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探微》(8)开、示、悟、入佛知见

《妙法莲华经 ● 序品第一》(续)

请大家跟我一起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南无普贤菩萨摩诃萨!

上回讲到文殊师利菩萨讲述过去因缘。接下来是重颂。

尔时文殊师利于大众中,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 无量无数劫, 有佛人中尊, 号日月灯明。

世尊演说法, 度无量众生, 无数亿菩萨, 令入佛智慧。

佛未出家时, 所生八王子, 见大圣出家, 亦随修梵行。

时佛说大乘, 经名无量义, 于诸大众中, 而为广分别。

佛说此经已, 即于法座上, 加趺坐三昧, 名无量义处。

天雨曼陀华, 天鼓自然鸣, 诸天龙鬼神, 供养人中尊。

一切诸佛土, 即时大震动, 佛放眉间光, 现诸希有事。

此光照东方, 万八千佛土, 示一切众生, 生死业报处。

有见诸佛土, 以众宝庄严, 琉璃颇梨色, 斯由佛光照。

及见诸天人、 龙神夜叉众、 乾闼紧那罗, 各供养其佛。

又见诸如来, 自然成佛道; 身色如金山, 端严甚微妙,

如净琉璃中, 内现真金像; 世尊在大众, 敷演深法义。

一一诸佛土, 声闻众无数, 因佛光所照, 悉见彼大众:

或有诸比丘, 在于山林中, 精进持净戒, 犹如护明珠。

又见诸菩萨, 行施忍辱等, 其数如恒沙, 斯由佛光照。

又见诸菩萨, 深入诸禅定, 身心寂不动, 以求无上道。

又见诸菩萨, 知法寂灭相, 各于其国土, 说法求佛道。

尔时四部众, 见日月灯佛, 现大神通力, 其心皆欢喜,

各各自相问: ‘是事何因缘? ’天人所奉尊, 适从三昧起,

赞妙光菩萨: ‘汝为世间眼, 一切所归信, 能奉持法藏,

如我所说法, 唯汝能证知。 ’世尊既赞叹, 令妙光欢喜,

说是法华经, 满六十小劫, 不起于此座。 所说上妙法,

是妙光法师, 悉皆能受持。

佛说是法华, 令众欢喜已, 寻即于是日, 告于天人众:

‘诸法实相义, 已为汝等说, 我今于中夜, 当入于涅槃。

汝一心精进, 当离于放逸,诸佛甚难值,亿劫时一遇。’

世尊诸子等, 闻佛入涅槃, 各各怀悲恼, 佛灭一何速。

圣主法之王, 安慰无量众: ‘我若灭度时, 汝等勿忧怖,

是德藏菩萨, 于无漏实相, 心已得通达。 其次当作佛,

号曰为净身, 亦度无量众。’

佛此夜灭度, 如薪尽火灭, 分布诸舍利, 而起无量塔。

比丘比丘尼, 其数如恒沙, 倍复加精进, 以求无上道。

是妙光法师, 奉持佛法藏, 八十小劫中, 广宣法华经。

是诸八王子, 妙光所开化, 坚固无上道, 当见无数佛。

供养诸佛已, 随顺行大道, 相继得成佛, 转次而授记。

最后天中天, 号曰燃灯佛, 诸仙之导师, 度脱无量众。

是妙光法师, 时有一弟子, 心常怀懈怠, 贪着于名利,

求名利无厌, 多游族姓家, 弃舍所习诵, 废忘不通利。

以是因缘故, 号之为求名。 亦行众善业, 得见无数佛,

供养于诸佛, 随顺行大道, 具六波罗蜜, 今见释师子。

其后当作佛, 号名曰弥勒, 广度诸众生, 其数无有量。

彼佛灭度后, 懈怠者汝是; 妙光法师者, 今则我身是。

我见灯明佛, 本光瑞如此, 以是知今佛, 欲说法华经。

今相如本瑞, 是诸佛方便, 今佛放光明, 助发实相义。

诸人今当知, 合掌一心待, 佛当雨法雨, 充足求道者。

诸求三乘人, 若有疑悔者, 佛当为除断, 令尽无有余。”

重颂的内容是文殊师利菩萨对弥勒菩萨再以偈言复述一次。文殊菩萨以宿命智,回忆无量劫以前,有佛名叫日月灯明佛,曾经示现和现今释尊一样的种种神通和不思议境界。并在妙光菩萨的请法下,演说了一部无上胜妙的经典,名为《法华经》。随后,日月灯明佛授记德藏菩萨成为下一尊佛,便入了涅槃。其后,妙光菩萨也在八十小劫中广说《法华经》,日月灯明佛的八个王子在他的开化下,也都相继成佛,最后一尊佛名为“燃灯”。

