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这些地方又要火!央视《地理·中国》编导来踩点了
5月17日至22日
期间深入从江县丙妹镇岜沙村,高增乡占里村,庆云镇单阳景区,谷坪乡回龙桥,往洞镇则里鼓楼、骈体墓、秧里瀑布、金钩风雨桥、增冲鼓楼,刚边乡三百河、神秘千杯石、神秘脚印,加榜乡水墨梯田,东朗镇孔明山等地进行节目前期踩点踩线工作。探访了苗乡侗寨奇山秀水,花桥鼓楼,文物古迹。
经过实地了解之后,杨瑕女士认为从江丰富的自然资源,文物古迹契合央视《地理·中国》栏目,具有较大的科研、拍摄价值。回去后,将认真梳理,拿出拍摄方案,尽早开展拍摄。
从
江
图为编导组在踩线、踩点途中(张跃飞 摄)
据了解,央视《地理·中国》栏目是我国唯一一档以揭示地质、地理、地貌形成现象及演变奥秘的电视栏目,栏目以地质科考为主线,以普及地理学知识为宗旨,介绍地质学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探索,传播科学知识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
图为编导组在单阳峡谷考察(张跃飞 摄)
下面跟着微报君一起来了解这几个点吧
↓↓↓
从江单阳景区
风光秀丽集奇险峻于一身
5月18日,笔者随同央视《《地理·中国》栏目编导探访从江县单阳景区,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深深着迷。群山环绕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依山傍水的侗族民居,袅袅炊烟,古朴民居,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构成一副秀丽的山水田园画卷,让人为之深深着迷,恍若进入世外桃源。
景区内自然生态良好,古树参天,山花漫烂,潺潺溪流,虫鸟和鸣,时而微风阵阵,飘来阵阵花香,让人心旷神怡,行走期间,感受视觉、听觉、嗅觉上的盛宴。进入谷中,两岸奇特的奇山奇石,悬崖峭壁、山间飞瀑,高大挺拔的崇山峻岭让人肃然起敬,不禁对这风光秀丽集奇险峻于一身的人间仙境啧啧称奇。
据了解,单阳景区位于从江县庆云镇的东北面,距镇政府13公里,海拔600-800米,与洛香镇平洛村和黎平县的岑引、马尾滩等地接壤,面积仅8.5平方公里。那里森林茂密,古木参天,森林覆盖率达98%,被例为贵州省生态旅游名胜区。景区内除有仙女池、三龙抢宝、菩萨石、玉石镜等神奇风光外,还有大小瀑布群5处,有天马圈、一线天、竹海等20多个自然景点。
传说单阳还是侗族女英雄“萨岁”的发源地。素有“神秘的单阳”、“贵州的小九寨”之美誉。那里的侗族有丰富多彩的“祭萨”节、冻鱼节、吃社节等传统节日。这里即使植物物种库,各种动物生活的乐园,更是一个休闲旅游的好去处,一个心灵休憩的家园。
回龙桥
近观流架风雨桥
5月19日,陪同央视《地理·中国》栏目编导走进从江县往洞镇流架风雨桥-回龙桥,近距离拍摄,一睹其芳容。
回龙桥外景2(张跃飞 摄)
据了解,流架风雨桥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从江县西北面的谷坪乡流架村,东西横跨,距县城37公里。
始建年代不详,据桥头《回龙桥碑》载,重建于清道光丙戍年,原桥是用几根杉木横架于小溪上供人过往,经常被洪水冲毁,旋毁旋修。
道光丙戍年村中潘、吴、兰三姓出资修建石拱桥上设风雨桥,历时16年建成。
风雨桥内景(张跃飞 摄)
桥下部为单拱结构石拱桥,跨度8.4米,桥长19.3米,宽3.8米,石拱桥平面为“凹”形,木桥置于其上,桥主体为二层,底层为石拱桥,二层为木桥。木桥为二重檐结构,人畜行于其中,中部设六角翘首双楼冠宝顶,两端为三层重檐,风雨桥二层重檐及楼冠檐板彩绘风情图案,具有鲜明民族风格。楼冠翼角高翘,两条长近3米的飞龙盘旋于顶,十分精美。
桥头设石质土地庙一座,高2.1米,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为宫殿式结构。右边并列《万福攸同》、《回龙桥碑》石碑各一块,宽高相同,分别为59厘米,128厘米。碑文阴刻楷书。其中《回龙桥碑》文377字,《万福攸同》碑文336字。记载修建风雨桥前后事宜,石碑前设1平方米火塘。
