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非遗小传人

一、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吗?在正式认识它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物质文化遗产,相信大家并不陌生,老师一说你们肯定就明白了。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它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简单来说,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理解为是那些经历很长一段时间,很有历史的一些代表性文物、建筑、遗址。例如众所周知的万里长城北京故宫、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兵马俑安徽黄山那些在课文中曾出现过的或者你们生活所识都是我国闻名中外的物质文化遗产。

那么今天我们要认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什么概念呢?

你们看,这是什么?是的,这就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logo。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在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具体的定义,再结合这段长长的听起来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定义里,我们可以提取出一些关键词,简而言之,能被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以是:

1、 传统口头文学以及其作为载体的语言;

2、表演艺术,如传统美术、(梅花篆字)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3、 社会实践、传统礼仪、节庆活动;

4、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如医药和历法;

5、传统手工艺技法。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国家 + 省 + 市 + 县”共4级保护体系。

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形式上还是比较多样化的。今天,陈老师就选一些有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大家一起分享。

二、有趣的非遗

(一)成都糖画

成都糖画是集民间工艺美术与美食于一体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主要流传于四川省成都市及周边地区。四川民间过去又称倒糖饼儿、糖粑粑儿、糖灯影儿等。是用融化的糖汁作画曾广泛流行于四川省成都市及周边巴蜀大地城市乡村。列中国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糖画约起源于16世纪,在明代宫廷习俗中,每当新年祭祖 时,官宦大户人家往往用模具印制糖狮、糖虎和文臣武将等形象用以祭祀,后来该技艺传入民间,逐渐演化为糖画。糖画虽然看起来是民间艺人的雕虫小技,但实际却是一门高深的技艺,一张大理石,一根木签,一个铜器,一勺糖汁构已经是糖画所用的全部物品,但作画中的起承转合切并非一早一夕所能完成的,里面蕴含了历史、美术、地方民情风俗、蔗糖工艺等等复杂的元素,对创作人的技艺有很高的要求。创作过程中,艺人端坐于糖画摊前,执勺在手,经过短暂构思,飞快地将勺中的糖液挥洒在光洁如镜的大理石板上。凝固的糖液形成神奇的图画,有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戏剧人物……皆晶莹剔透,栩栩如生。待新鲜的糖画凝固后,艺人用一根竹签把一件件作品粘合提拿起来,就完成了一幅作品。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融物质与精神文化享受于一体,观之若画,食之有味。

四川糖画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可以分为以下一些品种:大货,是指体型较大构图复杂的作品,诸如龙凤孔雀、狮虎、花篮、金鱼等。小货,是指体 型偏小工艺简单的作品,如单个的虫、鸟、水果等。子子货,即直接倾倒的一个个圆形糖饼儿,这种技艺要求艺人手腕灵活,动作利索,倾倒过程中直接形成一个个状如钮扣的小圆饼,中间绝不拖泥带水,最能体现糖画艺人的基本功。丝丝货,是以糖液所形成的缠绵的线条来构图,类似于国画中的白描和西洋画中的速写,又有中国民间剪纸的神奇韵味。此外还有板板货、填装货、拭皮子、按头子等诸多技法。

糖画艺人善于观察和总结生活,将糖画与川剧相结合,创作的《水漫金山》、《战马超》、《凤仪亭》等戏剧糖画作品,表现了丰富的川剧折子戏情节。其间的人物和故事情景非常逼真生动。

(二)皮影戏

同学们去电影院看过电影吗?在当今社会,去电影院看场电影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但是,在过去还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人们能有什么相似的娱乐项目呢?这就是我接下来要给大家介绍的另一个有趣的文化遗产,皮影戏。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它是用牛皮、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皮影制作考究,工艺精湛,表演起来生趣盎然,活灵活现。其制作过程是:首先,将皮子泡制、刮薄、磨平,然后,艺人们将各种人物的图谱描绘在上面,用各种型号的刀具刻凿后,再涂抹上颜色。雕刻时,一般都用阳刻,有时也用阴刻。绘画染色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忠良人物为五分面,反面人物为七分面。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三)中国剪纸

