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这座石窟 风光堪比莫高窟 罕见蓄须佛祖双目神光竟千年不减!

说起甘肃的石窟,大部分人可能只知道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其实在“羲皇故里”天水市,还有一座虽知名度不高、却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石窟,它就是位于天水市甘谷县城西南2.5公里文旗山上的大象山石窟,其石窟造像可远溯至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象山占地面积约640亩,自山脚拾级而上至山顶,总长1.5公里。山上松桧丛生、花香满地、亭台楼阁依山而建,窟龛巍峨壮观,是古丝绸之路上集石窟和古建筑于一体的重要文化遗存之一,现已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4A级重点名胜保护区。

据记载,大象山石窟最初命名时,并不是“象”字,而是佛像的“像”,这是因为山中雕刻了一座巨大的佛祖释迦牟尼坐像,自从大佛完工后,世人便一直沿称“大像山”。近年来,人们根据释迦牟尼“乘象入胎”的传说,认为改成“大象山”意义更为深远,从此大像山正式被命名为大象山。

与国内其它石窟不同的是,大象山石窟除了现存的22个窟龛,还有供僧人修行的禅窟,这在全国也十分罕见。其中开凿于北魏时期的甘谷大佛,高23米,距地面200米,为半圆雕石胎泥塑,造型浑厚雄伟,气势宏大,距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有趣的是,尽管大佛脚下的通道只有一米多宽,但游客无论从任何角度,观看到的大佛都比例完美。

一千多年前的工匠是如何解决视觉误差,做到技巧与观感的完善统一呢?经过专家学者的仔细观察,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原来大佛的上嘴唇高出下唇许多,双耳也比正常比例高出一倍多。此外,大佛的瞳仁是用一口黑釉大缸劈成两半镶嵌在眼眶里,而且超出下眼睑的位置,使得双目炯炯有神,千年神光不减。

甘谷县当地还流传着大佛蝌蚪状短须的传说,相传清末有一外县商人来甘谷,在渡渭河时不幸落水,命在旦夕之时他看见了山上的大佛,于是便祈求大佛,如若得救便为大佛贴金。侥幸生还后,他请匠人为大佛贴金,贴到最后发现金子不够,于是就为大佛画上了胡须。后经专家考证,大佛的蓄须造型其实是印度早期佛教犍陀罗的风格。

在深4.5米的圆拱形大窟顶部四周,还悬塑有飞天、卷云、莲叶等众多栩栩如生的石刻造像,河南旅游线路,其中数只人首鸟身、振翅欲飞的妙音鸟,是我国最早借鉴古希腊神话有翼神祇形象特征的石刻雕塑,堪称西方装饰性雕塑和中国写意性雕塑完美结合的艺术巨制。

大佛窟的两旁,依山附势修有长长的走廊,廊上窟龛相连,巍峨壮观。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除大佛窟外的其余22处石窟都遭到破坏,造像壁画无一幸免。现在保留下来的建筑也都是清光绪年以后重修。上图中的双明窟,又称药王洞,洞内17尊泥像为1994年按原样重塑。

清同治年间维修山上建筑时,木匠利用剩下的边角料修建了一座结构奇巧的鲁班殿,屋顶为八卦莲花藻井,砖雕木雕刀法准确细腻,堪称大象山上最精美的建筑作品。如今,大象山下新修了公园商业区,为游客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出行环境,假如有机会的话,您也不妨来这里走走转转吧。

Hash:daec98452e20191b4f2294a0b5d8ae1f43f62422

声明:此文由 搜狐旅游-玩儿转旅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