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晋宁石寨山古滇国墓地(二)

云南晋宁石寨山古滇国墓地(二)

两千多年前,云南抚仙湖畔有一个古国,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之为“滇国”。滇国(前278年——115年),是中国西南边疆古代民族建立的古王国,疆域主要在以滇池中心的云南中部东部地区,境内的主要民族是古代滇人部落,历史学家惯称为滇族。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滇国在云南历史上大约存在了三百九十年,出现于战国中期而消失于东汉中期。通过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发掘,在滇中及滇东北地区发现的四十多个滇文化遗址勾画出古滇国的疆域轮廓:东至陆良泸西一线,西至安宁易门一带,北到昭通会泽之地,南达元江新平个旧之境,南北长约四五百公里,东西宽约两百余公里。根据考古发现,今抚仙湖畔石寨山为王室墓地,今李家山为贵族墓地,今金莲山为平民墓地。在遥远的两千多年前,在这一片三角区域内,曾经有过高度发达的让后人震惊的青铜文明,也有过男耕女织、渔歌唱晚的幸福生活,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毁灭了金莲山附近的集镇,而整个古滇国,也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步接受中原文明,最终汇入了中华民族的滚滚长河。

71、猎鹿铜扣饰。高8厘米,宽8.5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7号墓出土,因其背面有矩形齿扣而称扣饰.猎者长衣短裤,跣足,左手抓鹿颈,右手举剑欲剌,鹿张口嘶鸣,企图挣脱。此扣饰采用平面线刻的艺术手法,与其他圆雕浮雕等风格不同,但简洁朴实,另有一番艺术效果。

72、玛瑙饰。云南晋宁石寨山7号墓出土。

73、玉剑格、玉剑彘。云南晋宁石寨山7号墓出土。

74、砺石。云南晋宁石寨山7号墓出土。

75、蹲蛙铜鼓。高19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10号墓出土。

76、铜鼓正面的纹饰。这种纹饰与中国西北齐家文化青铜镜上的纹饰极为相似。

77、鎏金骑士贮贝器。高50厘米,盖径25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10号墓出土。器身作圆桶形,上大下小,中束腰。腰部有对称的虎耳一对,虎作攀登状,平底三足。器盖上铸有四牛,中央为一鎏金骑士。骑士挽髻于顶,短袖窄裤,左佩短剑。骏马昂首伫立,长尾曲垂。四牛双角卷曲,颈肌丰满,造型生动。

78、上图的局部放大图。

79、牧牛铜器盖。高7厘米,直径10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10号墓出土。倒圆锥形,顶部正中踞坐一牧童。身背斗笠,一手扶杖,闭目养神。其下有三牛环绕,嘴微张,尾上卷,作休憩状。

80、虎牛搏斗铜扣饰。高8.5厘米,宽15.5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10号墓出土。一虎与一牛搏斗,虎被牛撞翻在地,腰部被牛角戳穿,肠露腹外,;虎口咬住牛之前足,,两前爪紧抓牛腹。其下有一蛇,口咬牛之后腿,蛇尾绕住虎之左后足。

81、二豹噬猪铜扣饰。高8.5厘,宽16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10号墓出土。扣饰上的野猪作张口嘶叫状。一豹扑于猪背,咬住其颈部;另一豹虽被野猪冲倒在地,但仍回首张口,高举前爪作反攻状。其下有一蛇,口咬野猪后腿,尾绕一豹左肩。

82、玉玦。云南晋宁石寨山11号墓出土。

83、玉玦。云南晋宁石寨山11号墓出土。

84、玉镯。云南晋宁石寨山11号墓出土。

85、绿松石珠、扣串饰。云南晋宁石寨山11号墓出土。

86、诅盟场面铜贮贝器。高53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12号墓出土。器身为圆筒形,腰微束,两侧有对称的虎形耳,底部有三只兽爪形足。盖上雕一间干栏式房屋及各各动态的人物一百二十七个(残缺者未计入)。房屋建筑主要由平台和屋顶两部分组成,平台底部有小住承之;顶部分上、下两层,上层呈人字形,下层四面出檐;平台前后各置一个梯与地面连接。上一位妇女垂足坐于高凳上,似为主祭人,其周围放置十六面铜鼓。妇女的左前方及右侧部是参与祭祀者,面拉摆放着各种祭品。平台左右侧为另两组人物活动场面,有持刀的屠夫,有喂孔雀的妇女,还有虎、犬等动物。平台下有从事杂役者若干人,有击打鼓和錞于者,有待刑的裸男,有持器盛物的妇女等。高台后有“左祖右社”的石碑,按古礼上应为“明堂”。整个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是我们考证古礼的重要材料。

