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一座寺 千年文明继续传承让心灵有个归宿

青海新闻网讯 (实习记者 王柯岚) 高原深山里的天神之家是信众心中的圣地

格萨尔是藏族民间传说中的一位传奇英雄,藏族人认为他是“天神之子”,降临到人间降妖伏魔。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吉尼赛乡麦曲村的达那寺相传就是格萨尔的家寺。

“达那寺是格萨尔所在的岭国的国寺,创建寺院的第一世叶巴活佛就是岭国的国师,随后的五世叶巴活佛都是岭国的国师。”达那寺阿边活佛说,寺院保存了格萨尔和手下30位大将的灵塔群,还有格萨尔曾经使用过的盾牌,毡帽以及手下将军们的头盔、铠甲碎片等遗物,而格萨尔令部众用黄金白银等书写的《大藏经》则被达那寺的僧众奉为“镇寺之宝”,可以说达那寺是全藏区格萨尔风物遗址中最厚重,最庞大也是最完整的一处文物遗址。

那达寺位于达那山山腰处,海拔4200—4300米,依山势而建,由百柱殿、叶巴经堂、小经堂、帕木竹巴灵塔殿、三十大将军殿、尕吾拉康等建筑组成,各主要建筑组成小组群,远远望去,整个寺院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宏伟壮观。格萨尔三十大将军灵塔和达那寺,原为苯教寺院,在南宋时期改奉叶巴噶举派。格萨尔三十大将军灵塔,分别建在达那山腰部山崖海拔5000米以上的两处石崖洞窟中,两洞相距约500米,南洞窟建有11座灵塔,北洞窟建有31座灵塔,灵塔群平面布局呈不规则排列,依山势地形,依次由外向里而建。

当唯一的英雄之家受损时修缮变得义不容辞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州发生7.1级地震,位于玉树州囊谦县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格萨尔三十大将军灵塔及达那寺在这次地震中受损严重。

受青海省文物局的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担了格萨尔三十大将军灵塔及达那寺维修工程设计任务。设计组人员5月初到达现场时,山上积雪有半米多深,由于到达灵塔没有道路,只能慢慢摸索踩着岩石行走,非常危险,在接近灵塔的100米路段,是依靠绳子才得以到达。设计人员在现场条件有限、险情频发的情况下,认真负责,现场勘察工作详细严谨。同年8月,完成了材料取样和地质勘察工作。设计方案于2011年10月通过国家文物局评审,保证了11月工程的启动实施。

本次维修是对格萨尔三十大将军灵塔及达那寺进行的一次全面抢险维修工程,包括文物建筑本体维修及道路、护坡等附属工程。单项工程包括格萨尔三十大将军灵塔抢险工程、百柱殿维修工程、小经堂维修工程、叶巴经堂维修工程、帕木竹巴灵塔殿维修工程、三十大将军殿维修工程、尕吾拉康维修工程、闭关中心维修工程、道路护坡维修工程、佛塔维修工程等。

克服困难应地制宜科学有效地进行修缮

遵循文物保护原则,坚持传统工艺做法。根据建筑损坏情况,在价值评估的基础上,采取差异化的维修方法,充分考虑寺院的日常使用,主体建筑、尕吾拉康(达那寺现存最早的建筑)均采取木结构不落架、墙体加固或局部拆砌的方法维修,文物价值得以最大的保留。三十大将军殿及附属建筑损坏严重,采取原址重建或局部落架的方法维修,彻底排除险情,满足日常使用功能。传统维修方法与现代手段结合本项目中,既采用了“打牮拨正”、“托椽换梁”、墩接修补等传统。维修手段,也使用了压力灌浆墙体加固、屋面防水、新做建筑中在隐蔽部位增加混凝土圈梁构造柱等现代技术。

有针对性的维修工程做法。外墙墙增加块石下碱和周圈散水。达那寺大部分建筑是夯土墙,而建筑四周又没有散水,导致墙体根部受侵蚀破损。针对这一特点在建筑周圈增设块石下碱和散水,有效保护了墙体根部受到雨水侵蚀。增加阻水墙,防止地下水侵蚀墙基。达那寺建筑多建筑在山坡之上,早先建筑一般是挖出浅基坑,垒砌块石下碱后夯筑墙体。这就造成建筑墙体(尤其是后墙)内外高差大,砌筑块石下碱和铺设散水虽然有效阻止了墙基附近的雨水侵蚀墙体根部,但无法彻底解决地下水侵蚀墙体的问题。为此,在一些室内外高差大的建筑(如三十将军殿、叶巴经堂)后墙,结合地貌特点,增设块石阻水墙,墙体长度将建筑后墙围合,深度至基岩,有效地解决了建筑墙基防水问题。

建筑是人们赖以生存和栖息的空间,也是主人身份的象征。而玉树萨尔三十大将军灵塔及达那寺,更是藏族同胞心中最为神圣的地方。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余秋雨先生曾在关于修缮建筑的文章中写过,修缮应“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因此笔者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保护文物的义务,也都有不让文物不再受到破坏的义务。

Hash:50e031c88ae4f8eaa7368166ace98f1376298d58

声明:此文由 青海新闻网_discard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