当时的妙光菩萨还有一个弟子,名叫“求名”,这个人贪着名利,懈怠修习,对经典也常忘失。说到这里,文殊菩萨告诉弥勒菩萨,这个求名就是弥勒的前身,而妙光菩萨正是文殊菩萨自己的前身。由现在释迦牟尼佛所现的神通和瑞相可知,佛即将宣说《法华经》,断除大众的疑悔。

下面进入《妙法莲华经》第二品:方便品。

《妙法莲华经 方便品第二》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着。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这时世尊从三昧中安详出定,对舍利弗说:“诸佛的智慧非常深广,一切声闻人和辟支佛所不能知。”佛的智慧,见道位以上的菩萨多少知道一部分。刚刚见道的菩萨,知道得最少;等觉菩萨知道很多,几乎快要圆满了,比如弥勒菩萨,他已经快要成佛了。而声闻跟缘觉只局限于自己能相应的解脱道内涵,不知道诸佛智慧的深妙。见道位菩萨也就是已悟佛知见、入佛知见的菩萨。

经文后面会讲,佛陀来到这个世间,就是为了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前两者的主体是教导者(佛、大菩萨),后两者的主体是受教者(佛弟子)。这个佛知见,就是佛智慧,悟入这个佛智慧,便是大乘见道,所以,佛弟子的修佛之道,准确来说,是从悟、入佛知见开始的。

世尊接下来说:“为什么说佛智甚深无量呢?因为诸佛都在往昔修菩萨道时,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多闻精进,广修、成就一切甚深诸法,并随宜为他人解说。”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在这么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只亲近两三尊佛。《金刚经》也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连信解《金刚经》都要亲近这么多佛,更何况成佛!而且还要“尽行诸佛无量道法”,佛行菩萨道时所修的难行苦行,都要做到,少了一个,功德就不圆满。比如,佛之前入的“无量义处三昧”,还有其它很多闻所未闻的法,他都成就了,这才是佛所成就的佛法。如果世尊把他知道的佛法都讲出来,一般人可能根本就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世尊接着说:“舍利弗,我从成佛以来,观察各种不同的因缘,运用种种的譬喻,演说了无量的佛法,引导众生,使他们离开种种取着。”佛说法一定会用譬喻,不然听众很难理解,因为很多法义他们根本没听说过。比方说清净本心,众生都不知道什么是清净本心,所以要运用种种譬喻来说明,经文后面会说,清净本心就像是藏在衣服里的一颗宝珠,众生不知道在哪里,但就在他们的衣服里。这个譬喻里,衣服喻五蕴身,宝珠喻清净本心。也就是说,清净本心藏在众生的色受想行识里,悄悄起着作用。像这种譬喻,在佛经里很多;如果没有譬喻,要让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几乎是不可能的。

“引导众生令离诸着”,这也是一个重点,因为众生总是有种种的执着。比方说,凡夫执着于五蕴;二乘人执着于生死与涅槃,他们觉得生死可怖可畏,涅槃究竟安乐,二者在法相上大有差别,所以一定要取证无余涅槃。而菩萨修的法门,一定是离开执着的般若波罗蜜,度一切法到彼岸。也就是说,他站在胜义谛的角度去看待三界万法,没有任何差别对待相,这样就会离开对法相的执着。不过,即使是已经开悟的菩萨,只要他还没有成佛,就还会或多或少有所执着,所以佛陀要引导一切未成佛的众生,令离诸着。

“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前面讲过“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你只要种下一点点善根,佛菩萨就会想尽办法让你的善根渐次成熟。这里的方便波罗蜜,就是他知道你现在最需要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教导你最合适。有时候是劝诱;有时候是给你“逆加持”,让你受到挫折,使你的菩提愿更加坚固。我们要知道,佛菩萨可不会只用慈悲和蔼的面貌示人,他们有时会示现为怒目金刚,或一个品行很烂的人,让你很不愉快,这时你才有办法修忍辱波罗蜜。

甚至,如果他觉得你是个真正的菩萨,会一辈子都跟你作对,你不管做什么,他都扯后腿,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你才能迅速成就。你如果还不想精进修行,佛菩萨不会这样对待你,免得你受不了这个苦,一下子就放弃了。他们都能善观因缘,知道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来增上你。不过,这不是一般的菩萨能做到的,必须是成就了一定的方便波罗蜜、知见波罗蜜的菩萨才行。知见波罗蜜又译为般若波罗蜜,意思是“大智慧到彼岸”,在所有波罗蜜中最为首要。大乘见道的内容,就是般若波罗蜜;从大乘见道,一直到究竟成佛,都离不开般若波罗蜜的修行,其中又有深浅之层次差别。

世尊接着说:“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文字很明白,就不解释了。“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力”是十力,“无所畏”是四无所畏,都是只有佛才证得的不共法,你如果有兴趣,可以去查佛学辞典。“禅定”就是心一境性。一般的禅定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简称“四禅八定”),这些是通于外道的禅定。另有灭尽定,是佛教的出世间圣者才能证得的禅定。

