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千年雁荡能仁寺,感受当年徐霞客孤旅!
应雁荡国庆布谷市集总策划人、“棉书堂”堂主寒山的邀请,我们一行五人在雁荡山下赏月喝酒过中秋,别有野趣。第二天,按照雁荡山穿越达人孔真人设定的路线,直奔能仁寺而去。
能仁寺,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原名常云院,政和七年(1117),改名能仁寺,南宋时达到全盛,成为雁荡十八古刹中规模最大者,出了多位著名的高僧大德,如雁荡山佛寺中第一位由皇帝(宋高宗)任命的住持士珪禅师(1083—1146),其名号虽然不太响,但他原创的许多妙语,一定会令你感到如雷贯耳,如“一度着蛇咬,怕见断井索”;“一念初无古今,弹指便分新故”;“山横石碍疑无地,路转溪斜别有村”;“落华(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恋落华(花)”等。
南宋乾道七年(1171),温州知府曾逮遵“永嘉学佛者之所推”,邀雪庵禅师从谨(1117-1200)为能仁寺住持。永嘉人雪庵法师与郑伯熊、薛季宣、陈傅良等都有交往并赞赏事功说,“我之与公,久契忘年......惜乎此道,未能广传”(《祭薛季宣》)。宋末住持能仁寺的释无学祖元(1226—1286),54岁时东渡扶桑,成为日本佛光派的始祖和临济禅的奠基人。
离我们最近的能仁寺掌门竺摩大师(1913-2002),乐清人,号“雁荡山僧”,精通佛法,且诗书画三绝,被誉为继苏曼殊、弘一之后的一代才子高僧,后南渡槟城,成为“大马汉系佛教之父”,能仁寺特设“竺摩大师纪念馆”。2006年,在曾任弘一法师外护的得道高僧梦参长老的指导下,几经废圯的能仁寺复建重光。
去能仁寺的路上,可远眺观音峰和方洞景区,它们分别代表了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经典的地貌景观类型:锐峰和叠嶂。锐峰和叠嶂的命名权属于350多年前的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1587-1641)。
万历四十一年(1613)四月,28岁的徐霞客第一次来雁荡,就曾夜宿能仁寺。崇祯五年(1632),徐霞客再度两探雁荡,并在《日记》中写道:雁宕(荡)山“锐峰叠嶂,左右环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观”。
所谓锐峰,是指火山岩山脊上尖狭而高耸的山峰,观音峰就是雁荡山锐峰地貌的典范,四壁陡立,一峰突起于山巅。
而叠嶂,则指火山多次喷发堆叠而成的山体,延展似直立的屏障。锐锋和叠嶂都是有别于其他名山地貌景观的最直观的视觉感受,因为雁荡山是我国现有41个世界地质公园群体中,唯一以白垩纪流纹质火山岩岩石地貌构成的世界地质公园,山石景观,奇、雄、秀并蓄。
燕尾瀑,虽然不甚壮观,但瀑布跌水冲击形成的水潭,倒也汪汪一碧,清澈可人。孔真人连忙摆出各种poss,立此存照。在瀑布的上方,原先似乎还有一级瀑布,因为远远的望去,那弯曲的弧形岩壁,应该是残留的壶穴构造,当为瀑布之杰作。
我在潭边捡了一块巴掌大的流纹岩卵石,建议“金桂”带回去,因为其中留下了雁荡山火山喷发活动的踪迹。清晰而均匀的流纹构造,因差异性风化而显得凹凸有致,凸出的是耐风化的长英质熔浆流,凹进去的则是相对松软的火山灰。表面有许多毫米级的灰白色长石晶体(晶屑),形状或完整或残缺,历历可数。而厘米级的岩屑则将火山流纹压出一个下凹的弧面,一亿年前喷射于空中的围岩角砾,从高处跌落到地面流溢的熔浆之中的瞬间状态,就这样被生生的定格了。而更小一点的岩石角砾,则在粘稠的熔浆的蠕动下,发生牵引、位移,从而形成眼球状构造。
“金桂”被我忽悠的一愣一愣的,果真将这块外貌粗鄙的石头,捧在手上带回了家,但不知道最后是扔掉了,还是“供”起来了。
沿着溪流(锦溪)前行,跨过一座微型拱桥,拾级而上,就到了孔真人经常唠叨的“能仁书院”。说是书院,实为客栈,老板是前群友。这里的空间布局虽有点狭促,但却很有味道,一条绿意盎然的落满了桂花的短短的石径,把我们引向了“大门”,门上贴着一幅隶书大红对联,“小燕尾绘声绘色,大龙湫呼雨呼风”。
撰联的叫卓大钱,不认识,书联的怪手倪蓉棣,也不认识,但在微信群里却常有互动,只知道倪老师的小说写得很棒,不料书法也这么了得。乐清多才子,信然。倪老师似乎忙中出错,将下款落于上联,令文艺范的老板阿婕一时不知如何张挂是好。
从“能仁书院”的道坦里望去,对面就是能仁寺的最高建筑,三层的法堂,灰瓦黄墙、褐柱白檐,尽收眼底。原本的深山藏古寺,成了深山现古寺。
雁荡山的中秋游,真的不虚。
本文于2020年10月9日发表于《乐清日报》“文化周刊”
Hash:da5efc783e6580afc2c701088c2171d86afa5232
声明:此文由 温州古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