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古宅,还有碉楼……博白的这个村故事多

今年被列入全国革命老区县市名单的博白县

记载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红色革命故事

尤其是在当年博白桂东南抗日武装革命根据地双旺镇

处于整个桂东南武装抗日中心的周旺村大排庄

更是涌现出一大批英雄人物

在大排庄聚居的陈氏人家,最早可追溯到在大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的陈氏先祖念邦公,数百年来,念邦公一脉人兴财旺,公候科甲层出不穷,子孙分布粤、桂、琼、海外等地。1655年(顺治年间)念邦公裔孙陈上清迁至今博白县双旺镇周旺村开基立业。1876年(光绪二年),大排庄先祖陈中贞从周旺村下坡官塘面搬至石狗头山脚下,拓田园,立庄院,经三年构建,建成面积3600多平方米的围屋,成名大排庄,屹立至今。

▲大排庄已有110多年的历史,仍旧保存完整。

这座客家围屋以“四角四碉楼、三座九拖廊式”进行设计建设,围墙采用泥沙、石灰、沙石、糯米浆、红糖等材料建筑,无比坚固,可防贼抗敌。围屋建筑雕梁画栋,高脊飞檐、斗拱卷棚,曲径回廊,秦砖黛瓦。围屋布局分上、中、下三座,上座与中座之间共有房屋六十多间。中座与下座之间有宽阔的大天井(地坪),供族人农闲练武及喜庆之用。大排庄,古村落风貌古韵浓郁,清代岭南乡村客家围屋建筑风格明显。

▲大排庄有着明显的清代岭南乡村客家围屋建筑风格。

▲秦砖黛瓦。

▲大排庄在建设之初,在其四角建有四个碉楼,至今有3个碉楼保存下来。

居住在大排庄里的陈氏族人崇文重教,和睦相处。古宅里,至今保留着义教学堂(书房),鼓励陈氏族人广读诗书。

村民 陈晓东

“书房也是陈氏传承祖训的场所,大排庄陈氏族人爱读书的风气一直传延至今天,书房也一直延用下来。”

▲大排庄陈氏后人在大排庄内设置了图书室,方便村里人到此借阅图书。

大排庄总人口260多人

却出了100多名大学

还有多位红色英雄人物传奇

依旧为大排庄里的人津津乐道

大排庄建立至今的110多年时间里,涌现出陈朝宇、陈达伍、陈名钰、陈达华、陈健邦、陈达观、陈达昆、陈达明、陈雄等一批英雄模范人物,书写了一篇篇感天动地的红色英雄故事。在《博南风雷——博白南区革命斗争史》一书中,就详细记录了大排庄革命英烈的故事。

陈达伍

生于1915年的陈达伍,是周旺村最早接受革命思想影响和传播革命种子的仁人志士。他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34年秋考入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院,喜爱阅读马列著作和革命书刊,积极参加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6年春,陈达伍加入反法西斯同盟,参加学生自治会创办《萌芽》期刊,撰文呼唤救亡图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期间,他奔走于抗日救国,回到家乡周旺村抟播革命思想,向父老乡亲宣传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秋,陈达伍被分派到第十五团任上尉政治指导员,组建中共博白特支,为特支主要领导人之一。“七七”事变后,他组建博中“抗敌后援会”,并在次年被北派安徽奔赴抗日前线,秘密开展党的工作。他通过当地党组织同新四军取得联系,不断向部队提供情报,并通过书信等方式向家乡父老乡亲传递八路军、新四军抗战和建立解放区的最新消息。

1942年,陈达伍调到大别山抗日根据地第五战区干部训练团政治部任指导员。抗日战争期间,陈达伍通过各种途径,不断为中国共产党提供重要情报,为抗日取得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1943年秋,因交通员被国民党特务搜查,发现了陈达伍提供的密件,陈达伍因而被逮捕。在狱中,陈达伍被敌人百般审问、严刑拷打,仍坚持保守党的秘密,为革命宁死不屈。1943年12月惨遭活埋壮烈牺牲,年仅28岁。

陈雄

陈雄(原名陈建邦),于1945年2月参加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曾任排长、便衣队队长、武工队队长。他有三个特点,一是声音宏亮,就像用了扩音机一样,让人老远就能听到,革命战争期间,在与敌人的生死较量中,他曾多次以宏亮的声音向敌人喊话,让敌人闻“声”丧胆,缴械投降;二是走路快,且脚步落地无声,常常晚上进村侦察敌情或联系工作,总能出色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三是点子多、胆子大。解放战争期间,他曾多次化妆进入敌人据点侦察敌情,袭击敌人,出奇制胜,被同志们称为“智勇双全的武工队长”。

▲大排庄是博白县双旺镇周旺村的一个自然村屯,依山望水,景色秀美。

▲在大排庄里,村里的老人在树荫下惬意休息。

一个个口口相传的革命故事能够穿越历史时空,在革命老区广泛传播并引发人们强烈共鸣。

早在100多年前,为纪念伏波将军,周旺村就创立了“将军节”。每逢“将军节”,大排庄人以各种形式纪念,其中祭拜将军仪式最为隆重,一直传承至今。

每年农历正月初六,家家户户杀鸡宰鸭喜气洋洋,跟随祭礼组,所有村民游行至伏波庙。祭拜沿袭古风古礼,按必恭、必敬、必洁、必丰的传统拜奠祭祀制程序进行。族长祭酒献礼,恭读祭文,从祭拜将军缘由,颂扬将军品德、缅怀不止、遗风共仰、家国形势、乡村发展、族亲沿续传承等方面进行,行一跪三叩礼,气氛热烈,场面动人。

村民 陈晓东

“革命战争年代在大排庄形成并存留下来的革命遗址、遗迹、史迹和事物,是不可复制、不可移动、不可增量的,是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

大排庄积极挖掘革命志士的故事

通过建立老区红色资源景观的途径

去实行保护、挖掘、发挥、弘扬的措施

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

搞好红色教育

希望通过旅游产业的推动

使之转化成为对青少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来源:玉林发布 采写:詹丽萍 张钰斌 张志梅

Hash:52ddb8d75d6e17cce0938186a4ae391c5076d391

声明:此文由 博白沙河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