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妙的这些红色文化元素,你不一定知道

红色文化是革命老区涪陵区新妙镇儿女倍感骄傲、倍感自豪的文化印记。挖掘红色文化,凝聚发展文化,将红色文化作为当地的文化香火代代传承,实行人民群众共同的夙愿。

红色文化革命先烈播种新妙

何应强——原新妙镇副镇长,熟悉新妙历史,当地人称其为“新妙活字典”。谈起新妙镇红色文化的来源,何应强结合自己多年挖掘、考证史实,认为主要是刘伯承、李蔚如、陈然、张镇宇等四位革命先烈在新妙播下的火种,使得当地红色历史文化深厚。

何应国正在给学生们讲解陈然烈士为新妙小学所谱写的校歌

此四人更是让新妙儿女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吸收到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成为川东地区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力量。

1916年,刘伯承在新妙、大顺一带开展“护国之役”,在新妙场成立了千余人的“四川护国军第一支队”(后称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开展讨伐袁世凯的活动,率队攻打长寿丰都

后刘伯承在丰都激战时右眼受伤,在新妙养伤期间,不断向当地群众传播革命道理,发动他们参加革命,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

1927年3月6日,李蔚如等在新妙镇弋阳桥创办了弋阳国民师范学校,来自綦江、长寿、巴南南川、涪陵、丰都等地的300多学生在弋阳国民师范学校就读,一批中国共产党员和进步知识分子相继来校任教,学校根据革命需要对学生进行政治时事和文化知识教育,深入农村和周边场镇向农民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农民运动大纲》和国内形势。

弋阳国民师范学校校舍

1944年至1945年,中共党员红岩英烈陈然(陈刚),到新妙和石沱一带以任教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

他除了教书育人,还为新妙小学(现新妙中心校)留下了一直传唱的校歌《我们要做未来的主人翁》。

陈然烈士为新妙小学所谱写的校歌

1949年初,张镇宇、戟平夫妇受民革重庆组织的派遣,回到家乡新妙镇发展组织。

同年六月,张镇宇、戟平夫妇在新妙镇成立了民革新妙支队,8月建立“民革川东特区纵队”,拥有1000多人,宣传革命,配合解放军解放新妙。

直到1949年12月1日新妙解放后,其队伍于1949年12月15日移交涪陵县政府管理,后张镇宇一家长期居住家乡,发挥余热。

红色文化三大平台予以传承

百胜军神留千古。在位于新妙镇适园村2组的“刘伯承涪陵护国之役陈列室”(原刘伯承元帅养伤遗址玉皇观), 分别陈列了刘伯承生平、反袁复国、新妙养伤等历史,详细展示刘伯承在新妙镇的作战历程,彰显川东护国军在反袁护国中的重要贡献。

据新妙镇党委书记张晓藩介绍,新妙镇以缅怀先烈褒扬革命之地、教育后人树立信仰之所、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功能定位打造该遗址。目前,该陈列室建筑面积有763平方米,用现代声、光、电科技手段,真实生动地展示刘伯承元帅在峥嵘岁月中的光辉历史。

一轮红日照桥头。位于新妙镇弋阳桥东北150多米处,至今保留着一座由同盟会早期会员、涪陵农民运动领导者、早期共产党员李蔚如于1927年创办的弋阳国民师范学校(又称弋阳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这是涪陵地方党组织的第一所中等学校,该校为地方革命培养了不少骨干和军事人才。

风雨90载,当年的学堂现已成为当地老百姓接受教育、寓教于乐的休闲场馆。

弋阳国民师范学校

弋阳国民师范学校二楼走廊

红色文化激扬新妙人争创一流

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有了载体,如何避免遗忘,就必须考虑红色文化何处去!如何用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滋养新妙儿女的精气神,如何传承红色文化,能不能把红色文化转化为执政为民的理念?这是新妙镇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和当地广大党员干部面临的一大新课题。

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红色文化已成为当地干群铆足干劲、争创一流的精神引领。现在,新妙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建设都取得了新成效。

刘伯承护国之役陈列室效果图

刘伯承护国之役陈列室展览大厅

面对新妙的明天,新妙将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做强红色文化,活跃地方人气,凝聚发展新能量,在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革命传统精神过程中对老百姓进行文艺洗礼,教育新妙儿女不忘初心,继续将文化香火代代传,提振精气神,进一步激励老百姓爱国、爱家、爱新妙,力促民众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乡风民俗更加浓厚,文明风气日益盛行,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图文来源:巴渝都市报社

排版设计:小编

Hash:19146f25ea1c510d166c0a8abdad2af8c0777866

声明:此文由 阅新妙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