千年古镇建设应坚持大手笔策划、大项目带动、大资金投入的建设思路,实行统一规划设计,分期分批组织实施,边建设、边使用、边完善,经过三至五年初具规模。项目建设要充分利用各种优惠政策,面向省内外招商引资,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和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区各级政府对项目的指导和资金支持。同时,还要依托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推行镇级股份经济合作总社+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模式,合股联营或整体外包,以实现财政资金效益、集体资产激活、管理服务水平三个“最大化”,开辟更多的人财物资源。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镇川古镇建设可以按照“一年整治人居、两年完善基础、三年显现成效”的路径图,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建设,努力完成基础设施、专业市场、文化旅游、社会民生等方面项目,为千年古镇建设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作者系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榆林市政府顾问)
Hash:dfbfc88dbd6a85f7d0717280c212b6d6c2f48821
声明:此文由 在榆林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