同学们上美术课的时候学过剪纸吗?下面我说的这项非遗,类似于你们所认识的剪纸技术,但肯定是比你们学的难度要更大一些哦!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1] 。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剪纸艺术自造纸术发明后,其技艺诞生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就没有中断过。它充实于各种民俗活动中,是中国民间历史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艺术形态之一

剪纸的作品分类分为单色剪纸、彩色剪纸和立体剪纸。单色剪纸是剪纸中最基本的形式,由红色、绿色、褐色、黑色、金色等各种颜色剪成,主要用于窗花装饰和刺绣的底样。主要有阴刻、阳刻、阴阳结合三种表现手法。折叠剪纸、剪影、撕纸等都是单色剪纸的表现形式。

随着剪纸表现形式的探索和发展,彩色剪纸的形式和技法在逐渐增多,有点染、套色、分色、填色、木印、喷绘、勾绘和彩编等。诸种形式各有自己的特色和独到之处:点染剪纸滋润、装饰性强;套色剪纸脆利、色块鲜亮;分色剪纸分色截然、色感丰富;填色剪纸则单纯、洁净、鲜明,均给人不同的感受。

立体剪纸既可是单色,也可是彩色的。它采用了绘画、剪刻、折叠、黏合等综合手法产生的一种近于雕塑、浮雕的新型剪纸,它吸取了现代美术的技巧,充分体现了写实与美术浪漫的特点,使剪纸由平面感变为立体化,可用于观赏造型及儿童的手工制作等。

从具体用途看大致可分四类:

一、张贴用,即直接张贴于门窗、墙壁、灯彩、彩扎之上以为装饰。如窗花、墙花、顶棚花、烟格子、灯笼花、纸扎花、门笺;

二、摆衬用,即用于点缀礼品、嫁妆、祭品、供品。如喜花、供花、礼花、烛台花、斗香花、重阳旗;

三、刺绣底样,用于衣饰、鞋帽、枕头。如鞋花、枕头花、帽花、围涎花、衣袖花、背带花;

四、印染用,即作为蓝印花布的印版,用于衣料,被面、门帘、包袱、围兜、头巾等

在民间剪纸中有许多反映生产生活的画面,这些作品有着一个最大的相同点,就是对主体进行的夸大,大大的鱼、大大的辣椒、大大的蚕、大大的谷粒等,通过剪纸,人们虚构了美好的形象;来慰藉自己的心灵,来张扬人征服自然的伟大创造力,以期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并肯定人的力量,鼓舞人们继续奋斗的勇气。

除了老师详细介绍的这三项非物质物化遗产外,还有其他一些有趣的项目,比如:秸秆扎刻、捏面人、蛋雕米塑油纸伞、四大名绣等。

三、同安的非遗

在同安,关于非遗,有一长串的话题可以说。2015年,同安区文体广电出版局专门出版《同安非遗典藏》,详细记录了同安几十个非遗项目的前世今生。那些经历千百年漫长岁月的珍贵记忆,是古老生民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多年来,同安有关部门为保护和传承同安非遗做了不少努力。现在,陈老师专门选了几个非遗项目故事,就让我们再一次温习这些难忘的记忆,希望同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经由我们之手传递给后人更多值得铭记的篇章,并传薪续火,不断发扬光大。

(一)虔诚的民俗

1.闽台送王船

从远古至今,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及对未知世界的虔诚从未改变,各种民间信俗就是寄托感情的载体。比如闽台送王船,其先后被列入市级、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安西柯镇吕厝社区华藏庵的送王船则是海峡两岸乃至东南亚地区规模最大的,一般有8-10万人参与。

