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语境下的敦煌
40.35° N, 94.15° E 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莫高窟
2019年4月29日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语境下的敦煌
一个很不幸的消息,作为一个游客,想要尽览莫高窟每个石窟里的泥塑和壁画是不可能了。买了最高级别的票,一次性也只能在所有开放的洞窟里随机看 8 个窟。即便如此,每年五一节以后,来莫高窟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不管是不是敦煌学的研究者,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莫高窟的吸引力依然是巨大的。
莫高窟的售票处距离莫高窟还有一段距离,游客在那里买了票之后乘坐旅游摆渡车上去。售票处是几幢设计精妙的建筑,与茫茫大漠融为一体,从三危山望过来,不仔细看根本都觉察不到。
△远眺莫高窟
敦煌研究院在樊锦诗老院长手上时就开始启动了对莫高窟的信息化进程。虽然现在莫高窟得到了非常妥善的保护,但是那组莫高窟壁画的百年对比照依然让大家心里有一种我们终将失去的隐忧。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莫高窟数字化,信息化,不管是出于对记忆的存储还是对文化的传播都是一条面对未来的必由之路。
参观莫高窟,买了A类票以后就可以先在售票处的影视厅里观看两部片子。一部是平面的,讲莫高窟开凿前后;一部是球幕的,讲莫高窟最精美的几个洞窟。不管是宏观呈现还是细节呈现,隔着屏幕,我们可以感受到巨大的冲击。
△莫高窟参观的人群
等看完影片,抵达莫高窟的时候,参观者需要在大门外排队,敦煌研究院的讲解也是莫高窟的老传统了,解说员穿着工作服,给每个游客配发一个耳麦,然后大家就跟着她。每个窟都上了锁,只有解说员可以打开,针对游客参观,研究院制定了 12 条线路,解说员熟悉每一条线路上石窟的细节。但毕竟还是时间有限,大家簇拥着走进洞窟,解说员把这个洞窟里最精华的部分给大家讲解一遍,然后就匆匆赶往了另一个洞窟。洞窟不能让大队人马在里面长期停留,这样每个人呼吸出来的二氧化碳,水分都会影响壁画。洞窟内安装了很多监测器,一旦超过事先设定的阈值,马上就要关闭这个洞窟。我们在参观线路上就遇到了一个洞窟,二氧化碳超过阈值,解说员迅速组织疏散游客,工作人员马上赶到现场,在门口挂上了警示牌。
△窟内二氧化碳超标
莫高窟开凿至今,也是第一次面对后人如此小心翼翼的对待。阳光下,大漠风声,飞沙走石,游客成群结队的在石窟间穿梭,解说员通过收音器和耳麦可以用正常聊天的音量给大家做解说,参观的人群每个人都佩戴着耳麦,被解说频率分割成了若干组,无声有序,与石窟内的宗教题材艺术作品一同构成了莫高窟庄严的气氛。
△莫高窟九层塔
我不知道参观莫高窟的具体线路是怎么规划设计的,随机分到了一个参观组,从一个初唐开凿的石窟开始,看佛教附会张骞出使西域的往事,到晚清时期一些宗教人士在石窟内重塑菩萨造像。晚清民国时期,有人说中国的艺术在 1000 年前的基础上还倒退了 1000 步。初唐到晚清,相距千年,在同一个石窟里,对比确实很显著。晚清的菩萨造像很粗糙,毕竟已经过了石窟开凿的黄金时期,那些手艺精湛的绘画雕塑大师都已经不复存在。一个西北偏远农村的出家人,带着一颗虔诚的心,想要在莫高窟重塑满天神佛。幸好他当时的化缘所得有限,让莫高窟躲过了一场浩劫。
△莫高窟外
说到浩劫,藏经洞就出现了,017 号窟。黄沙堵住石窟口形成的斜面沙迹线还在,刚好沙迹线在藏经洞门口断了。当时清理黄沙的王道士就是清理到这里感觉到了墙壁背面的空声响,于是凿开了洞窟,藏经洞惊现在了世人面前。斯坦因、伯希和这两个掠夺藏经洞文物最多的外国人已经被我们在心里暗自谩骂了很多年。强盗、掠夺者、骗子……王道士那张淳朴的脸,透着一个时代的悲哀。不过如今我们面对这些问题似乎是更加理性了。
△王道士(摄于莫高窟外的展板)
敦煌学能够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显学,这与斯坦因、伯希和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是掠夺者,但是我们如今至少还能见到他们掠夺的那些敦煌遗书。最惨痛的是当时被瓜州县接管后的敦煌,政府下令,将藏经洞文物运往北京,交由京师大学堂保管。那一车劫后余生的文物从甘肃出发,经陕西、山西、河北,等抵达北京的时候,已经面目全非,精美的卷轴不知去向。我们至今也不知道那一次运往北京的行为让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
△倒运文物(摄于莫高窟外的展板)
后来常书鸿守在敦煌的时候,瓜州县上的领导带着一个国民党军官参观莫高窟。军官看见那个北魏泥塑的菩萨很不错,要搬回他家里让他母亲礼佛的时候用。常书鸿当时是哭笑不得,最后几经协商劝慰,用常沙娜临摹的壁画替换了那尊菩萨。中国人,骂自己人不争气喜欢说“败家子”。我们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去看,后世骂斯坦因和伯希和的声音稀落了以后,大家做自我批评的时候,更多的人可能会重新把目光投向那些“败家子”!
