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恒口老街”之(一)·乡愁

—— 擦亮星辰.回味乡愁!从宋代建制“衡口堡”说起

乡村的夜总是很静,偶尔几声狗的叫声,远处的灯火,总把夜晚的思绪拉长,古镇的夜显得格外静谧。

从舷窗俯视,黑茫茫的大地闪耀着或明或暗的灯火,想就是恒口老家了。著名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他的《城市发展:起源、演变和前进》中归纳了人类发展史上创造的两个工具:一个是文字,另一个就是城市。古老的记忆,往往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历史见证。遗憾的是,这种古老的记忆,正在慢慢消亡,很多都是停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或多或少,或深或浅……

去恒口老街走走,我来了,不知道接下来的几天行程,能感受和体悟些什么。那么我们就从宋代建制的“衡口堡”说起。

01

恒口镇始建于北宋,北宋元丰八年(1085)颁布的官修地理总志《九域志》载“西城县有衡口镇”,秦惠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在汉江北岸设置西城县,衡口镇归属西城县辖区,清顺治元年(1644)属西乡衡口镇,康熙二十二年(1683)属兴安州辖区,并改称为恒口铺。民国二十四年(1935)撤铺设联保,民国二十七年(1938)撤销联保恢复为恒口铺。建国后一直为恒口区公所、恒口镇所在地。

恒口老街兴盛于清乾嘉时期,据《安康县志》载:“嘉庆三年(1798)臬司温承惠率安康知县赵延麒,捐千金,市民助役,筑城堡,墙高一丈五尺,建四门,周六百四十丈,内设公廨、仓廒,主街道东西伸延,长2.5公里。”

记忆中的恒口是古朴而安详的,热情,奔放,富硕,沧桑,悠远……每次听腾格尔的《天堂》,那几近嘶哑的呐喊,总会激发出人内心一种宗教般的皈依感,让人想回到家乡的冲动。

我爱你,我的家……

家乡永远是一个人的终极归宿,每个人,无论天涯海角,只是爱的方式不同罢了。无数的名人雅士都留下了诸多经典传世之作。

此时此刻,不由地想起了作家木心。大多数国人认识木心都是从一首《从前慢》开始的,甚至只知中间脍炙人口的那小节——“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记忆总能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想起了恒口老家的某些人,某些事……特别是不由的忆起了恒口老街上,那些慢慢淡出了历史视线的那些古老的工匠们。

千年古镇民风淳朴,文化积淀深厚,热情好客的恒口人民,传承了祖辈的智慧勤劳善良。古朴沧桑悠长的小巷,我看见了陈旧的马头墙,调零的老瓦房,还有驻守着乡愁的老人。

“铁匠铺、剃头匠、……”

还有“七月会”……

我仿佛听到了担柴的、卖草的、剃头的吆喝声。时光总在不经意间流逝,许多的人和事承载了所有恒口人的梦想……

这里有每一个人的童年,有梦想,有期待。

02

时光似乎一下又回到了很久以前,记忆中,总有那么多的难忘的东西,值得回忆的东西,让你挥之不去,但又似乎很遥远……

七十年代末的我们,儿时的记忆中似乎并没有吃过太多的苦!典型的农家小院,典型的农家孩子,直到现在,还记忆中和小伙伴们玩耍的情形,还记得河里好多的鱼,还记得男孩子喜欢攻城、打仗、斗鸡……常常意犹未尽,就让大人叫走了。上学似乎只是悠闲的“副业”,记忆中似乎很少在家做过作业!成群结队的孩子,一起上学、放学……不等天亮就出发,翻山越岭……天还没有亮就到学校了,儿时的记忆中,似乎没有任何的压力和忧愁,一切是那么顺其自然;大人有大人的乐趣,孩子有孩子的天地,夏天的晚上,不知道有多少人回忆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乡村氛围……

