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寨和土司大寨
五花寨是景阳镇的一个村,位于景阳镇西部,双土地老街西北边约千米处。东与革塘坝社区毗邻,南与雷家坡村相接,西与廖家埫村接壤,北抵清江河南岸。地势呈阶梯坡状,村民以贺姓、向姓、黄姓为主,多为土家族。
这里为什么得名为五花寨?其实要将“五花”和“寨”分开来说。“五花”是指一座形状奇特的山峰。这座山峰体现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怪石交错,石芽、石柱丛生。尤其奇特的是,在山的顶部,有突出的五座山峰,分别是神庙峰、乌龟背、酱钵石、茶壶山、观音坐莲(又称独寨子)。五峰高低不一,主峰神庙峰海拔1018米,其它4峰各有长短。五峰团簇,状如五指;黎明时分,黑色夜幕渐渐退去,五峰沐浴初升旭日,渐渐显露出轮廓,就犹如一朵五瓣梅花,迎着朝阳熠熠盛开,盯着看,还能够辨别出一个一个的花瓣是如何伸展开的。最美是日暮时分,夕阳的光辉映照着五峰,霞光从五指峰间漏出,又状如五指散花,花斑点点,跳跃闪烁,五彩缤纷,景色绚丽。这样的美景,可不是随时随地都能见到,需要天时地利,正应了“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说法。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江西临江进士刘珙徵出任建始知县。刘知县下到乡里巡查县情,走到此地,正是暮霭时分,恰有缘目睹了这夕光返照,彩云缭绕的奇妙风景,诗兴大发,便以“五花暮霭”为题,写下了一首七言律诗,诗曰:“五柱相攒象若花,夕阳遥映势含岈。峰头叆叇云常绕,岭上苍茫雾半遮。昏树阴阴来宿鸟,晚霞炯炯逐归鸦。边陲咸乐熙隆景,樵牧歌回日影斜。”故清同治丙寅年编《县志》,根据刘知县诗题,将此景誉称为“五花暮霭”。从此此地便被列入建始“古八景”之一。
至于地名中的“寨”字,一个原因是附近人烟稠密,自成村寨;另一个原因却和一段历史往事有关,说的是清雍正年间,鹤峰容美土司田明如残部,曾流窜到这一带安营扎寨,以图东山再起。因是田土司的兵住过的营地,故称为寨。
正因为田明如残部流窜到过景阳,景阳镇还有一个地名也就与田土司有关,这个地名就是土司大寨。
土司大寨位于粟谷坝村,原名大寨山,面积约1平方千米。海拔917.7米。此山整体呈三角形,南尖北宽,南北走向。山顶东高西低呈斜坡,地势险要,东北面除“夜马路”约30米地带呈70度斜坡外,余为绝壁。西面为粟谷坝河,流经寨下“一线天”深幽峡谷,从北面绝壁石缝中成瀑飞流下泻至龙湾,此寨与龙湾瀑布、龙湾大洞位置相同,共生一山,风景十分秀丽险绝。
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鹤峰容美土司田明如自知无法挽救容美土司的灭亡,自缢身亡,其手下一土司不服朝庭推行改土归流,自封为田土王,率人马200余众,流窜建始。先流窜到景阳革塘坝,受到朝廷官兵拦阻,战败,又退至硝洞,从硝洞逃窜至此,见大寨山地势险要,于是选择在绝壁之上的山顶安营扎寨,历时数年。田土王扎寨于大寨山顶,并在大寨山南端凿峭壁,修寨路,在寨上隘口修筑寨门寨堡,以防御官兵攻击。并在大寨山顶上建起了三进三出的寨居,俨然要凭借此地长期据守。因田土王在大寨山驻扎,大寨山也就更名为土司大寨。
田土王扎寨于此后,自恃足踏天险,横蛮放肆,对周边的村民一抢二夺,粮食、布匹、药草等等,只要是兵寨里要用的,都从百姓家中抢夺,百姓稍有不服,非杀即砍,甚至烧毁百姓房屋。如此残害村民,激起了村民的反抗。村民手持大刀长矛、土枪土炮,与朝廷派来围剿的清军联合,包围了山寨,在寨坡、营坡架起了土炮,对准山寨猛轰。军民联合围攻三月有余。土司大寨的寨堡围墙被土大炮轰塌,虽清兵和村民还不敢直接冲上来,但田土王被困孤寨,弹尽粮绝,加之山寨中瘟疫流行,人马面临绝境,土兵人心惶惶,田土王也惴惴不安,只想如何能够脱身。
