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发射机两口破窑洞,延安的第一家人民电台

1940年春,延安决定筹建广播台。筹建工作小组由周恩来任委员会主任,保障全军通信联络的军委三局局长王诤和新华社社长向仲华一起,担任广播委员会委员。筹备组成立后的第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选定台址。可当时延安在国民党的严密军事封锁之下,时不时还有飞机来轰炸,哪里才是最安全的地方呢?

1940年春,中共中央筹建广播台。左起:王诤、李克农、廖承志、杨尚昆。

经过反复勘察和慎重考虑,王诤把地点选在了位于延安西北20公里一个叫“王皮湾”的小村庄。为什么电台地址不选在交通方便的延安城里,反而要选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呢?因为王诤考虑到,电台的安全必须放在第一位。而王皮湾村离位置隐蔽,并且他选定的这个山头,即使遭到轰炸,也能确保下面窑洞的安全。

紧接着,王诤建立了一支小分队,专门负责电台的创建,并且指定刚从清华大学毕业的傅英豪当队长。

傅英豪不仅是当时根据地少有的大学生,还是清华大学无线电专业的高材生,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是他的同学。他不仅专业知识丰富,动手实践能力很强,读大学的时候,就能安装发报机。更重要的是,付英豪曾在武汉的新华日报社担任过报务员,对电讯设备十分熟悉。因此,付英豪虽然年轻,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老师傅”了。可是,来到王皮湾村,即便是这样的“老师傅”还是遇到了不少新问题。

傅英豪

首先,王皮湾简陋的条件就让付英豪大吃一惊。筹备中的广播电台,只有两间破败不堪的窑洞。窑洞里除了刚刚组装好的发射机,就别无它物了。这可难坏了付英豪,因为没有电力设备供电,发射机就只能当个摆设。

安新华广播电台旧址

付英豪找遍了整个延安城,硬是找不到一台发电机,这可怎么办呢?思来想去,付英豪把目光锁定在了汽车的引擎上。可是当时在延安,汽车少得可怜,就连中央领导人使用的几辆公车,都是国内外友人捐赠的。最后,在军委三局的帮助下,付英豪从延安的一个修理厂,拖回来两个废旧的卡车车头。

军委三局局长 王诤

发动机总算是找到了,可燃料又成了大问题。要知道,汽车发动机烧的都是汽油或者柴油,这可是延安成立难得一见的紧俏物资啊!延安虽然汽油不多,家家户户却都有烧木炭取暖的习惯。于是,便有同志提出,用木炭烧煤气来发电的想法。没想到,经过大家的几次试验,这种土法竟然成功了。

播音机房外观

解决了这一系列难题,中国的第一家人民电台终于筹建完成。由于电台诞生在延安,所以给它取名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负责建台工作的傅英豪,被任命为延安广播电台的第一任台长。

播音机房内部

1940年12月,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第一次播音,紧接着又有第一次外语播音,第一次文艺广播。

Hash:3d2676fb3001e5669f3737bb317f8df462b81e13

声明:此文由 经典回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