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石刻掌故丨一起走进摩崖石刻背后的故事

12月5日上午,福建作家协会会员、民俗专家阿灿在实验区图书馆开展“平潭石刻掌故”主题讲座。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摩崖石刻背后的神奇故事,让现场观众大开眼界、大饱眼福,感受到了摩崖石刻艺术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增强了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阿灿

石刻见证海岛千年风月

阿灿认为,石刻是乡土历史以及人文历史的重要物证。“对平潭人文历史有着重要意义的碑刻原来不少,比如兴文书院的历代碑刻。兴文书院是海坛镇水师吕瑞麟在雍正九年创办的平潭第一所官方性质书院,它的碑记有很多,当中的碑文都留存下来了,但是实物石碑却没了,这非常可惜。”阿灿说。

镜石刻(采访对象供图)

平潭众多的摩崖石刻,分布在全岛各个角落,已成为平潭珍贵的历史文物古迹,成为海坛岛历史文化的见证。“平潭现存的石刻有摩崖类、寺庙、坟墓以及宗祠。这四类碑刻都与平潭的人文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观成万亩石刻是最大的一处石刻。”阿灿说。

“平潭现存的摩崖石刻群中,年代最久远的要数道彰岩。”据阿灿介绍,道彰岩分布于白沙垄村西侧的山脚下,由五块巨石重叠而成。

根据道彰岩其中一处石刻内容:“岩本元有,道假人弘,熙宁己酉(1069年,注),兴自璋公”“本贯怀安,受业仰山,特寻胜慨,遇兹岩穴,堪为寂止,遂用兴修,已逾一纪,乃至夙昔耳。时元丰五年(1082年,注)岁次壬戌冬十月刻于石”推断此为至今900多年的宋神宗年间所刻,也是平潭最早的石刻。

据史料考证,佛教于宋代传入平潭。熙宁二年(1069年),僧人璋公来岚化缘至白沙垄村,在道彰岩建大士殿,传诵佛经真谛,后圆寂于此。如今,大士殿早已不复存在,唯有“道彰岩”见证了当年佛教的繁盛。

保护文物就是发扬历史

摩崖石刻,这是一种与山岩并存的诗文,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不仅承载了先人留存的遗迹,也给后人留下可以触摸的人文脉络,从而也能推演和判断平潭乡土文化和历史发展的痕迹。

据阿灿介绍,平潭现在有登记在册的古墓葬9处,石窟寺及石刻18处。其中,五福庙于200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钟门琉球接贡使墓于今年被列为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观成万亩石刻(采访对象供图)

“人类发展的文明史不仅有历史文献可考证,而且还有丰富的实物可证,石刻就是其中的一个铁证,它们应当作为文物被重点保护,保护文物就是保护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阿灿说。

这些刻在石头上的记忆,历经沧桑岁月,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透过这些石刻文字,人们可以追溯百余年前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如清代林淑贞《石帆绝句三首》,施天章《登插云峰》、林瑞凤《醵金重修镇海寺小序》等;还可以通过石刻记载,了解平潭过去的历史和传承悠久的风俗。

阿灿在讲座的最后说道,平潭的这些石刻,有很多没有有效保护而导致史料缺失,这是人们要反省和继续努力的方向,希望能发现越来越多的文化古迹为平潭增加更丰富的人文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出品:平潭综合实验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孙恩妹/文 陈澜清/摄 责编:叶子

Hash:75173f06ce30b7879e0ce017961a262606f77d61

声明:此文由 平潭国际旅游岛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