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年前福建晋江造的这个碗,轰动了世界

晋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个碗

什么样的碗能成为镇馆之宝

听说它只是一件日常的生活用具

而且碎过

现就在博物馆的“宗教胜境”展厅

你看它,酱黑的釉色,粗糙的胎质,怎么看都不像是引人注目的宝贝。不过碗壁上写着三个大字“明教会”,只要稍微一想,估计大多数人就会像触电一样说出:“哦,这个我知道!”。

关于它的故事要从1979年一次偶然的挖掘开始说起。

1

1979年9月,一位虔诚的尼姑募到一些钱,准备在草庵前的龙泉书院遗址上建一座寺庙。打地基的工人刚刚动工,就挖出了一筐陶瓷碎片,正当他们以为是废料准备倒掉的时候,就被闻讯赶来的博物馆工作人员拦了下来。

这就是当时的挖掘现场。中间蹲着的这位正是当时的晋江县博物馆馆长黄世春。来到工地看到碎片后,他惊喜地发现,碎片上竟然有字!他敏锐地察觉到,这些碎片不一般!

回去之后,他从60多块残片中,找出了13块带字的残片,花了两天时间,拼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碗。

根据碗的特点,专家认为,这是晋江磁灶窑生产的碗,不过它是什么朝代的呢?为了弄清楚这一点,黄世春经常一个人骑着摩托车,在磁灶、内坑到处跑。这一走,就走遍了17处古窑址。他用当地窑址生产的瓷器和“明教会”碗做对比,希望能找出一样的。人手不足,他就发动当地的居民,有看到类似的,就马上联系他。

1982年,他终于在磁灶大树威古窑址找到了相同的碎片。大树威古窑址是宋代古窑,经过一系列考证,最终证明,“明教会”碗是北宋的产物。

草庵前的这个地方就是“明教会”碗出土的位置。

时隔四十余年,黄世春带着摄制组来到了草庵,他依然能够精确地告诉我们出土碎片的具体位置。甚至是当年挖掘现场的一些细节,他都记忆犹新。“明教会”碗占据了他生活的一大部分,他的努力也成就了“明教会”碗如今的地位。

今天我们看到的草庵是元朝时的建筑。原本学界以为,摩尼教是元朝的时候才传到晋江的。而“明教会”碗的出现,证明早在北宋就有摩尼教徒在华表山脚这个地方聚会,而且有了汉化的名字——明教会。这一时间,被提早了两百多年。

2

关于碗的故事,只是个开始。

晋江出土了“明教会”碗,这个消息不仅大大提高了磁灶窑的知名度,也吸引来了很多文艺界、考古界的人。瑞典隆德大学的翁拙瑞教授特意来到中国看这个碗,回国之后又给黄世春写信,邀请他参加一个关于摩尼教的国际研讨会。

虽然黄世春未能参加,但主办方还是在现场朗读了他写的关于“明教会”碗的论文。这个发现让与会人员都感到震动,会议将“明教会”碗确定为世界摩尼教研究的第二重大发现。

199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来到泉州,对草庵等地进行了参观考察。“明教会”碗的发现,也是吸引他们到来的原因之一。

3

今天人们来晋江市博物馆,不能绕开这个碗。它就像一条纽带,一头牵着磁灶窑,见证着宋元时期磁灶窑的繁荣;另一头拉着摩尼教,成为世界摩尼教研究为数不多的可移动文物之一。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宋元时期刺桐港经济文化的交流,各种不同价值观的碰撞,“明教会”碗是这段历史中,泉州作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见证!

如今,“明教会”碗是国家一级文物,管理极其严格。

来源:晋江电视台 老闽南

Hash:d24ee004b48f04b643d84c0e4a98a8b65a2e8265

声明:此文由 金刺桐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