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皇帝22岁耗时18年为自己建陵墓,百年后被挖开,结局令人唏嘘

公元1572年6月10日,年仅10岁的朱翊钧登基称帝,诏告以第二年为万历元年,开始他长达48年的皇帝生涯。明神宗本人并没有被很多后人提及,真正使他声名远扬的,是他的陵墓——定陵。

定陵是朱翊钧和他两个皇后的陵墓。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面积18万平方米,历经6年修建完工。它的发掘被誉为"新中国考古第一挖"。这次发掘,为定陵带来了无比的辉煌,但也留下了无可挽回的遗憾。

如今,距离定陵被发掘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但那些深深的遗憾依旧让每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心痛不止,唏嘘不已·····

万历十一年正月,朱翊钧刚满22,便开始为自己选择寿宫。当时钦天监为他选择了几处陵址,朱翊钧看了之后都觉得风水不好。不过,还有两处陵址在风水师看来是绝佳宝地,一处是形龙山,另一处是小峪山。

九月初九,朱翊钧亲自去査看了两处陵址。第二年九月,朱翊钧将小峪山选为自己的万年吉地,即现在定陵陵址,改小峪山为大峪山。

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明神宗驾崩,被葬入了定陵中。直到336年后的1956年,才又被人打开了。

定陵的发掘比较意外,因为定陵最初并不是考古学家们的发掘目标,明成祖朱标的长陵才是他们想要发掘的对象。

1955年10月3日,发掘行动的发起人、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明史专家吴晗,联合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文化部部长沈雁冰、人民日报社社长邓拓等科学家、文化官员一起上书政务院,请求发掘长陵。

吴晗等人的上书很快就得到了"同意发掘"的答复。

1955年底,成立"长陵发掘委员会"成立,原先反对发掘的郑振铎和夏鼐也加入其中。长陵实在太大,考古队中的赵其昌建议先找小一点的陵墓进行尝试性发掘,待到经验丰富后再发掘长陵。

1956年5月初,考古队来到定陵。在离地面3米多高的城墙上方,队员们发现了一个直径半米的圆洞。

大家反复研究后认为这是通往地官的入口。从此,揭开了定陵发掘的序幕。

经过一个多月的发掘,队员们找到了一块石碑,刻着"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1 6个大字。

这块石碑是自定陵发掘以来,出土的第一件珍贵的文物。而且,它还为发掘工作指明了方向,考古队准确无误地找到了金刚墙的位置。打开金刚墙,定陵的地宫就将完完全全地展示在世人眼前。

1957年5月19日,也就是一年后,定陵地宫大门终于打开。

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开启万历帝的棺椁了。撬开棺盖,无数光彩夺目的奇珍异宝呈现在大家眼前。织造精美的被褥、袍服,,其色彩之绚丽,质地之华贵,前所未有。

万历帝尸体早已腐烂,但骨架、头发还保存完好,嘴边黄褐色的胡须还清晰可见。两位皇后的骨架也保存完好。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发现保存完好的皇帝皇后的骨架。

可以说,定陵的发掘是新中国成立后考古事业的一个巨大成就。

然而,当我们如今回顾此次发掘,却不得不产生遗憾。

当时的新中国科学技术十分落后,对文物不具备保存和处理能力,带来了一些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

定陵中曾出土一批木俑,极具研究价值,但因处理不当,这些木俑全部变形,变成了形象千奇百怪的无法分辨的怪物形态。

万历帝和两位皇后棺内的织锦是研究明代纺织工业的重要资料,但出土后便开始变硬、变色,并不断的发霉。

更让人感动心痛的是,皇帝和皇后的尸骨,在那场十年的浩劫中,被红X兵烧成了灰烬。一次辉煌挖掘的成就,就这么付之一炬,实在是令人惋惜!

Hash:74ccb022c7f29e45768773b687755315c207f46f

声明:此文由 埋怨的温柔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