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古城历史研究:古城文昌阁
文昌帝君是汉族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文昌本星名,亦称文昌星,或文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其成为汉族民间和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
在中国的许多道观中都供奉着文昌帝,道教对这位神仙的接纳是在公元6世纪左右。传文昌帝君是皇帝的儿子,以后不停地转世,为民造福,是一位地位很高的神,并负责人们的学习和考试。
14世纪以后, 文昌封为帝君,并且又称梓潼帝君,当是元仁宗时之事。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封梓潼神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梓潼神与文昌神合为一神。中国的许多学校里都供奉着这位神仙。他的生日定在农历的2月3日。特别在清朝时,当他生日时,连皇帝都要派人去祝贺。从中可以看出,文昌帝君虽然是道教的神,但他又有浓厚的儒家色彩。明清两朝倡导尊供文昌。凡天下学官,皆去文昌祠。并修筑大量的文昌宗庙,隆重祭祀……。
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载清人范汝琦文《重修文昌阁碑记》,此碑记对即墨古城文昌阁的建设年代、历次改造、什么人所建,记载较详细,对我们研究即墨古城文昌阁的传承关系和相关情况提供一手资料,较为准确;其次,同治版《即墨县志》卷二载“文昌阁”“文昌宫”词条,对即墨古城文昌阁建设的的情况,进行了粗线条的描述,上述两条即墨史料的记载可以互相佐证,让我们复兴建设即墨古城文昌阁有史料可查、可依据、可遵循。第三,1900年以来,德国人在即墨古城拍摄的照片、1935年前后即墨东关村人戴某以及刘云秀的“济云摄影社”拍摄的古城照片、1940年前后日伪期间拍摄的古城照片、1949年后即墨文化馆工作人员拍摄的古城照片,都是复兴即墨古城的重要依据,让即墨古城的老建筑恢复建设,有形象依据可循,接近原貌,更好地体现明清建筑风格。
《重修文昌阁碑记》中的许多信息也值得研究和挖掘,碑记中记载万历二十八年时任即墨知县刘应旗创建文昌阁,天启七年即墨知县程调羹修缮文昌阁,特别对顺治丁亥年(公元1647年)文昌阁因洪水倒圮,到康熙丙午年(公元1666年)修缮文昌阁的过程,加以记录,史料价值极高,“顺治丁亥,河伯为崇,水溢出与城平,由是城倾而阁亦就圮……遂于丙午初春,庀材鸠工再复旧模,越四月而告成”。这段话的意思即是,公元1647年即墨墨水河水泛滥,河水溢出河道与即墨城墙高度接近,使城墙上的文昌阁倒塌,二十年以后的1666年,时任即墨知县姜调鼎号召即墨乡绅士民建设文昌阁,历时四个月按照原来的样式把文昌阁修缮建成。
同治版《即墨县志》卷二载“文昌阁”词条:“在县城东南隅。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知县刘应旗建,国朝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署县事姜调鼎重建。雍正元年,邑人高文正捐泉庄地三十七亩,赡看庙人。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知县叶栖凤重修。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知县林溥重修。“文昌宫”词条:“在崂山书院。咸丰元年(1851年),知县何棻立移,春秋二祭于此。”
上述两词条的内容详实,不需赘述,但文中的历史人物应当认真研究,可以通过研究这些历史人物,更好地了解这些历史人物以及这些历史人物的生活工作背景,还原出即墨古城文昌阁的建设脉络关系。
这些历史人物如刘应旗、姜调鼎、高文正、叶栖凤、何棻、林溥。
刘应旗,江陵人,举人,即墨古城建设史上重要历史人物。史料载:“万历二十八年,砖砌三门,易土以砖,三门改题旧额”,“治墨多惠政,而于士习尤雅意振作之”,现在分析建设文昌阁,只是其主政即墨期间,其中一项工作。姜调鼎康熙八年任即墨知县,浙江遂安人,恩贡。叶栖凤康熙四十七年任即墨知县,四川广安人,举人,叶栖凤任上还创建过劳山书院。何棻道光二十七年任即墨知县,监生,河南祥符人。林溥同治七年任即墨知县,进士出身,江苏甘泉人,主政期间编纂即墨历史上的第三部《即墨县志》。
“文昌宫”词条告诉我们的信息是,咸丰年间城墙巽位上的文昌阁,已经不具备供奉文昌帝君神龛,或者说是暂时移在劳山书院的“文昌宫”,更为准确。当然,教书育人的劳山书院内供奉文昌帝君也是应当。
上边分析研究可知,建设它的意义在于“耀我文明,亦欲使人佥凛然于冥冥中化其邪慝(TE),处则勉为正士,出则为良牧…..可肃吏治士风”。历史上即墨古城内文昌阁是一处重要建筑,历史上的文昌阁也有反复建设修缮的过程。历史上一代代人不断建设修缮,就是不断追求文明向善,开化开明的过程,个人认为这也是现在修缮建设即墨古城文昌阁的意义所在吧?
同治版《即墨县志》上标识的文昌阁
。
Hash:ddd4eb6e6de6c3eed21359a72d6bffd2b7e60c9c
声明:此文由 即墨陈海波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