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又到登高时,这条清凉静谧仙人造的天然石桥值得一游!

仙人桥古道,系民间古通道。古道位于永嘉县岩头镇,郑家庄村、石桥山,过村中溪涧沿溪往东行,东行二公里许至仙人桥。古道全长2500米许,累计爬升100米许,块石为基,原为泥道乃近年翻修。古道行于修竹翠篁,藤蔓相绕,流水淙淙,全程荫蔽。仙人桥天造之美,雄壮高阔,实乃大自然的馈赠尤物。风光极其秀美,来回一个小时可至当去。

“仙人桥上走一走,保你活到九十九”,这是永嘉县岩头镇鲤溪郑家庄村老人们常挂嘴边的一句话。仙人桥,在郑家庄村的涛山(当地人称石桥山)上,一座罕见的天然石拱桥。整座桥梁的桥墩与桥面就是由一块巨大的石头构成,气势雄伟。

南朝时刘敬叔所著的《异苑•一》上就有记载:“永宁县涛山有河,水色红赤,有天然石桥,多鱼、獭、异禽。阴雨时常闻鼗角声。

仙人桥,位于永嘉县岩头镇郑家庄村(原属鲤溪乡)。 据永嘉县地名志记载:郑家庄村原为叶坑村,1982年更名为郑家庄。6个自然村。叶坑,鲤溪东北15公里。传说约在五百年前,这里有条溪坑直穿村中,导致村落狭窄,为扩大村庄,村民献策移溪改道,故取名移坑,后因方言变音称叶坑。源于村东石桥岗的山溪,西流至抱岙注入张溪。交通不便。东南2.5公里有仙人桥景点

(图片来自网络)

车行至郑家庄村口,只见一座钢制门台立于村口,民居沿溪而建。行不久过村办公楼,应近期的村居撤并改革,郑家庄村与山背村合并,现为山联村驻地。

在村办公楼对面有古寮名陈伍侯王殿,造型古朴,殿居高台之上,依坡而建,坡上翠竹相绕,香火旺盛。

徐行不久亦有小寮伫立道旁,石墙木构挑梁黑瓦铺就,已然破败

郑家庄村巷弄里几座古宅依旧,年久失修部分已经倒塌,当石墙上的革命标语依稀红艳。有文革标语:老年学黄忠,青年学武松。妇女学英雄,少年学先锋。

有文革标语:赶上黄岩,超过平阳,打破保守,革新生产技术。

行至村变压器处,两柱之上有去往仙人桥的红色路标,左下溪涧,渡溪左边沿溪直行,去往仙人桥。

去往仙人桥的机耕道因利奇玛台风影响,部分道路水毁严重,多处坍塌,道路崎岖不平。

因是金秋是个收获的季节,道旁已是一片金色的稻田,蔓延于山峡之间,丰收在望。

机耕道行二里许,在拐弯处右边沿溪行,行于山峡翠绿间。

不久在道路的尽头,一片修竹翠林跃然眼前,渡溪,行进密林中。

路依山转,山随水转,无涧不竹,无路不翠,流水潺潺,山崖高耸,高低起伏,倒不费力。

一公里许的小路,尽在茂林修竹下钻过。竹林尽头是一长长的藤萝走廊,走在藤萝下,全程阴蔽,风光旖旎,心旷神怡,实乃避暑佳地。

上行不多久,密林之上有微光透亮,只见一堵长约20米的天然石墙赫然立在面前。

石墙的中间部位,刚好开了个洞,拱桥长约20米, 桥面宽约 6 米,厚 3 米,就如大桥的桥洞一般,整堵石墙就成了一座仙人桥。在地质地貌学上叫“天生桥”,是岩体中的软岩因风化剥蚀和流水冲蚀崩塌而形成的。

石桥的左端掩藏有一个直径3米长的石洞,乃仙人桥的第二跨石拱桥。

据村民介绍自祖上搬迁至此已有500多年,有关“仙人桥”的传说,版本颇多。目前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古代有一个仙人想在该村建造一座“仙人桥”,仙人运用仙法,将石头化成乌猪进行驱赶,试图在相距3公里许的“调岩”村附近建一个桥墩,将现存的“仙人桥”与“调岩”村的桥墩架接起来。这时,仙人看到一个“卖绡客”经过,仙人也想显耀一下自己的道行,就问卖绡客有没有看到一群乌猪在跑?卖绡客直言,只看到几块石头在跑动。这下子,仙人的仙法被“冲”了,现在只看到调岩村附近山岗上有三块巨大的石头叠在一起,当地人叫“重岩”,所以附近的村子也就叫成了“调岩村”。

拾级而上,到达桥面,站上桥上,极目远眺,心情顿时豁然开朗。这样的桥,当然只有仙人才能造得出来,也许这就是仙人桥名字的来历。

在桥上,来张留影是必须的,当然最好是来个展翅欲飞的姿势。坐在仙人桥上,看云卷云舒,懒懒地晒一回太阳,一切的俗世纷扰与我无关。也许,这时的我,已与仙人一般。

仙人桥对面山上,一块大石头引人注目,细看之下,竟是一个巨大的狗头。要是在皎洁的月光下,牵着爱人的手,静静地坐在仙人桥上,耳闻夏虫唧唧,仰观对面山上“天狗吠月”奇观,做一对神仙眷属,不亦美哉!

部分资料来自《永嘉名胜》,慢生活自由行,感谢作者

Hash:79bfb3dde48cea103dc254f2ac52546423c77d46

声明:此文由 温州古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