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肃王墓探秘(一)
明肃王墓探秘(一)
文图:李周明
这是一篇22年前的旧作,说的正是明肃王墓。旧作的标题是《谛听中抵达的一卷史册》,刊发在1999年7月1日的《兰州晨报》第六版整版,作者是本人和一位同事——著名藏族作家才旺瑙乳,当时我们同在甘肃日报社旗下兰州晨报任编辑记者,这是我们经过几天实地走访榆中肃王墓地并采访多名知情人而写就的一篇报道。即使今天来看,这也是较早关注明肃王墓的文章作品,殊为珍贵,特意分享给诸位读者,希望通过了解当时情况和现今对比,大家更加关注并支持兰州市关于明肃王墓的保护和开发。唯一遗憾的是,当时的一些照片已经无法查找,只能通过文字进行管中窥豹、一探究竟。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当时是按照采访问答式进行叙述的,涉及的采访对象有:
李维贵,时任榆中县博物馆馆长;施泽绪,榆中县来紫堡乡黄家庄村农民;王希光,时为榆中县金崖乡文化站站长;王延福,时任榆中县旅游局局长。
提起北京的十三陵,可以说国人无人不晓,但说到兰州的十三陵明肃王墓,恐怕就鲜为人知了。记者也是怀了极大的好奇心,想寻幽探微,于是于日前两度参观走访了明肃王墓及其有关知情人士,较详细地了解了有关情况。
明肃王墓地处榆中县城北二十五公里,兰州市以东十公里的来紫堡乡黄家庄村。据《明史》及《皋兰县志》等资料记载,此地葬有明代在西北的肃庄王朱楧及其康王瞻焰、简王禄埤、恭王贡錝、靖王真淤、定王弼桄、昭王缙炯和懿王缙愦、怀王绅堵和末代肃王识鋐共十王,及宪王绅尧之妻薛夫人墓计十一冢,另有安王弼柿葬于兰州市七里河西圃子湾、宪王绅尧葬于七里河周家山,共计十三冢。这十三座墓规模宏大、雄伟,结构严密、复杂,墓室一律坐北朝南,全用青砖砌成,门有三道,呈拱顶形,内分五室,结构与北京十三陵相似,故被人喻之为“小十三陵”。在前往明肃王墓时,记者特意邀请了榆中县博物馆李维贵馆长同行。在途中,他向我们介绍道:
明太祖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当时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就定了个“诸王之制”,好像是洪武二年,这个资料上有,你看,是1369年。他把23个儿子分封到全国各重要城市为王,在甘肃的就是肃王。肃庄王朱楧是朱元璋的第十四子,是妾妃生的,刚开始封的是汉王,后来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又改封为肃王了。他来甘肃先驻守在张掖(那时候叫甘州),后来才移到了兰州。
从朱楧算起,明代的肃王前后共有12位,朱楧之后袭封的肃王是8位,追封的有3位。9代王共在位241年。到最后—位肃王识鋐的时候,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进到了兰州,朱识鋐没有来得及逃跑,被农民军抓住后杀掉了。那是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冬天的事。这以后就没有肃王了。
当时除了宪王绅尧外,其他十一个王都是和王妃、妾妃合葬的,只有宪王绅尧和他的妻子薛夫人是分开葬的,所以有13个墓。这就是“十三陵”这个名字的来历。
当我们问及为什么诸肃王要把陵墓选到现今这个地方时,李馆长兴趣盎然地讲起了民间传说:
据说庄王朱楧好的是道家,当年他从张掖移治兰州后,在门下集聚了好多风水先生。后来他准备为自己选择圹地(即墓地),这些风水先生便出了兰州的东大门,把以风水宝地著称的金州(当时的榆中为金州)跑了个遍。最初确定在瓦川会城以东的山坡上建造圹地为最好,因为那个地方群山环抱,青流汇集,前有燕麦岭,后有马啣山,定为帝王圹地,再好不过。汇报庄王后就定下了。随后就开始大兴土木。后来王圹工程基本竣工的时候,庄王特别高兴,亲自赶到现场视察。当他看到周围青山绿水,圹前细流潺潺时,感到心旷神怡,十分满意。但是,当他听到王圹上面的山岔叫温家岔时,又转喜为忧,很不高兴,便下令停止修建。因为他觉得这有“朱(猪)温(瘟)”之忌。随后又让风水先生重新勘查。
两年后,第二次圹地选在了白石崖与水岔沟之间的矿湾,就是现在榆中县定远乡的矿湾村。据风水说,那里远观九龙盘踞,近看二龙戏珠。九龙指的是三条土龙,就是矿湾附近的三座像龙头的山头;三条水龙,就是附近的水岔沟、花岔沟、中林沟三条水流;三条火龙,就是横穿矿湾村的三条煤系。二龙戏珠指的是矿湾东西两边形似手臂般的两座山峰为龙头,嬉戏着中林沟下龙泉寺所在的一个小山包。第二次选定后便修坟造墓,朱楧的灵柩就埋葬在那里。当地人把那个地方叫肃王坟,遗址现在还有。
后来据说洪武皇帝派军师刘伯温前来西北斩龙脉,就是怕西北出皇帝,要寻找和破坏那些能出皇帝的风水宝地。他来到金城,后来到矿湾庄王的墓地看了看,连声叹息,说贵体葬在火龙之中,那是凶多吉少,此地定破无疑。因为刘伯温精通风水易经等,所以康王朱瞻焰特别相信他,希望他能指点迷津,再选圹地。刘伯温随手向东北方向一指并说道:脚踩玉带,头枕峰峦,次第排列,坐北朝南。康王听后,便命自己手下的风水先生到处察访符合上述条件的风水宝地。察来察去,发现现在的来紫堡,那时候叫质孤堡,这个地方以北峰峦叠嶂,以南苑川河玉带般环绕,平顶峰下,麦浪滚滚,北高南低,依次排列,风水不同寻常,于是便把圹地定在平顶峰下。但是,这个地方是一家农户的私田,民以食为天,怎么能随便占用?爱民如子的康王想来想去,最后决定屈尊认子,于是出高价买了这一户农人的儿子为义子,这以后,平顶峰下的整片良田便顺理成章地成了肃王的圹地。康王在这里修建圹地,先把父母的墓从矿湾搬到了质孤堡。据说迁灵时,乡民们排着长长的队伍护送灵柩从矿湾到平顶峰,时至今日,矿湾村东边的二里坡,人们都还叫它吊灵坡呢。
后来,为了庆祝这次搬迁,康王出重金重修了质孤堡,同时改名为买子堡。后来,为了取祥瑞的紫气东来之意,又更名为来紫堡。这就是明肃王三选圹地、来紫堡两次更名的传说。
车到黄家庄村,停在果园边一农家的麦场上。我们下车,果园门是从里边锁着的,李馆长趴在墙边,叫来守果园的老人,打开门,我们走了进去。
据介绍,这几位守果园的老人,是文物保护小组的。在这个果园里,就有一个已掘开的肃王墓。李馆长介绍说是庄王朱楧的墓。这个墓目前定为1号墓。几位老人承包了这个果园,同时也在守护着肃王墓。
老人带我们穿过果树林子,在靠后山的地方,我们到了1号墓前。该墓外观为一隆起的小山包,墓道倾斜向下。我们下去后,看到墓内空无一物,墓室用青砖砌成,共三道门,在墓穴前部,左右各有一耳室。第一道门为石制双扇,第二道门为木制,第三道墓门与首门相同,石制,里面为正室。李馆长向我们介绍说:
这个正室里停放的是庄王的棺柩,两边耳室里放的是妃嫔的棺。从这个墓修造得很粗糙这一点看,是康王急着要把庄王的墓迁过来,所以修建得很匆忙。这个墓被盗掘时间长了,曾发现了大批的陶器、铜器,一些灰陶俑,还有一个直径和高各1米的大油缸。这个缸现在我们博物馆,它以前就放在这个墓里,是点油灯用的。有一块墓碑,上面的名字不清楚了,只能看清“妃………薨于永乐”几个字,从这个可以断定该墓为庄王朱楧的墓。
