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国际博物馆日:西南大学展出红军长征及川陕革命根据地文物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王渝凤 通讯员 郑劲松 西南大学博物馆供图
今天是“5•18”国际博物馆日。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前,西南大学博物馆举办题为“红色记忆 百年风华”的馆藏红军长征及川陕革命根据地文物展,一件件纸张发黄的繁体字红军标语、手写体油印的川陕全省党员代表大会代表证、红军家属优待证、红军战斗行动纲领、烈士遗书,还有几枚锈迹斑斑的迫击炮弹、机枪子弹、手榴弹……100余件文物,无声地诉说着伟大的长征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英雄事迹。
▲展出的迫击炮弹
100余件文物首次展出
系70多年前实地考察征集
“这批文物,主要来自70多年前的历史系师生教学考察和社会实践。”开展仪式上,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邹芙都教授说道。
邹芙都介绍,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在著名历史学者、西南师范学院首任历史系主任孙培良教授倡议下,全系师生积极响应,开始向全社会广泛征集文物,通过捐赠、调拨、购买等方式不断扩充文物收藏。
这次展出的革命文物主要来自假期民族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是从川陕革命根据地征集而来,真实可信。邹芙都说,当时的民族考察带队老师为著名历史学者邓子琴教授,社会实践带队老师为后来曾作为西南师大副校长的杨光彦教授,还有历史系的知名专家李立新、胡汉生、骆兆伦等人。其中,民族考察主要集中在阿坝州、甘孜州和凉山州,即现在说的“三州”,也就是红军长征走过的民族地区。社会实践则主要集中在川北的通江、南江、巴中、阆中、荥经等地,主要是当时红四方面军活动范围,也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区域。通过几次定向的民族考察和社会实践,老师们不但获取了大量的革命历史教学科研一手资料,更征集到不少珍贵的文物陈列品,既有实物又有文献资料。
这些文物包括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印制的各种钱币、路票、传单、标语、红军家属优待证以及党代会代表证、决议、行动纲领等,还包括历次反围剿战役的遗留物以及红军家书、烈士遗诗遗文、红军卫生员用过的医药包,以及石刻标语等。
▲展出的文物钱币
贺龙元帅长征用过的马鞍
没有什么花纹图案和佩饰
“这件就是贺龙当年用过的马鞍。”西南大学历史博物馆馆长卞兆明指着玻璃展柜中的一件文物,对围在周边观看的学生们说。“当年带队考察的历史系孙培良教授非常严谨,不仅对这些文物进行了学术鉴定,还按文物管理规范,标注了征集或购买的地点、时间和原物收藏人。这件贺龙马鞍来源于四川巴塘县东巴柏松乡,是贺龙长征过草地途中,下令杀掉自己的坐骑后,让警卫员把这副马鞍送给当地百姓藏民的。”卞兆明说,这也是这件文物首次公开展出。
西南大学档案馆负责人告诉记者,贵州《文史天地》杂志1997年1期专门刊发了一篇《贺龙杀马》的故事,有详细讲述。1936年7月,贺龙率红二方面军进入草地。起初战士每人每天有3两青稞面充饥,可没过几天就完全断了粮。指战员们就只好挖野菜、刨草根吃,到后来就连野菜和草根也挖不着了,有的战士因过度饥饿而牺牲。贺龙爱马如命,可是为了保住战士们的生命,他强忍内心的痛苦,决定杀掉自己的枣红战马。警卫员们知道情况后,都伤心地哭起来。贺龙内心比他们更难过,但他说:“人对马亲,马也对人亲;我们爱马,马也爱我们。可是,战士、战马不可皆得啊!”
卞兆明看到这件马鞍,就发现它与当地藏民的马鞍也有明显区别,没有什么花纹图案和佩饰。
▲贺龙元帅用过的马鞍
邹芙都院长表示,这些文物全部收集于上个世纪50年代,全部入库保存,而现有的历史博物馆展出的主要是石器、陶器、瓷器、青铜器等古代的文物,现当代的都没有展出。这是因为当时的历史系,后来的历史博物馆本身办公场地有限,也就一直没有专门布展。而这次是在西南大学新的博物馆临展厅展出,10余展柜,还有大约三四百平米的展厅展墙。
文物不说话
却是最直观、最生动的党史教材
“文物虽然不能开口说话,但它们却是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实的党史学习教材,它们在无声地启示我们,教育着我们。” 重庆市历史学会会长、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潘洵教授在本次展览开展仪式中说,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不仅再现了红军长征和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所经历的艰苦岁月,更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特殊时期的斗争策略,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现实教育意义。
该校文学院2020级学生周灵发言:“最让我动容的文物就是贺龙元帅用过的马鞍,观看展览,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红军长征路上的艰难困苦,也更加明白了革命胜利果实的来之不易。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自当努力学习,传承长征精神,为中华之复兴而读书,为中国之富强而不懈奋斗!”
▲展出现场,大学生是参观主要群体
Hash:2b1eac1740b58095e1f5b58bc61134c23e09917f
声明:此文由 上游新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