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晓市大街

晓市大街(后改为东、西晓市街)位于天坛公园北侧,红桥向西的一条街道,说是大街其实是一条不宽的街道,这条街道从红桥算起一直向西(如打通)直接与珠市口南大街相连,全长大约2公里左右,以原崇文区第一中心小学(现东晓市小学)为界,东侧叫东晓市,西侧叫西晓市,著名的金鱼池就坐落在西晓市街的南侧。

旧时的晓市大街是当时北京城最繁华最热闹的一条街道,街道两侧商铺、作坊林立,有布铺、鞋铺、帽铺、绒线铺、棉花铺、煤铺,有酒馆、茶馆、油盐店、豆腐坊等等商铺,各种商品应有尽有,从早到晚走街串巷的叫卖声不绝于耳,早上主要是卖油条豆腐脑等等小吃早点,白天有卖菜的、卖烤白薯的、卖蛤蟆骨朵小金鱼的、修理雨伞旱伞的、焊洋铁壶的、焗盆焗碗的、摇煤球的,晚上有卖炸豆腐开锅的、卖馄饨的、卖半空儿的等等(半空儿即瘪的、没发育成熟的花生),这些生意人都是挑着扁担挑子走街串巷,其实老北京做买卖的不全都吆喝,也有用乐器或物件发出声响替代吆喝的,比如卖“薄荷凉糖”的吹号、卖“小磨香油”、“硬面饽饽”的打梆子、“收旧衣服”的打鼓、卖“针头线脑”的摇拨郎鼓、“捏泥人、吹糖人”的打小锣,“卖艺耍猴”的打大锣、还有像磨剪子磨刀的一种是用几块铁板连接起来发出“呱啦呱啦”声响,另一种是吹号发出“笃嘟”的声音,听到“笃嘟”声就知道磨剪子磨刀过来了,当年晓市大街直到深夜还能听到叫卖声。

这一带还有个俗称 “大市”的地方,在当时是京城非常热闹的一个集贸市场,解放初期还有夜市,后来只有早市了,每天早上开市到10点多就收市了,相当于现在的早市,但规模和热闹程度要大得多,每天天不亮就早已人头攒动,车水马龙,早市主要经营有小百货、小商品、蔬菜水果、各种老北京小吃等等。

“大市”的西侧有一座著名的“精忠庙”,精忠庙是建于康熙年间的一座专供奉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的一座庙宇,庙门口的台子上还摆放着铁制的秦桧跪像,据说现在这尊跪像还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60年代初,国家与前苏联合作在此拆迁建起了国营218工厂(华北光学仪器厂),从此精忠庙和“大市”的热闹景象都从人们的视野当中消失了。

这一带向北是“南桥湾胡同”,“南桥湾”西侧分别是:“金鱼胡同”、“安国寺胡同”(后改安国胡同)、“西半壁街胡同”,东侧有:“鞭子巷头条胡同”、“鞭子巷四条胡同”(后改为锦绣头条、四条)、“马家井胡同”。早年间鞭子巷头条东口南侧一四合院居住着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多奎”先生。

与南北桥湾胡同相连的三里河,三里河以南叫“南桥湾胡同”向北叫“北桥湾胡同”,三里河因距正阳门三里,故叫三里河。三里河是当时元代修建的一条重要运输河道的终端码头,当时进京的粮食及各类物资都是由“三里河”码头卸货的,三里河引北端护城河的水向东南流入芦草园,经三里河流经薛家湾、水道子、河泊厂、缆杆市、南河漕、三转桥、八里河、十里河、张家湾入通惠河,后来三里河码头荒废了,故此河道变成经南北桥湾、金鱼池、红桥入左安门护城河,现在只能从这些地名想象当时三里河码头的繁忙景象了,早年间三里河路口向西路北一处院落居住的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和增”先生。

晓市大街这一带路北侧还有成立于清朝同治年间(1862年)著名的“龙顺成”硬木家具厂,龙顺成对面南侧二层小洋楼则是成立于清朝道光年间(1836年)专制作著名榆木擦漆家具的“同兴和”木器店。再向东路北侧有一条弯弯曲曲向北的胡同叫“鲁班馆胡同”(后改叫“鲁班胡同”),“鲁班馆胡同”是因为胡同里有座专门奉供木匠祖师爷“鲁班”的庙而得名的。这座“鲁班庙”是当时手艺人们祭奠祖师爷的活动场所,后来几乎成了商业手工业行会的会馆和手工业者的活动聚集地,清朝后期,朝廷日渐衰败,宫内造办处的工匠们都流落民间,一部分便聚集在“鲁班馆胡同”,当时“鲁班馆胡同”及周围大大小小有近40间木器家具作坊和店铺。

这条胡同向北经“鞭子巷四条、头条”(锦绣四条、头条)、铁香炉胡同到“水道子”、与珠市口东大街相连,小时候我看的所有电影都是经这条胡同走到“东柳树井”当时的“崇文区文化馆”看的。

继续向东就是著名的“金台书院”(现东晓市小学),“金台书院”是明朝降将“洪成畴”的一个宅院,当时清朝康熙年间办义学在此建“顺天书院”;乾隆年间改为“金台书院”,是当时京师义学所在地,康熙皇帝还赐御书“广育群才”匾额。

继续向东的路北侧就是著名的“药王庙”(现在的北京市第十一中学、东晓市第二小学所在地),“药王庙”始建于明朝(1627年)崇祯年间改建为“药王庙”,是专门祭奉药王及历代名医的庙宇,当时香火鼎盛的景象,只能留在人们记忆当中了,在原十一中学操场西墙外有一小巷,东侧有一处不起眼的院落,这就是原崇文区环卫三队,这个小小的清洁队就是当时著名的全国劳动模范“时传祥”工作的地方,当时社会上有一句口号叫:“一人脏换来万家净”,赞扬的就是时传祥所代表的掏粪工人,那时我们小学有篇课文就叫“时传祥”,所以我们经常下了课就来看时爷爷,现在还能回忆起时爷爷跟我们聊天的情景。

这就是我童年的晓市大街,一条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街道,一条承载了老北京沧桑历史的街道,见证了老北京城的历史变迁,过去一提到“南城”印象就是又穷又破,其实晓市大街在当时的北京城绝对是一条“金街”,是商业第一街。毛泽东主席在:“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文中还说过“有些服务性行业串街游乡,修修补补。王大娘补缸;这些人跑得地方多,见识很广,北京东晓市有六千多种产品。”(毛选5卷第265页)可见当时晓市大街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在北京的重要作用和繁荣程度,如今这条街巷昔日繁荣的景象早已逐渐的消逝在人们的记忆当中了,留下的只有对童年那抹不去的记忆。

(文:王长根 画:况晗)

Hash:ac10640020218bfe5e59d23b41908721d250699c

声明:此文由 皇城根儿胡同串子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