由于墓内阴寒,不宜久留,我们便向外走。到墓门口,从里往外看,可看到石门拱顶左侧,有一盗洞。李馆长说:这个洞就是当年的盗洞,目前发现的被盗过的肃王墓有五座,每个墓的盗洞都在这同一个部位。盗洞口下面都有尸骨。从这个情况看,盗墓者是相当熟悉肃王墓的构造的,挖得很准。我们判断盗墓者就是明朝的人,很有可能还是参加过肃王墓修建的人。留在盗洞口下面的尸骨,估计是盗墓贼怕分赃,把最后一个人扔到墓内不管,就死到墓里了。
出了墓穴,我们上到墓顶山包上。这里地高眼宽,放眼望去,墓前果树园下,是黄家社的农舍,多的是崭新的瓦房,周围是绿油油的麦田。再前方,是苑川河滩,河对岸是和我们身后的平顶峰遥相对应的山脉。
李馆长又介绍说:
我们右下方,有两座墓,我们定为7号和9号墓。左面依次排列有8座墓。包括这个1号墓已经有5座墓发现被盗掘过,现在盗口都用土堵上了。其他6座墓还完好,没有发现被盗掘的迹象。这些墓的排列都是有顺序的,它肯定是按照长幼次序埋葬的。
从我们周围的地形看,左右山脉相绕,依次向下延伸,的确应了刘伯温说的:坐北朝南,次第排列,头枕峰峦,脚踩玉带。玉带指的就是下面的苑川河。
随后,我又一起出了果园,到离1号墓左侧不远处村庄后的2号墓地处。正巧遇到一位叫施泽绪的老农,他听说我们是参观肃王墓的,便主动向我讲述他所了解的情况:
这个地方有一个大墓呢,我们都说是三宫六院。墓里面有三个墓室,每个墓室里两面墙上各有一个小洞洞,共是六个,所以叫三宫六院。我以前往里看过,一扇石门倒在地上,石棺在最里面放着哩,墓里面尽是些泥娃娃(陶俑)。麻钱也很多,挖出来的麻钱都让人抢掉了。这个墓里的砖缝子勾得好得很。旧社会,前面的这块地是我们家种的,所以这个墓也是我们家守的,看着不让人挖掉就行了。那时是分保的,保长下来看,如果挖下个洞就罚钱哩,挨打哩。一看好着哩,没有让人挖掉,就说行,给这家人免些粮(租),那时候人少,我们这个地方还有些古建筑。后来贼人反的时候,都给烧光了。贼人来了,大家吓得都钻到墓里头藏起来,中间出了奸人,告了密,结果把人都给烧到里面了。
就说守这个墓吧,里面有个大缸哩,那是长明灯,周围用铁链子拴着。有卖油的人来,就让他把油挑到墓里头,倒进缸里。外面把门封掉,再不让他出来,人就死到里头了。不让他出来,是怕他把里面的情况说出去,有人盗墓哩。我以前看过,门跟前人的骨头也多……
第二次赴榆中采访时,我们就明肃王墓的旅游开发及其规划问题,专门找到了县旅游局的王延福局长。因为一些媒体报道的很笼统,我们想了解些详情。在办公室里,王局长告诉我们:
我们和县政府都想开发肃王墓,前不久我们还通过县政府,给市政府写了一份报告,县政府已经通过了,最近可以能要报市政府。报告的主题就是《关于抢救性清理明肃王墓群部分墓室的请示》。肃王墓文物主管部门不让开放。有文物保护法哩,如果主管文物的单位不批准,不给办手续,我们就不能开发。
我们提出抢救性清理明肃王墓,也是比较客观的。我们有几个理由,一是有几个墓室早在70年代就被泥水灌满了,而且还在进水着哩,墓室内的铁、铜器及陶俑被水浸泡,时间越长,损失就越大;二是文物保护经费特别少,没有办法保护,那几个守墓人每人一年只发给36元钱,怎么开展工作呢?三是现在有三个墓,就是我们准备开发的1号、2号和7号墓,里面早被盗了,除陶俑、石棺和墓志铭外,其他珍贵文物不多了,开发后不会存在文物出土后无法保存的问题。除这三个墓我们准备做抢救性清理外,其他八个墓我们都不准备动,我们想恢复墓堆,就地保护。关于开发肃王墓,现在村民和乡、县政府的积极性都很高,一方面可以带动旅游业,挣来的钱可以以文养文,减轻县财政的负担,补充文物保护经费,还可以带动本地的经济建设;另一方面可以把我们这儿的历史宣传出去让兰州市的人民、甘肃人知道我们这儿有个肃王墓呢,就不说全国的人,最起码在我们甘肃,再稍微扩大一下,让西北的人都知道,肃王墓在我们这个地方呢。所以我们特别希望能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说起规划,我们1998年请有关专家搞过一个设计方案。但现在还有问题哩,如果文物单位不同意,我们还搞不成。我们写了报告,现在等着哩。