“三昧”,前面已经说过了,就是定慧等持。这些都是成佛所必证的法。以上是就文字勉强加以解释,如果你问我“到底是怎样的”,我也答不上来,因为我还没成佛。大体来说,《法华经》的文字平实易懂,语文不错的人,都看得懂字面上的意思,但实际上只是懂得一小部分的义理,不可能完全懂,因为这都是究竟佛说的法,很多深奥的义理都隐藏在文字中。如果你说自己能看懂全部《法华经》,等于是告诉人家你已经成了究竟佛。所以,有些经教现在我们看不懂,是很正常的,念过去就好,这也是熏习,熏习久了,也许哪一天某种因缘的触发,你突然就明白了。如果你要求说法的人把每一个字都解释清楚,就会有很多地方是强行解释。所以,我们宁可平平实实地说法,不会的就不解释,跳过去。

最后佛陀总结:“舍利弗!如来能够针对各种根性的人,巧妙地演说佛法,而且言辞柔软,令听法人欢喜信受。舍利弗!总而言之,无量无边的一般人不曾有过的法、难以想象的法,佛都已经成就了。”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佛又说:“舍利弗,你不用多言。佛所成就的第一稀有、难解之法,是只有佛与佛才能究尽的诸法实相。”刚才我们讲过,佛经里的法要,有些是只有佛才看得懂,连等觉菩萨都不知道。所以大家自己看佛经的时候,也是一样,遇到看不懂的地方,不要紧,跳过去继续看。有的人非常执着,哪一句话看不懂,他就是要弄清楚,然后才继续往下看。那就只有等他究竟成佛的时候才看得完了。有些东西你就是会看不懂,念过去就好,但你一定要念,这是熏习。

“诸法实相”,是这句话的一个重点。“诸法”,指三界万法,这些都是生灭有为法;而出生三界万法的清净本心,却有真实的自体性,称为“实相”。“诸法实相”,就是指能够出生三界万法的真实心,这也正是前面说的“佛知见”,这是凡夫和声闻、缘觉所不知道的。只要能够明白少分的“诸法实相”,将来就一定会成佛,所以称其为“悟佛知见”。

后面的“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简单来讲,就是佛陀非常细密地观察诸法,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都一一加以观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世雄不可量, 诸天及世人, 一切众生类, 无能知佛者。

佛力无所畏、 解脱诸三昧, 及佛诸余法, 无能测量者。

本从无数佛, 具足行诸道, 甚深微妙法, 难见难可了。

于无量亿劫, 行此诸道已, 道场得成果, 我已悉知见。

如是大果报, 种种性相义,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事。

是法不可示, 言辞相寂灭, 诸余众生类, 无有能得解,

除诸菩萨众、 信力坚固者。 诸佛弟子众, 曾供养诸佛,

一切漏已尽, 住是最后身, 如是诸人等, 其力所不堪。

假使满世间, 皆如舍利弗, 尽思共度量, 不能测佛智。

正使满十方, 皆如舍利弗, 及余诸弟子, 亦满十方剎,

尽思共度量, 亦复不能知。 辟支佛利智, 无漏最后身,

亦满十方界, 其数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 于亿无量劫,

欲思佛实智, 莫能知少分。 新发意菩萨, 供养无数佛,

了达诸义趣, 又能善说法, 如稻麻竹苇, 充满十方剎,

一心以妙智, 于恒河沙劫, 咸皆共思量, 不能知佛智。

不退诸菩萨, 其数如恒沙, 一心共思求, 亦复不能知。

又告舍利弗: ‘无漏不思议, 甚深微妙法, 我今已具得,

唯我知是相, 十方佛亦然。 舍利弗当知, 诸佛语无异,

于佛所说法, 当生大信力, 世尊法久后, 要当说真实。’

告诸声闻众, 及求缘觉乘: ‘我令脱苦缚, 逮得涅槃者。’

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众生处处着, 引之令得出。”

这个重颂是释迦牟尼佛对舍利弗尊者说:如来的智慧广大深远,不可思量。之所以能成就佛道,是因为往昔身为菩萨时,亲近供养无数诸佛、精进修行一切菩萨行的缘故。如来所证的这些甚深妙法,是声闻、缘觉人无论如何都无法揣度、思量的,位阶较低的菩萨也无从知晓,只有佛与佛才能完全通达。所以,弟子们对佛法应该生起大信心,特别是声闻、缘觉乘的弟子,应该知道:佛陀以方便善巧教授三乘佛法,都是为了引导处处执着的众生脱离烦恼、痛苦的系缚。

(本文摘自佛学期刊《实证佛教通讯》第五期《法华探微》(二))

《法华探微》由释能会法师讲述,实证佛教研究中心撰稿,开演《法华经》(又名《妙法莲华经》)的义理。全集下载网址:http://url.cn/YHUoB1

Hash:55aca3d6ea8aee214b93a38be354ed09ea9a4bb0

声明:此文由 普贤行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