2.北辰山开闽王信俗

同安素有“先有北山,后有同安”的说法, 北辰山俗称“北山岩”,是开闽王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每年农历二月十二日闽王忌辰,北辰山都会举办祭拜典礼仪式、进香过炉、迎神赛会、戏曲阵头表演等活动,前后五天,盛况空前,由此逐渐形成北辰山开闽王信俗,2009年入选厦门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几年来,以“开闽第一·情系海丝”为主题的开闽王民俗文化节也多次隆重举办,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及王氏宗亲欢聚一堂,感受开闽王精神的感召力。

3.同安朝元观玉皇信俗

同安大同街道朝元村里有座“朝元观”,这是同安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也是闽南地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道教名观之一,更是供祀玉皇神像的道教圣地。

每年农历六月初七的“天门开”庙会,是同安古传最著名的民俗宗教活动之一,海内外乡亲齐聚朝元观同参玉皇,共祈太平、昌盛。这也是同安最隆重的两个开放性民俗日之一,2009年入选厦门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同安装瓯祭祖习俗

祠堂内隆重装瓯、祭拜,外有高甲戏、腰鼓队等助演,如此热闹的装瓯祭祖习俗是同安区西柯镇吕厝社区的一项民间民俗文化,始于明朝中后期,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活动日,地点均在吕氏家庙。

在百姓心目中,这样的民俗富有闽南地域特色,既能表达对祖先的崇敬感恩之心,又带有美好期许。2010年其入选厦门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值得代代相传。

(二)令人赞叹的技艺

1.珠光青瓷烧制技艺

珠光青瓷是“同安窑”的代表,也是同安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见证,更是传播历史文化的使者。

同安窑系瓷器不仅曾远销日本菲律宾朝鲜等亚洲国家和地区,连东非、地中海沿岸都能见到其遗迹。换句话说,珠光青瓷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而同安,可以说是世界珠光青瓷的故乡

2011年,这项技艺入选福建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同安传统锡雕技艺

属于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锡雕,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门独特手工技艺,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主要分布在厦门同安、福建泉州山东莱芜等地,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2013年同安传统锡雕技艺入选厦门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郑天泗、庄亚新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3.同安农民

《锄头蓑衣舞》这是同安民间艺术品种的重要体现,由于作者都是脚踏泥土的农民,因此主要表现农村生产生活和乡风民俗。现实世界中的田间农作、圩日赶集等场景以及车鼓弄、南音等表演,还有神话掌故、人文景观等,都能在画中找到影子。

《月娘月光光》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淳朴的农民们更从民间剪纸、绣花、彩扎、泥塑中撷取造型技巧,画作既绚丽又朴实,既夸张又真实,充满了泥土芬芳。2013年这一技艺入选厦门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柯国庆(1958-2016年)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4.同安中草药

同安中草药技艺的主要内容是,利用中草药加工提炼成丸、散、丹、膏等中成药,或以可食用的动植物和某些中草药搭配制成药膳,使之相辅相济,可起滋补强身和养病防病的作用。

同安历代皆有许多名医立世,他们不但医术高明,更弘扬了慈济精神,将这一项目不断发扬光大,成为非遗名录中的一项瑰宝,2015年入选同安区首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如今,同安中草药不仅书写治病救人的神话,也搭建了两岸文化交流的平台,闽南中医文化已传播到台湾全岛。

(三)美好的韵律

1.莲花褒歌

茶园当舞台,大山是听众,张口就唱,余音缭绕。莲花褒歌是流传于同安区莲花镇小坪地区的一种闽南语民歌,乃是山民在种茶制茶劳动过程中即兴创作的短歌,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

相传自16世纪中叶(明代嘉靖年)起,小坪及毗邻的安溪各村就盛行褒歌,迄今已有数百年历史。2007年入选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洪参议、洪国、高素珍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厦门同安车鼓弄