风雨桥竖柱12排面阔11间,长33米,走道宽2.5米,两侧设1米高封板,封板下铺设木板供人休息。该桥集寨门、石拱桥、木桥为一体,独具特色。2006年6月,流架风雨桥被列入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则里骈体墓
3座保存完好的父子合葬墓
5月19日,笔者陪同央视《地理·中国》栏目编导走进从江县往洞镇则里村,发现了3座保存完好,雕刻精美、独特的父子骈体墓。
则里村位于从江县往洞镇东南边缘,是从江县侗族地区一个美丽侗家村寨,属往侗镇所辖的一个行政村。全村共有150户,460多人。父子骈体墓葬为则里村独特而又神秘的一种墓葬方式。
村内现存3座父子骈体墓位于则里村后坡,形成于清末民初,其中一座工艺较为简单,另外两座做工精细,美观。墓呈椭圆形,以青石围砌而成,上封泥土,父子墓各有墓门,宽高尺寸基本相同,上盖双层高檐小青瓦形雕刻屋面,墓门透雕双龙,浮雕双龙抱柱,形如宫殿大门。基体分为两层,上层雕刻花草、鸟兽、人物,下层为透雕花草、鸟兽图案。整座墓葬雕刻精细,制作考究,各种雕刻栩栩如生,体现了较高的工艺水平。因其独特性与较高的文物价值,从江县人民政府于2010年5月28日把则里骈体墓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宝金勾风雨桥
5月19日,笔者跟随央视《地理·中国》栏目编导深入从江县往洞镇增盈侗寨,一睹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勾风雨桥风姿。
据了解,金勾风雨桥位于从江县往洞镇增盈村金勾寨脚,始建于清代光绪十年(1884),1992年重建,重建后的风雨桥面十阔,间长33.60米,宽4.75米,桥屋中部抬升为五层密檐鼓楼楼冠,北端从第二间起南端从第一间起抬升为歇山式五层密檐屋顶,其于部分屋顶为单檐。
长廊外侧半装木板,两端桥墩用片石和鹅卵石垒砌。中部桥墩为毛石凝土结构,墩上用原木作加长伸臂梁,一层比一层长用以此支撑桥屋。风雨桥2007年维修。2013年5月3日,国务院公布为国家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保存完好,已安装了监控设备,加强了保护措施。
国宝“增冲鼓楼”
古老独特
5月19日,笔者陪同央视《地理·中国》栏目编导走进从江县往洞镇增冲侗寨探访国宝——增冲鼓楼。
据了解,增冲鼓楼位于从江县城西北82公里的往洞镇,距厦蓉高速公路往洞站12公里,是贵州省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侗家鼓楼。1985年11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为国家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百年古楼,以它高超、复杂的建筑结构,精湛的制作工艺,独特的造型,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也吸引着研究古建筑传统村落的专家学者。
据史料记载,增冲鼓楼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为杉木结构,呈宝塔形,双葫芦顶,共十三层,八角攒尖顶,高25米,其中木构架高达17.65米,占地面积160平方米。上面2层为八檐八角伞顶,是鼓楼的顶部。这两层采用斗拱结构,孔隔交错,工艺精美。最高顶阁中,放有一个长3米,直径50厘米的牛皮大鼓,为寨上召集寨中群众议事和报警之用的指挥鼓。鼓楼内有楼梯,曲折而上,直到放置大鼓的一层。整座鼓楼全系杉木结构,呈宝塔形,双葫芦顶,顶峰为陶瓷宝珠顶尖,直指云霄。鼓楼内保存有数块“款约碑文”,最早的一块是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镌刻的。
增冲鼓楼内“款约碑文”(张跃飞 摄)
(来源:张跃飞)
(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留LOGO)
Hash:a2e7f52a9b6fcd69e2e348287d389243e7bd090e
声明:此文由 黔东南微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