△莫高窟外的绿荫
敦煌学并没有因为大量文物流失海外而失色,基于这个现状,反而让国内的很多敦煌学研究者被迫要出去做访问和交流。分散于大英博物馆、巴黎国立图书馆、俄罗斯圣彼得堡东方研究所和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敦煌遗书,让世界范围内的敦煌学研究者都频繁互动起来了。这让西北这片黄沙漫天的小地方变得很国际化。大家把各自的研究成果放在一起,因为敦煌学,拉近了与世界的距离。
在“丝绸之路”申遗之前,莫高窟就已经进入了世界遗产名录。等“丝绸之路”成为世界遗产的时候,莫高窟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再一次被凸显。敦煌学,本身也为国家“一带一路”的倡议提供了理论依据。当年曾选择在敦煌居住的大月氏后面因为匈奴西迁,最后选择定居到了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肥沃草原上,他们融入了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民族与文化之中。张骞出使西域,历尽艰辛就是要找到他们。在这里,触发了中国与世界连通的早期信号。“丝绸之路”经济带,从历史到现实,都是在讲述沿线各民族人民的命运故事。这一区域的国家和政府也是这一倡议的积极响应者。
△道士塔
在敦煌,我有一种很明显的感受,即便藏经洞文物大量流失海外,但是敦煌学的中心正在向中国转移。敦煌研究院在石窟艺术及石窟文物的保护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大国崛起后的中国,塑造的是一种世界视野,他们除了参与对国内其它地方的石窟壁画保护工作,也热心的参与到了中亚其它国家的石窟壁画保护工作中。特别是与现在还处于战乱中的阿富汗。
△巴米扬大佛被炸掉之后的石窟现状
阿富汗的巴米扬石窟是现存最大的佛教石窟群,巴米扬大佛是世界上最高的古代佛像。玄奘途径巴米扬山谷的时候,对巴米扬大佛有清晰的记载。可惜,2003 年 1 月,巴米扬大佛被当时掌控阿富汗政局的塔利班政权所摧毁。这件事让世界震惊,也让莫高窟震惊。同样作为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有太多相关联的信息等待着我们去重新发生连接。可惜,有很多宝贵的东西都毁灭在无知与愚昧之间。
△莫高窟
这几年,阿富汗从事石窟保护与研究工作的学者与敦煌研究院联系紧密,阿富汗政府派遣很多访问学者到这里来学习。大家临走做演讲的时候都会向敦煌,向中国发起邀请。确实也有很多敢于以身犯险的中国学者频繁往来于这之间。他们穿越炮火,在枪口林立的土地上,与当地善良的民众一起在挽留属于人类的公共记忆。敦煌、巴米扬、阿姆河、锡尔河乃至去往西方更远的地方,大家在贸易、信仰乃至文化艺术之间神秘会晤。莫高窟石窟壁画中用的颜料矿石有很多来自西域,石窟的造像艺术,人物原型,也是融汇了各民族的神形与风情。
敦煌在中国,但它属于世界。这个国际显学,注定了将在新时期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这个重大课题之中。
第13篇:
第14篇:
甘肃·武威
甘肃·张掖
甘肃·敦煌
第24篇:【茶路行者】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语境下的敦煌
Hash:770ac1986561ee9174ff72aca2f952b984155061
声明:此文由 安化黑茶杂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