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粮仓,一段记忆!金堂的这座粮仓,你还记得吗?

“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以食为天”。

农业的发展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始终,

自古迄今,

粮食的生产与存储,维系着国家的安定

也是一个时代政策、经济民生的缩影。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迁,

粮仓也在时光流转中留下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轨迹。

位于成都金堂县高板街道平桥社区兴平街1号的平桥粮仓,是列入成都市第八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的建筑之一。

2017年与它一起入选保护名录的还包括锦江宾馆、原华西协合大学校长楼、徐子昌旧居等11处,涵盖了著名建筑大师代表作、民居、粮仓等建筑物和构筑物。

45岁的唐昌辉是平桥粮仓兴衰的见证者之一,也是目前该粮仓唯一的守护者,自1989年参加工作起,唐昌辉就一直在这里工作和生活。

说起这个粮仓,唐昌辉回忆说,这座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原隶属于原金堂县高板区粮站,由5个圆柱状穹顶建筑和4个连接圆仓外墙之间的异形中式建筑共九个粮仓组成,各仓房间大小统一,是金堂县当年重要的粮食仓库之一。

在计划经济时代,包括平桥粮仓在内的许许多多的粮仓在我国粮食经济和百姓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进程加大,其作用逐渐减弱,目前很多老旧粮仓大多被废弃或空置了。

粮仓自古就是由国家政府设立、建造、经营。我国古代粮仓种类很多,自古有京师仓、州郡仓、军镇仓、常平仓、僧仓、义仓、预备仓之分。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由此可知古代仓廪建筑及体系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有史可载的大规模仓廪建筑是从汉代开始,国家建设粮仓平常用于各地收缴、存纳由百姓上缴的各种应季粮物,也用于调剂、平抑粮价,在天灾等特殊情况下也是官家政府发放赈灾粮食用的的地方。

平桥粮仓用白灰、泥土、篾条作为建筑材料,屋顶用牛毛毡覆盖,主体结构保存基本完好,整个粮仓中西建筑方式完美结合、造型优美,穹顶设计利于排雨水、雪水,穹顶最上方和圆形墙体高处分别建有用于通风的窗口,粮仓下方四周分布多条排水沟,粮仓前是一个大型院坝,利于晾晒收购的粮食,整个粮仓通风、排湿、防火、防水,通风采光,建筑设计布局巧妙,体现了实用性与艺术性的融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

很多粮仓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如果大家想了解粮仓文化,

不妨来金堂平桥粮仓转转,

一定能让你体会到不一样的谷仓文化!

文图/ 蒋永平

编辑/ 海狸 蒲杨

审核/ 邱健

Hash:a724d503f347598bd8080d2f65bc8e5375a94326

声明:此文由 印象金堂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