87、上图局部放大图。

88、上图局部放大图。

89、上图局部放大图。

90、上图局部放大图。

91、上图局部放大图。

92、上图局部放大图。

93、上图局部的线描图。

94、上图局部线描图。

95、阔叶形孔誉牛头纹铜锄。长28.5厘米,宽20.5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12号墓出土。锄前端齐平,后端呈椭圆形,銎作半圆形,突起于锄身正中。锄两侧有线刻的牛头纹和孔雀纹。

96、猴饰铜钺。长14.4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12号墓出土。仪仗兵器。新月形刃,椭圆銎。銎饰回旋纹,菱格网纹。銎上铸一猴,长尾拖地,口咬蛇头,显露出胜利的神情。

97、虎牛搏斗铜戈。长27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12号墓出土。仪仗用器,刃呈长方形,前锋齐平。銎面刻对称太阳纹、回旋纹、锯齿纹等。一虎、一牛分别处在銎丙端,其虎前足半卧,作欲扑状;牛则头向下沉,亮出锋利的犄角,作好奋力反抗准备。整器透出虎与牛之间即将发生的一场生死搏斗的紧张气氛。

98、铜鱼形杖头。长26.2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12号墓出土。鱼头尖而长,鱼尾作扇形或燕尾形,鱼身有菱形或半圆形鳞片纹。腹下一圆筒,可装木柄,为手杖顶端的装饰。

99、放牧纹器盖。直径50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12号墓出土。

100、上图画面展开的线图。

101、三兽铜盒。高12.5厘米,直径13.9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12号墓出土。镀锡青铜器,器盖、向相扣呈圆球状盒。鼓腹,圈足,盖和身皆有凸凹有序的莲辫纹,盖顶雕铸三兽。镀又称鎏锡,是滇青铜器上常用的加工技术。锡的光泽仅次于银,而银价值较锡昂贵,业熔占也较高,而锡的熔点为2300C。云南锡的产量至今闻名,可能古代滇国就已开发利用锡,制作大量的镀锡青铜墙铁壁器,以效仿来自西亚的银器。凡以经过镀锡的青铜器,表面均呈银白色,不仅比原青铜器美观而富有光泽,而且会有较强的防腐蚀性能,致使这些镀锡青铜墙铁壁器深埋地下两千年依然银光发壳。

102、金臂甲。高18.7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12号墓出土。

103、错金银饰片。高7.7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12号墓出土。

鸟践蛇銎铜斧。云南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通长23.5cm;銎宽15.5cm。这件铜斧的斧身扁长,中段收束,后部正中有三角形凸棱。椭圆形銎,銎面两侧对铸太阳纹、回旋纹、锯齿纹等。銎背雕铸2只水鸟,背向而立,作引颈鸣叫、展翅欲飞之势。足下各踏1蛇。蛇身蜿蜒,两尾相交,蛇头紧贴鸟胸,似起支撑作用,使鸟身虽前倾而不失去平衡。造型别致,构图奇巧。在古代云南,斧的用途除生产工具和作战兵器外,也可用于表示王者权威的仪仗器。此斧銎背上雕铸蛇、鸟,当为仪仗用具,以示权威。

刻纹金臂甲。高18.8厘米。晋宁石寨山12号墓。防护类兵器,呈圆筒状,上粗下细,与人的手臂相合;通体无纹饰;筒侧开口,边沿有长方形穿孔,造型规整,做工精细。

104、三虎背牛铜扣饰。高9厘米,宽11.3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12号墓出土。扣饰中扣已被三虎咬毙,大虎负牛而行二小虎紧随其旁,昂首扬尾,姿态活泼,其下有一蛇。

105、上图局部放大图。

106、持伞女俑。高43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12号墓出土。

107、玉匙形剑砺。长7.4厘米。宽1.5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12号墓出土。

108、剑砺。长203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12号墓出土。剑砺是剑的重要配件,以供随时可以磨砺用钝的剑锋。

