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中华|奥运福娃与半坡彩陶竟有这般缘分
半坡彩陶
如果不是上世纪50年代的一次考古发掘,位于西安东郊的半坡村也不可能享有如今的鼎鼎大名——在这里被发现的距今六七千年的史前文明,是渭河流域继老官台文化之后,孕育发展出的一支重要的本土文化;遗址出土器物上大量出现鱼纹、人面纹、鸟纹、鹿纹、蛙纹等像生图案,让中国彩陶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因它命名的半坡文化进入了中学课本;在考古遗址之上建立的中国第一座遗址博物馆,被载入了中国博物馆史……
当然,半坡最让人耳熟能详的还是人面鱼纹这一神秘的图案,它早已成为了中国文物的经典标识,并为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提供了设计的灵感。而绘制着这一图案的彩陶盆也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的名单之中,堪称“国宝中的国宝”。
那么人面鱼纹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含义?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观点一:半坡人群以鱼作为他们的祖先,人面鱼纹有着“人和鱼相互转化”的含义,可能是他们的部落图腾。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人面鱼纹描绘的是正在主持祭祀活动的巫师,人面头顶的尖帽、耳旁的装饰,和我们今天少数民族节日庆典时的装束很像。
观点二:由于鱼的繁衍能力强,所以有学者认为,人面鱼纹可能表达了人们祈求丰产丰收、子嗣繁盛的愿望,是生殖崇拜的体现。
观点三:有专家将人面鱼纹的形象与甲骨文、金文中的“火”字,以及《山海经》中炎帝部落的后裔氐人“人面而鱼身”的记载进行联系,认为人面鱼纹是炎帝部落的象征。
观点四: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人面鱼纹实际上是俯视视角下的鱼,而并非戴有装饰的人。人面是鱼头的一种人格化的表现,即一种拟人化的鱼。人头顶的“尖帽”实际描绘的是俯视视角下的鱼身和鱼鳍。人面鱼纹是“对视”和“远观”两种视角的结合,是在通过二维的方式来表达三维的场景。这种图案可能表达了半坡人群希望逝去的孩子能够在鱼的帮助下,穿过象征死亡的水域而实现转世或重生。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彩陶·中华——中国五千年前的融合与统一”展览中,一共展出了四件人面鱼纹彩陶盆,其中三件来自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一件来自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那件最著名的人面鱼纹盆还有这么多“孪生兄弟”。
除了和“人面”搭配,鱼纹还会以其它的形式出现在半坡文化的彩陶之上。有的鱼的图案非常写实,鱼头、眼睛、鱼身、鱼鳍、尾巴都形象的描绘出来;有的连鱼嘴中吐出的泡泡都仔细绘制出来;还有的描绘了鱼从水中跃起翻身的瞬间形象,非常生动有趣;还有的鱼纹比较抽象,只保留了鱼的头部或眼睛部分,鱼身简化甚至省略;或者将鱼的身体各部位拆解、打乱位置进行重组,颇有20世纪初西方“立体主义”的意味。
半坡文化彩陶中,几何图案彩陶也十分常见,主要有直线纹、波折纹、三角纹等等。这些几何图案看似简单,其实背后也蕴含了很多奥秘。比如,同样是波折纹彩陶,有的是用黑彩直接绘出的波折纹,而有的是通过彩绘之间的留白形成的波折纹。在同一件器物上,这两种波折纹可能同时存在,形成阴纹和阳纹之间“互文对仗”的艺术效果。
这种巧妙运用彩绘与留白的艺术手法,和中国传统绘画中“计白当黑”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不仅体现出制作者精巧的构思和高超的技艺,更是一种逆向思维、抽象思维模式的体现。另外,有些环绕器物一周、看似连续的几何纹饰,实际上是有起始点和终点的,表明彩陶纹饰在绘制之前,是经过了创作构思和布局设计的。
姜寨遗址 刻符彩陶钵
半坡文化彩陶纹饰中,还有一类比较神秘,称作符号类图案。“彩陶·中华”展览中展出了两件刻符陶钵,钵的表面打磨光亮,口沿外壁绘一周黑彩宽带纹,黑彩上用尖利的工具刻划了一个符号,露出红色的陶胎。
在新石器时代的诸多文化中都能见到这类刻在陶器上的符号,分布范围非常广,延续时间也很长,刻符种类多样。目前普遍认为这些刻划符号具有一定的规律和共性,不是无意识留下的痕迹,而是表达了某种含义。虽然我们尚不能解读它们的具体含义,但是这些刻划符号对于探讨汉字的起源具有着重要意义。
( 版权所有 转载注明)
Hash:e8d18dc658487af9bc786485b0bb6a174fa22e3e
声明:此文由 陕西历史博物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