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山上的这座寺庙经历千年 现有两奇

千佛山兴国禅寺图片来源:中新网 摄影:张勇

[原标题]千佛山上的这座寺庙经历千年 现有两奇

“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

这是千佛山兴国禅寺的门口的一副对联,清朝秀才杨兆庆所书,细细品读,恍若就要脱离开尘世,让人感慨不已。

曾几何时,济南也算得上是个佛教重镇。最有名的寺庙,一个是长清灵岩寺,另一个就是千佛山上的兴国禅寺。

若论兴国禅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朝。隋文帝一统天下之后,因其生母早逝,故在生母出生地济南刻石造像,并建了千佛寺以供香火。隋末唐兴后,太宗皇帝重新把这个寺庙整修了一下,命名为兴国寺

如今所见的兴国寺,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这是因为兴国寺在元末农民起义时“无存一砖一瓦”,后来多亏了明朝的德王捐资,才得以重建佛殿、僧房,清代又扩建了观音殿。这才有了现在的模样。

去过兴国禅寺的朋友,都清楚这座寺庙有“两奇”。

第一奇,是规格奇。兴国禅寺位于千佛山的北部,由公园北门拾级而上,过唐槐亭,穿过齐烟九点的牌坊,路突然变得陡峭,抬头往上看,便看见了兴国禅寺,它矗立在千佛山山麓的半山腰一个东西长、南北窄的狭长台地上。

按理说,寺庙应该是坐北面南,但是兴国禅寺却因为地貌条件所限,因山就势而建,横跨在半山腰之上,这是兴国禅寺的第一个奇特之处。

远观兴国禅院,可谓深邃幽特,殿宇重重,错落有致,不愧为济南的佛教殿堂。

迈步进寺,会看见寺门外有座朱红牌坊,额坊上的匾额迎面写着“云径禅关”,回头而望背面是“峰回路转”,前者点出了这里的山势环境,后边则充满了禅理,描绘出了佛门清心无欲的境界。

过了牌坊,就会看见一堵墙,墙上书写着四个大字——“阿弥陀佛”,它提醒着你,从这里开始,你已经踏入了佛法世界。

除了这四字妙言,这堵墙上还有一个长方形的石碑,据说是乾隆皇帝手书的《下千佛山极目有作》。这位中国文学史上诗作最高产的皇帝,曾多次来济南,有一次他爬上了千佛山,看到了山下的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了这么一首感怀诗。十年动乱的时候,有远见之士在红卫兵到来之前,将诗作用石灰石盖住,才免去了灭顶之灾。

不过,虽然乾隆的大作保留了下来,但是却没有多少人观赏,因为大家都被雄壮庄严的山门所吸引。

兴国禅寺的山门坐东面西,为单层双坡硬山顶。沿22级登山台阶上后,会看见一个半圆的石拱门,门楣上上书“兴国禅寺”。

穿过拱形寺门进入寺院,左右是那晨钟暮鼓的钟楼、鼓楼。往东是两个院落,西院南山崖下有极乐洞龙泉洞。洞上半空悬崖峭壁上布满大大小小佛像数十尊,是济南摩崖造像的集中地之一。东南有黔娄洞,是一道教洞穴。佛、道同寺相安无事、和平共处,是兴国禅寺中的另一个奇特之处。

兴国禅寺院内原有的殿堂七座不分主次,大部分沿北面一字排开。青瓦丹柱,红枫古柏,相映生辉。原东西院间为一座三开间的过厅,1987年拆建为坐东面西五开间歇山顶的大雄宝殿,中坐释迦佛,两侧位为文殊、普贤两菩萨和佛的十大弟子。

再沿轴线向东,在原大雄宝殿的位置上,1990 年改建为面阔三开间、进深三开间的天王殿。殿中坐“大肚能容,开口常笑”的弥勒佛,与大雄宝殿相望。

自黔娄洞拾级而上,迎面为一双柱单檐庑殿顶的石牌楼,额枋上题“洞天福地”是乾隆壬子仲夏(1792年)古歙江兰书。石牌楼石雕瓦垅、脊吻、翼角起翘,皆生动逼真。

过“洞天福地”牌楼,在寺院东南的峭壁间,原为一座明代建筑,因面对华不注山,所以叫“对华亭”,又称“一览亭”,实际为一层的三间厅堂,半壁花棂。这里背山面城,位置奇绝,盛夏暑天,藤萝攀缘,静幽清凉。原来是僧人坐禅习静、讲经说法的地方,也是登高眺望济南山光水色的好去处,院内南悬崖绝壁间,有一石洞,洞内静幽清凉,有雅号“石洞绝尘”。1994 年此亭拆建为上下两层各五间的仿清式歇山顶的楼房,今楼上为兴国禅寺的藏经楼,楼下是方丈室和接待室。

作者:朱文龙

Hash:ccce5c6a635f1b56cfb4c60d5ded838d769c4c46

声明:此文由 游戏聚焦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