一顶轿,两人弄,六人舞,还有八个在“捣鼓”,说的便是车鼓弄。只要有车鼓弄表演的地方,就有笑声阵阵。它是闽南早期滑稽小戏——“弄戏”中的一种,也是土生土长在同安的传统民俗文艺,内容多为孝道劝善、夫妻情趣、情人相思等,已有1000多年历史,以动作朴实、风格幽默的优点,受到了大众喜爱。2007年入选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厦金宋江

同安是宋江阵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相传其源于明代抗倭斗争中的军旅步战武术阵法和乡团训练,明末清初郑成功的抗清斗阵又将这种军事训练方法加以普及和推广,因深受百姓喜爱而演化成为一种热闹的民俗活动。

后来,闽南人开拓台湾,宋江阵也被带过去,在金门一带广泛流传。如今演化成海峡两岸人民喜爱的一种武舞结合的演艺阵头。2007年入选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乃是我省首次将海峡两岸共有的民俗文化列入省级非遗。

4.荷叶说唱

作为厦门地区特有的以说唱形式展现的曲艺艺术项目,荷叶说唱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这是闽南民俗传统文化种类之一,它起源于清乾隆年间在四川流传的“苏镲说唱”,至今已近300年的历史。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同安艺术家郑德如把苏镲说唱的表演形式融入闽南方言说唱。因“苏镲”形似荷叶,故称之为“荷叶说唱”。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这种用竹筷快速敲打荷叶状铜钹伴奏的说唱形式成为厦门地区流行的主要形式之一,2015年入选同安区首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四)古早的美味

1.同安薄饼传统习俗

同安名小吃数不胜数,但要论历史,比知名度,谈重要性,薄饼当坐头把交椅。薄饼始于明代万历年间(1612-1620年),相传为明朝重臣蔡复一夫人、西安街(原驿路)李氏首创。2009年入选厦门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招治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厦门澳头蠔干粥传统手工技艺

澳头蠔干粥曾是皇家御膳,在清末民初(1750年)起源于同安澳头社,已有两百多年历史。选料讲究、做工精细的蠔干粥具有闽南地域传统饮食文化特色,2013年入选厦门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同安炸枣

在同安,民间历来敬天公、娶新娘等喜气日子都有炸枣的习俗。圆形的炸枣本就有寓意圆满,加上“枣”与“早”谐音,用炸枣敬天酬神、馈赠亲朋,都代表“早团圆”“早得福”。尤其是结婚娶媳妇,一定要炊糕炸枣,从油鼎捞上来又热又香的金黄色炸枣,还要让人用“枷篮”盛着分送左邻右舍和亲戚朋友,叫做“还烧炸枣”。如此吉祥的民俗食品,也是一种联络乡谊友情的礼品,2015年入选同安区首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4.厦门酱油古法酿造技艺

酱油古法酿造技艺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而厦门酱油古法酿制技艺的产生和发展,则是一部中国酱油发展史的微缩版,它见证了厦漳泉等闽南地区以及台湾地区的变迁,是文化传承、互动的重要载体,做好保护和弘扬工作,对于我们深入认识中国饮食文化更深层次的内涵,增进对民族饮食文化的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3年厦门酱油古法酿制技艺入选厦门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争做非遗小传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较之有形遗产而言,如指间之沙,稍有不慎,就会流失于指缝。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记录着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

厦门文化源头在同安。同安,这座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素有“海滨邹鲁之地、声名文物之邦”的美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1988年,同安就被国务院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2007年,宋江阵、莲花褒歌、车鼓弄被列为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同安传统技艺薄饼制作技艺、厦门酱油古法酿造技艺、王审知信俗、锡雕、装瓯祭祖习俗入选福建省第五批省级非遗项目……这些闪烁在历史长河中的民俗文化是古老生民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是一代代同安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保护,要使之发扬光大,并给予继承并创新。非遗传承和保护必须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希望此次分享可以让大家了解我们的祖国文化、家乡文化,让我们一起努力,争做非遗小传人!

—— END ——

本期编辑:凯舒

Hash:d389222158c29669daf176f4aa87f41d19296d7f

声明:此文由 同安第一实验小学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