忘记不了,第一次看电视的情形,记忆中的《西游记》占据了孩子的心灵;忘记不了,第一次过生日的情形,爸爸、妈妈煮上鸡蛋,做上米饭,开心的微笑……

眨眼间,记忆中的东西,似乎离开自己很遥远……

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是失落,还是无奈?还真是难以表达。

岁月的洗礼,古朴沧桑的恒口老街。地处秦巴山脉的恒河、越河的川道之间,距安康市27公里,是连接紫阳汉阴汉滨三县(区)的交通枢纽。

恒口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拥有一条迄今我国北方保存较完整,且具有明显长江流域文化特色的古街道,长达两公里,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都十分罕见。古街现存明清历史风貌的民居建筑700余户,且户户相连,古街内留存老井5口,至今水源不断。东至恒河,南濒月河,西至恒紫公路桥,北接316国道。无论是水路还是陆路都有着极其便利的先天优势。

踏上老街,目之所及皆为乡愁。错落有致的古民居,生动古朴的木雕,富有韵律感的重檐式屋顶,飞檐斗拱,气派非凡。古街上醒目的马头墙昂首峭立,极富特色的多重式屋檐和多重式天井四合院布局,融汇了汉水文化与南北文化于一体的建筑特色,可谓独树一帜。据《安康县志》第13篇中记载:"恒口在宋代已成大镇,商品交流市场形成较早。"

朴拙宁静、安闲适宜,这是大多数第一次到恒口的人,对这里最直观的印象。传说中的“恒口八景”,全方位展示了恒口地理风貌和人文美景,传承了历史,留住了记忆。

03

《小王子》中有句话“只有用心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真正重要的东西是肉眼无法看见的。”

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灵的家园,我发现,置身繁华的城市,我感觉到了孤独,一个城市的孤独,回到老家却是温暖宁静的,有种异样的安详。

抹去岁月的风尘,穿越秦岭山脉,我不断回味那些老店铺、老字号、老宅院,舞火龙、火狮、跑竹马、赶毛驴、划旱船和皮影戏,古井、古树、古建筑、古码头……南北交融的文化底蕴,虽饱经沧桑却风韵犹存,依然甘醇清香。道情戏、汉调二黄戏,已成为汉水流域安康文化独具魅力的代表。

小镇子,大世界。

这里有民国二十四年意大利人修建的天主堂,还有民国十八年挪威人修建的福音堂。中西合璧的文化交融,在这里相映成趣。

古朴中彰显凝重厚实的威严,素朴安详中积淀着文化,曾经的古镇在孕育着勤劳善良的居民同时,也造就了属于那个时代的文明。文化、经济、商贸、农业的繁荣,为古镇的历史留下了时代的烙印。

想到了古镇文化。

人杰地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离不开教育,恒口小学就是当年闻名遐迩的“岭南书院”旧址。陕南著名的道情皮影艺人张子成(外号张谝祥),五十年代初赴省城会演,名冠三秦。著名“小场子”老艺人李志连,1955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得一等奖,中央民族学院聘任讲学一年。

古镇可谓地灵人杰。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军曾将此当作根据地。黄巢起义军也在这儿驻过军、练过兵。贺龙、李先念亦曾从恒口取道并招过兵。民国时期陕西督军陈树藩,还有原甘肃省委书记禹贵明、陕西省副省长王寿森、解放军26军副军长曾永华、军事科学院正军职少将王安、国家三北林业局副局长李建树、西安作协副主席陈长吟等皆出生于恒口……

有点遗憾的是,建于1958年的安康地区第一缫丝厂、建于1956年的安康县第二文化馆、1964年的恒口区千工乡团结果园……有的只剩下了回忆。

返回途中,我在想,总算去过恒口老街,我用虔诚的心,沐浴着千年古镇的文化洗礼。

回到闹市区,晚上,就有一种人去楼空的落寞。我们走在灯火辉煌的城市街区,总觉得有点奢侈。

哈利法塔的灯火总有沉寂的一天。

我祈祷擦亮星辰.回味乡愁,让这个千年古镇重焕容颜。

供稿:刘明

Hash:173d8805a4b20ec27df3970d4d1542c094e2b882

声明:此文由 西部视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