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田园,你见过这样的鲍家屯吗?
如果你想象不出
冬日田园该有的样子
便来鲍家屯走一走吧
冬日难得的暖阳出现
你便可以看到很多村民
坐在榕树前
聊着家常热闹极了
鲍家屯是明朝驻军军官督司鲍福宝奉命驻扎处所,600 多年前他奉朱元璋之命到此戍边,没想到就在此地聚居繁衍至今,其先进的水利工程、完整的古村落规划、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至今没有找到合适的解释。
鲍家屯有哪些地方不能错过呢?
一起来看看吧
碉楼
鲍家屯高高的碉楼,战时是瞭望塔,太平盛世的现在是拍摄村貌最佳摄影点,瞭望窗口跟射击孔透过来微光,照在木头地板上,那没经过任何处理的木头古旧灰暗似乎在暗示着沧桑。碉楼向下看去,“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面石头的墙。”全然是屯堡老人们随口哄孩子歌谣的样子。石头,在屯堡中有着多重身份,屯堡人家房屋采用石块、石板堆砌而成,房顶采用的是大块不规则形状的石板而不是窑烧瓦片,这是出于安全性的考量,遇到敌人来袭村民可直接上房顶掀开石板进行还击,石头有名曰“活石”。
凤阳汉装
屯堡里,常有穿着“凤阳汉装”的村民。凤阳汉装是六百年来,屯堡人对文化最为虔诚的体现。直至今日,屯堡妇女们仍保留着明代汉族妇女们的穿着习惯,当“屯堡孃孃”从你面前经过,就如同那六百年前迁徙万里而来的江南妇女,又一次从你身旁慢慢踱步而过。
丝头系腰
丝头系腰是屯堡服饰上腰间围的黑色丝头腰带。通常宽约俩寸,长大概有1.2至1.4米,可随人的身高来调整其长度,其按一定规范的系扎方法系扎于腰间,自然下垂,穿着行走时,随风左右飘摆,是屯堡服饰别具一格的重要体现。
黔中都江堰
鲍家屯水碾房是始建于 600 多年前的水利灌溉系统,兼有灌溉、供水、防洪、健身、安全、水力加工和生态保护等多种功用,被誉为“黔中小都江堰”。延续了六百年的鲍家屯明代水利工程,至今仍然完好地保持了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绝无刀劈斧砍的痕迹,尤其是小青山脚下的回龙坝采用在水利工程较少见的S形坝,不但降低了洪水的冲击力及洪涝灾害的损失,还极具美感。
鲍家拳
正因为明朝洪武年间远征的原因,远征的军官士兵便屯居于安顺,并世代在此地繁衍生息,而鲍家拳也在此地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如果要追溯历史,鲍家拳产生于唐朝以前,其历史要比著名的“少林拳”还要悠久。根据《徽州府志》记载,晋太康年间,护车中尉鲍伸隶镇守长安,将鲍家拳由北方带到歙县。洪武二年鲍家屯鲍姓始祖鲍福宝奉朱元璋之命,率军征南,又将鲍家拳由安徽歙县带到贵州安顺。
最初的鲍家拳运用于实战之中,是重要的暗杀手段之一,也因此有史记记载,身怀鲍家拳绝技的探子在明洪武四年曾到安顺进行秘密刺探,为后期大军南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长期和平环境和社会安定,加之现代新式武器的不断发展,武术在战争中的地位、作用大为降低,练鲍家武术的人越来越少,大多数地区鲍家武术已经失传。但在山西长子县鲍店和鲍庄、贵州安顺鲍家屯、江西万载、浙江平阳县肖江镇、山东牟平等地,仍有鲍家武术不断传承。
地戏
屯堡地戏是一种戴面具的戏剧表演,是傩戏的遗存。汉代时期,中国出现了军傩,在唐宋之后传播到了江南一带,并且开始世俗化。明朝初期,皖南一带军傩盛行,当明朝大军进入贵州后,也将这种军傩带到了贵州,形成了地戏,鲍家屯演出的地戏就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等,和战争紧密联系。另外,鲍家屯的地戏还和鲍家拳紧密联系在一起。
“衣冠简朴古风存”是对古代鲍家屯风俗的最好诠释
这里还有唱山歌、抬汪公等特别的文化风俗
但是这些文化习俗都得在特定的日子去
才能看到
如果你去的时候没有
逛逛鲍家屯也是不错的选择~
END
文字资料来源于网络、贵州旅游全攻略、安顺屯堡文化汇
图片来源于许钧泰、 贵州旅游全攻略、安顺屯堡文化汇、网络
安顺文化旅游综合整理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Hash:90bfe1a3b1586cb2359ecea12538f33461f4aba8
声明:此文由 掌上河南百科书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