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寺
清凉寺参考图片
明代孟津建造有名刹清凉寺,清凉寺有孟津著名景观“清凉望月”,又称“清凉夜月”。
01 清凉望月
清嘉庆版《孟津县志》:“清凉寺在城西四十五里山半,明初建。嘉靖间,尼圆来重修。邙山於此而南折,寺当其突。清秋月朗,夜景绝佳。门前砖级百层,窍中而多音,数十武外蹋地作响,輙若应之。”
清嘉庆版《孟津县志》中说:“陈腾桂曾写孟津八景图,今不可复睹。”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孟津知县徐元灿修《孟津县志》增孟津八景为孟津十景,即:邙山晚眺、半坡春游、凤山欲雨、盟津古渡、图河夏涨、汉陵晓烟、夹滩渔艇、柿林点翠、石坂新篁、梁桥积雪。
从以上引文可知,在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之前,孟津八景“不可复睹”,因为孟津八景是清初之前的明代设立,在清康熙四十八年设立的“孟津十景”中并没有“清凉望月”一景。
清凉寺参考图片
02 清凉夜月
清乾隆十一年(1746),孟津知县王宏猷修《孟津县志》时,又将孟津十景增为十二景:邵窝春游、图河夏涨、清凉夜月、原陵晓烟、首阳生云、柿林飞丹、柏崖樵歌、中潬渔唱、盟津古渡、平津晚霞、潜亭流碧、梁桥积雪。
1991年版《孟津县志》:“清凉寺位于白鹤乡雷湾村南,清《孟津县志》:‘在城西四十五里山半,明初建(1368年前后),嘉靖间(1530年前后)尼圆来重修。邙山於此而南折,寺当其突。清秋月朗,夜景绝佳。门前砖级百层,窍中而多音,数十武外蹋地作响,輙若应之。’”“清凉望月”为孟津八大景之一。”
从以上引文可知,在清乾隆十一年(1746),“孟津十二景”中才增加了“清凉夜月”一景。
清凉寺参考图片
03 《清凉夜月》图
孟津籍人陈腾桂绘有《清凉夜月》图。陈腾桂,字肇多,孟津人,顺治丁酉(1657)举人。陈腾桂寄情笔墨,绘制的《名山十雪》《平津八景图》最为时人推崇,“他或一水一石,涉笔点染,人皆珍为拱璧。”陈腾桂绘有《清凉夜月》图,摹绘图载清嘉庆版孟津县志43页,考其图清凉寺依山而建,沿高高的石阶而上有山门、前殿、后殿等三进院落,后殿右侧有厢房至少五间。
从后人摹绘陈腾桂的《清凉夜月》图中可知,明末清初的清凉寺规模宏大,山门外百余级砖砌台阶,人每上一个台阶,踏地都有回声,步步回音就是一景。况且清凉寺初建于明代初年(1368年前后),建寺时间较早,又有三进院落,列为古寺胜景,名实相符。
清凉寺外的邙山沟壑中有山泉流出,出山成河,泉眼至今仍然水流淙淙。
嘉庆版孟津县志摹刻图
04 两条释疑
释疑一:从以上孟津县志引文中可知,清顺治年间(1657)前后,“孟津八大景”中就有“清凉夜月”一景。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前后,原“孟津八景”“孟津十景”中“清凉夜月”一景被排除了。到了清乾隆十一年(1746),“孟津十二景”中才又恢复增加了“清凉夜月”一景。
释疑二:嘉庆版《孟津县志》中说:“清凉寺在城西四十五里山半,”这句话让人费解,因为雷湾村的清凉寺距清代孟津县城(今老城村)不足十里,为什么称“清凉寺在城西四十五里山半”呢?
《明史卷四十二志第十八·地理三河南》:“(孟津巡检司在)孟津府东北,旧治在县东。今治本圣贤庄。明嘉靖十四年七月迁于此。”明嘉靖十四年即1535年,孟津县城从原小寨村、叩马村附近迁到今老城村。嘉庆版《孟津县志》中说的:“清凉寺在城西四十五里山半”,“城西四十五里”指的是明代原孟津县城,即小寨村、叩马村附近的孟津县城至清凉寺的距离。
乾隆版孟津县志摹刻图
05 咏清凉寺诗
空山落叶目前见到的咏清凉寺诗有两首,一即清代孟津籍诗人、嘉庆癸酉(1814)科拔贡蒋文炳写的《清凉夜月》诗:“古寺小山前,中秋得月先。凉浮银海外,清到翠峰边。佛座明飞镜,禅宗悟印川。望来同老衲,妙对法轮圆。”诗载嘉庆版《孟津县志.艺文》。
第二首诗是乾隆间孟津县令王宏猷写的诗,该诗配图载于乾隆版《孟津县志.图考》,全诗为:“精蓝壁立瞰岩冈,匝地浓荫护寝堂。寂寂传来清漏永,一轮明月在迴廊。”诗后加注说:“邑之西一峰与汉陵相拱者,清凉寺也,地竣而敞,得月最先,清光独胜。”
王宏猷,字图南,山东诸城县人,康熙甲午(1714)科举人,乾隆八年(1743)十月任孟津县令。王宏猷廉明勤惠,百废俱举,尤崇儒术,编纂增修乾隆版孟津县志,是孟津有县志稿之后内容最为完备的一本县志。
中国历史上不只是孟津县有清凉寺,南京、西安、五台山、杭州、常熟、登封、洛阳等地都有清凉寺。例如清乾隆版洛阳县志:“典史署旧在县署西,今在城东北隅清凉寺西。”洛阳有清凉寺街。常熟三峰山有清儒康有为清凉寺书写的对联:“众香国土熏历劫;微尘世界游诸天。”
Hash:3f36d83a9b2d8412cf44464507c14e88f8bd7d85
声明:此文由 空山落叶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