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区有棵320岁的古皂荚,陪伴了四代人……
一棵古树,就是一部自然环境的发展史;一株名木,就是一段历史的生动记载。
古树名木,不仅承载了一代代贵阳人对一方山水的乡愁,也是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鲜活见证。
有着“林城”之称的贵阳,总计有3000多棵古树名木,它们大多集中在乌当、花溪、贵安等地,挺拔于村寨、景区或寺庙里。部分古树名木,则“隐匿”在主城区的街头巷尾,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成长。
即日起,本报开辟“寻找贵阳古树名木”专栏,与读者一道,寻找身边那些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故事的古树名木,回眸它们的成长历史,讲述人与古树以及城市发展的故事。
“皂角树,皂角垭,皂角树下有人家。”清代及民国时期的贵阳街道,路垭道口,多植皂角(皂荚),这样的歌谣,流传至今。
在南明区的新华巷,有一棵生长了320多年的古皂荚树,据称比皂角井那一棵树都要久远。
12月23日下午,记者前去探访这棵古树,一提起这棵老树,新华路附近一些上了年纪的居民都有印象,很快就打听到了具体位置。
沿着新华路派出所向上走,不到一分钟,转角即遇见了这棵隐匿在闹市之中的皂荚树。
幽静的巷道里,这棵需四五个人才能合抱的大树,紧邻着一栋民房。虬曲的树干,伸展到了五六米开外,就像一把巨伞,撑在了几栋楼房的上空。微风吹过,落叶缤纷,惊飞了一群麻雀……
50岁的汪国庆与大树比邻而居,记者来到这里时,恰好遇到他与妻子从外面回来。
“从我爷爷那一辈起,我们一家就住在这里了,不仅我的父亲和我生于此、长于此,在这里结婚生子,我的儿子,现在也有20多岁了。这棵古树,伴了我们一家四代人。”汪国庆说,打他记事起,感觉这棵皂荚树就一直是这个模样。
古老的皂荚树,在闹市中带来了幽静与清凉:春天,大树葱绿苍翠,枝繁叶茂,生机盎然。一到开花季,老远就能闻得到香味,沁人心脾;夏天,住在周边的居民爱坐在树下,一边纳凉,一边话着家常,而路过的市民,走至这个地方,也爱在这里歇脚。
“因年岁大,古树有了枯枝,但从我父亲那一代人起,从未见砸到过人。”汪国庆说,这棵老树带来的不只有清凉,对他而言,更有心灵上的慰藉、庇佑。这些年,无论他在外怎么奔波,心情烦躁时,坐在大树底下,心里便会一片宁静。
古老的皂荚树,也承载了附近居民的一些美好记忆。
“在上世纪70年代,传说这棵大树还会冒烟。实际上,那是一些小蚊子聚在树的顶部,风一吹,就像黑烟冒出来一样而已。”62岁的黄伟杰住在电力巷1号院,上世纪60年代就搬到这里,说起古树当年的一些趣事,黄老露出了微笑。
“那时候,古树这边房子不多,有油毛毡房,也有下乡青年回城后建的那种土墙房。后来,又有了平房、楼房。泥巴路,也渐渐地变成了水泥路……这棵古树,是真正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黄老说,小时候,一些女娃娃,常去古树底下捡皂荚来熬洗发液,穿着开裆裤的男生,则爱去捉树上的一种硬壳的虫子。如今,当年捡皂荚的女娃娃,捉虫子的小男生,已成了白发苍苍的奶奶、爷爷,而古树依旧,恍如昨日。
黄老说,随着城市的发展,贵阳越变越大,当年那些老街坊,有的已经离世,有的则散落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不过,每年仍有不少人回到这里,在这棵古树底下坐上一坐,寻找当年的那些记忆。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杨源
Hash:3108c165b9de3d100709d303189bdfe33018d7d7
声明:此文由 黔讯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