109、绿松石珠串饰。云南晋宁石寨山12号墓出土。

110、玛瑙串珠。云南晋宁石寨山12号墓出土。

111、玉坠。云南晋宁石寨山12号墓出土。

112、玛瑙扣。云南晋宁石寨山12号墓出土。

113、玛瑙扣。云南晋宁石寨山12号墓出土。

114、红玉髓牛头饰。云南晋宁石寨山12号墓出土。

115、红玉髓蝉形饰。云南晋宁石寨山12号墓出土。

116、玉扣。云南晋宁石寨山12号墓出土。

117、方形玉石。云南晋宁石寨山12号墓出土。

118、玛瑙及蚀花石髓串珠。云南晋宁石寨山12、13号墓出土。

119、贡纳场面贮贝器。高39.5厘米 。云南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此器为重叠的两鼓组成,出土时上鼓残失。鼓面边铸雕立体人物、牛马等二十一个。人像按其发式、装束及行进之状,大致可分为七组。每组多者四人,少者两人,为首皆盛装、佩剑,为酋长形象;后随者或牵牛引马,或负物,应为部族成员。从整个场面看,几组人物服饰各异,似来自不同的地域,显现出滇池地区的对外文化交流十分发达。

120、纳贡场景。

121、纳贡场景。

122、纳贡场景。一些好象是胡人。

123、纳贡场景。

124、纳贡场景。

125、纳贡场景。

126、上图的局部放大图。

127、上图的纳贡人物线描图。

128、三熊铜戈。长23.5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扁圆銎,銎面两侧刻回旋纹、圆点纹组合图案。銎背雕铸三熊。

129、战争场面贮贝器盖。高12厘米,盖径30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器物不贮贝器上之盖,器身残。盖上的人物,铸造精美,布局紧凑,保存较好,表现了一场短兵相接的鏖战:十多个人物在滇人主将率领下,徒步进攻,敌人顽强抵御,战斗十分激烈,扣人心弦。

130、上图的局部放大图。

131、上图的局部放大图。

132、上图的人物线描图。

133、上图的人物线描图。

134、流金献俘铜扣饰。高9厘米,宽15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最前一个为武士,戴盔着甲,左手提一人头,右手牵一绳,绳上系着身背幼童子的辫发妇女;再后为一牛二羊;最后又有一武士,服饰如最前一人,也戴盔着甲,左手提一人头,右手持长柄斧,扛于肩上。其下有一无头尸体及二蛇,蛇作盘绕状。表现的是滇国武士战争胜利凯歌的场面。

135、上图的线描图。所谓杀人父兄,夺人妻子牛羊,然后“凯旋”而归,中国奴隶制时代的真实写照。

136、四人铃舞鎏金铜扣饰。高11.4厘米,宽14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四人横排站立作舞蹈状。四人头戴筒状尖顶帽,帽上饰带柄的小圆片,帽后有两条很长的飘带,下垂至地;身着短袖对襟长衫,肩部披帔,腰束带,带上佩圆形扣饰。右手执铃,左手抚于胸。饰物表现的是“滇人巫舞”。这四人是“巫”,从图像上看不出性别,其装束在出土的数百件青铜人物中极为罕见。

137、鎏金八人乐舞扣饰。高9.5厘米,宽13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呈长形,鎏金,其背面有一矩齿扣,正面反映饮乐歌舞的情景;人物分上下两排,上排四人,口微张,作歌舞状。均减法戴冕形冠,梳发髻于冠顶,有长飘带系绕于冠后;耳戴大圆形扣饰。其居中二人双腕上戴宽缘圆环镯,两手上举;居两边者一人两手上举,另一人则右手抚颈,左手抚腰。下排四人服饰与上排四人基本相同,右起第一人头上未戴冕形冠,系长飘带,耳部、腕部均无装饰品,双物相合吹芦笙;第二人则头部未带冕形冠,但系有长飘带,怀抱錞于敲击;第三人头戴葫芦笙状的乐器于唇下吹奏;第四人也头戴冕冠,系长飘带,双手横持一长柄葫芦笙吹奏。

138、鎏金双人盘舞铜饰扣。高12厘米,宽18.5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器物为两男性作舞蹈状,高鼻深目,形象奇特,头后均挽一小髻。着紧身衣裤,其上有纹饰,腰间佩长剑,两手伸开,手中各持一盘作舞蹈状。其下有一蛇,蛇口咬住一舞蹈者之后脚。

139、圆形孔雀纹铜扣饰。直径17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正面中央一孔雀作开屏状,孔雀的头与胸部为圆雕,尾及两足为漆绘,边沿有条带纹一周。

140、刻纹铜片。长42厘米。云南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本博称之为“滇国图符”,应为一记事的连环画,滇国无文字,但这种连环画可能是后世云南“东巴文”的前身。上图139的孔雀圆形腰带扣表示13号墓的主人是地位极高的巫师,这面刻纹铜片上的连环画,第一幅即是一只孔雀,旁边的同心圆形即指腰带扣:这是一种巫师的记事语言。

作者 | 中国玉文化研究会 马娇

声明 | 文章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Hash:d314669968ac3998914bfeefa79c8d711fa52e77

声明:此文由 国韵文化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