一天夜半,苦思冥想半宿的田土王昏昏欲睡,忽然看见身边多了一个人,定睛细看,是一个白发白须的清癯老者,老者手中拿着拂尘,盯着田土王看了半晌,开口问道:“田土王可是遇见了什么难事?”土王长叹一口气,把自己的境况告诉老者,老者遂又问:“可有脱身之法?”土王苦笑一声,对老者说,下山的唯一通道被官兵和村民守得死死的,其它地方都是悬崖峭壁,根本无法脱身,说到此,一向骄横的田土王竟然掉下泪了,说:“想不到我堂堂一个土司王,竟然将死于此地!”老者听了土王的话,看了看土王绝望的脸色,沉吟一会儿,对田土王说:“我倒知道一条小路可以下山。”田土王闻听,连忙跪在老人面前,重重地磕了三个头,说:“若能够脱身,你就是我田土王的再生父母。”于是,老者以拂尘柄在地面上画图,详详细细地告诉田土王逃跑脱身的路径。刚一画完,老者就不见了。土王大吃一惊,赶忙追赶,一个趔趄,一下子就醒过来了,原来是一个梦,但地面上老者用拂尘柄画的图却清清楚楚。田土王明白了,这是老天爷不让自己亡,派神仙给自己解厄运来了,田土王马上又跪下,对着苍天连连磕头。
第二天,田土王下令部下收拾行装,用布将马蹄包住,等到夜深人静之时,田土王率部下,骑着马,乘着夜色掩护,沿着老神仙所指的、大寨山东面的一条非常隐蔽的羊肠小道逃离。
田土王逃离之后,山下的清兵、村民仍旧每天用土炮轰寨,过了几天,见山寨上一直毫无动静,便顺着寨南端峭壁上田土王开凿的上寨的唯一小路冲上山,只见山寨中空无一人。人们在山寨上四处寻找,有人发现了东面的这一条羊肠小道,路上,还留有马蹄印,这才知道,田土王已经跑了。但这条小路谁也没有见过,令人诧异,后来,这条路就被人称为“夜马路”。
山寨几经沧桑,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残存于寨上的遗迹主要有上寨路、寨卡、寨堡基台、“夜马路”和当时村民围寨时在阵坡、营坡架设“土大炮”的遗址。上寨路是田土王扎寨以后兴修的唯一寨路,在寨南尖端粟谷坝河流入深山峡谷的绝壁上,长约150米。从大寨门口蜿蜒斜下,铺设有1.3米长,0.7米宽的青石板191块,成梯级至山底,行人从此道上山,稍有不慎,便会坠入万丈深谷。寨门用2条厚0.4米、宽0.7米、长1.8米的麻条石做门框,上用墩子石拱顶,门宽1米,(门顶于1981年倒塌)。寨堡围墙早已被当时村民用土大炮轰垮,堡基外缘与峭壁垂直,高4米,全系麻条石交缝砌成,现保存完好。寨下西面的营坡为当时村民围攻土司寨架设“土大炮”的地方,其炮和炮台一直保留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被拆毁。
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红三军收复清江南岸官店革命根据地时,由营坡向下俯攻大寨山东侧绝壁下的阵坡,将当地团阀刘志武赶过了清江河。红三军政委关向应也曾来到土司寨址凭吊。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二十世纪80年代,当地杨姓村民一直在山寨繁衍生息,到了90年代,因其地理环境偏辟险恶,杨姓村民迁徙于相邻的阵坡居住,从此,土司大寨上再无居民。但土司大寨地名却保存下来,并将长期留传。
(资料来源:余耀先《建始县地名趣谈》手稿 故事撰写:邱晓平)(编辑李小蝶)
Hash:9e9da857928b38bc31d4d50673b505297a21f36d
声明:此文由 中国建始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