离开旅游局,我们又一次向肃王墓奔去。
我们似乎怀着一种说不清的眷恋,想再去看看肃王墓,想再了解些什么,再感受一下思古的情怀。经友人介绍,途经金崖乡时,我们又特意找到了文化站站长王希光,他是这一带颇有些名气的人物,知道不少当地的典故传说,热爱文化事业。他家离肃王墓不远,听说我们邀他同行,他很爽快地答应了。时间虽已是黄昏时分,但我们仍兴致勃勃,到黄家庄后,敲开果园门,上了平顶峰。
此时的苑川河畔,夕阳已经为周围的山川涂抹上淡淡的色彩,庄户人家炊烟袅袅,肃王墓安睡在这宁静的黄土山坳里。
人说“自古长江向东流”,但我们的这个苑川河,是自东向西流的,就像青海的倒淌河。我们小的时候,苑川河里的水还大得很,河滩上随便哪些一挖,都出水哩。但现在没水了。
远古的时候,这个地方可能是原始森林。前几年有人还从附近的地底下挖出过烧焦的木头,是松树,河对面挖出过柳木,可能是大火烧掉的。不是山火就是战火,这是我们的猜测,史书里有没有记载不清楚,我们也不敢肯定。但西秦的时候,就有记载,苑川河水草茂盛,是朝廷养马的地方。
那时候,鲜卑族住在这里。西秦建都苑川,就在王家崖。
我们一面沉漫在乡野的氤氲气息中,一面听王站长的介绍。四周洁净新鲜的空气一尘不染,头顶飘浮着几朵白云。
当我们问及本地是否有与肃王有关的文化习俗,王站长说:
有。我们这个地方每年七月里要玩官神。这个习俗据说就是当年从庄王的时候开始,从那时候遗留下来的。当时朱元璋的一个王子有谋反之心,庄王知道他的这个用心后,就开始在这里招兵买马,操练军队。结果那个王子恶人先告状,说庄王有谋反之心,朱元璋就派钦差大臣来视察。庄王获得消息后,为了隐瞒操练兵马的情况,就组织人玩官神。钦差大臣到这个地方,看到人山人海,中间抬的轿子,扎的銮驾,前面师公子打的鼓。那个銮驾就是兵器扎成的。钦差大臣从远处看到后,认为庄王果然在演练兵马。但到跟前一看,结果那些兵器全是假的,是木头做的,轿子里抬的也不是人,是神,是官神白马爷。这个神是我们这个地方比较大的神。钦差大臣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是夏收节后,这个地方的人为了庆贺丰收,庆贺太平盛世,在玩官神哩。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每年七月里,庄稼收完,我们这个地方就要玩七月官神……
太阳落下山去,但我们仍意犹未尽。是夜,我们就住在王站长栖居的关帝庙内,与这位质朴的乡下友人对酌。他不停地吸烟,向我们讲述西秦的鲜卑族、讲述肃王,还有官神白马爷的来历和神迹,以及李自成从榆中开始起义到最后推翻明王朝的故事。夜半时分,突然下起雨来。外面细雨霏霏,屋内烟雾缭绕,加上几分醉意,王站长低沉的叙述和不断涌上我们心头的旷古之情,使我们恍惚间进人了某种梦幻和超验,并不断地穿过语言,看见历史那幽远斑斓的色彩。
恍惚聆听中,那是一卷跨越时光长河抵达的大声史册!
Hash:7223d0c536f4ef26599ed373bba0eb1312e5a328
声明:此文由 兰州市博物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