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不拆”鞠躬|新与旧,去与留,用“不拆”对老建筑及其历史致敬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新旧交替的过程,摩天大楼的崛起往往伴随着老旧建筑的消失,用地需求的增加、老建筑年久失修的危险,似乎让老建筑的去留变成了一个单项选择题——“拆”,简单粗暴的一个字,仿佛能看到建筑轰然倒下时扬起的尘土。

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人却反其道而行之,在一栋老建筑上写下“不拆”二字。

安达森洋行

南岸区南滨路慈云寺旁,一座土木结构的老建筑静静矗立,人字坡小青瓦屋面、大梁穿斗结构、筑土为墙、石质基座,看上去老旧又普通,在旁边青砖砌筑、券窗回廊的慈云寺的对比映衬下,毫不起眼。

图源上游新闻

这里是安达森洋行,如果无人诉说,或许没有太多人知道这里发生过什么故事,如果不是这些传奇经历,也许它会像城市的其他老建筑一样被推翻重建,幸而,青砖墙面上红色油漆写下的“不拆”二字,保住了它。

文物西迁

“1933年2月5日,夜。北平全城戒严,数十辆板车从神武门广场出发前往火车站,车上载的是由故宫博物院精选的13427箱又64包文物……”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战火的逼近,故宫文物紧急迁移,先是辗转南京,后又运送往西南大后方。

始建于1890年代重庆开埠初期的安达森洋行,看上去像是几栋破旧的仓库,事实上,这里就曾是故宫文物的“临时避难所”。

▲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第二天,首批西迁文物从南京码头起航

▲川陕公路上,文物运输车队向成都艰难地前行

1938年5月,故宫文物全部运到重庆后分三处保藏,其中一处就是安达森洋行的4个仓库,这里共存放了3694箱文物宝藏

图源 服务南岸

1939年4月,日军飞机反复轰炸重庆。每当天空出现飞机,洋行老板安达森就会将瑞典国旗挂上房顶旗杆以求安全,最终安达森洋行幸免被炸,藏于此洋行的故宫文物因此毫发无损。

对“不拆”的敬意

安达森洋行与故宫的不解之缘并不止于此,2016年10月26日下午,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专程来渝对安达森洋行旧址进行踏勘。

安达森洋行位于南岸区“慈云寺-米市街-龙门浩”市级历史文化街区内,当时慈云老街到处是工地,许多要拆的房子都用红色喷漆划圈,写上了“拆”字,可是在安达森洋行旧址的墙上,相反地却写着两个字——“不拆”!

单霁翔看到这“不拆”二字后,沉默良久,朝着这两个字弯腰深深地鞠了一躬,表达了自己的敬意。

他感慨万千地说:“走过这么多地方,见过的‘拆’太多了,‘不拆’却寥寥无几!”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8年,故宫学院(重庆)签约仪式在安达森洋行旧址举行,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文物建筑,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和紫禁书院将双双落户于此。

老建筑是城市的名片

它们是城市发展的缩影

组成了城市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底蕴

拆,是城市发展的需求

不拆,却是对老建筑及其历史的尊重和敬畏

对其文化价值的认可与保留

拆很简单,不拆却不易

正是因为不拆,我们才能在故地回温历史

去感受故宫文物的传奇经历

部分素材来源重庆日报

图片来源上游新闻、服务南岸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Hash:6a0a42c23f02ba974b27b78a095c499c9d8e1d00

声明:此文由 南岸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