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州进士第一人---符确

符确是宋代海南第一位进士。“符确的中进,填补了自隋朝海南无进士的空白,这种零的突破既是海南的骄傲,也是儋州的荣耀。”

明代万历四十年(1618)修订的《儋州志》记载:“符确高麻都人。”又据民国《儋县志》记载:“符确高麻都人。”高麻都,即原儋州市三都镇湳源村,后来并入洋浦开发区。琼州知州张子弘撰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的《广东琼州府重修儋州儒学记》云:“而儋之士,如王霄、符确辈,已抗声宋室。”明代琼山进士唐胄在《重修建儋州儒学记》也云:“王霞举、符确辈继出,儋遂为名州矣。”清代进士王云清在《儋耳赋》中指出:“符确赵荆,榜开龙虎,琼海科名,于斯焉取。”在文末注释:“符确,高麻都人。”这些史料记载都明确说符确是儋州人。

符确铜像

符确祖籍何处引争议

乾隆三十九年(1764)修订的《琼州府志》称“符确昌化人”引起后人对符确故里的纷争。双方争论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对“昌化”一词的理解。

众所周知,儋州,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设儋耳郡,北宋熙宁六年(1073)改称昌化军。宋代昌化军的领属曾有多次变化。《琼州府志》说的“昌化”,即昌化军,今儋州市,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改儋州为昌化军,“省昌化、感恩为藤桥镇,隶琼州”,以及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复县为昌化军,以宜伦、昌化、感恩三县还隶”的“昌化”(县),显然是不同的概念。陈烺《儋耳咏》“符贤科甲开琼海,黎士修藏继惠夷。”诗句末注释:“符确登进士,琼志甲榜如此,注‘昌化人’者,漏‘军’字也。”清人已看出说符确是“昌化人”,会给后人造成误解。明代张子弘和唐胄早已说清楚符确是儋州人,而清代撰写《琼州府志》的人不可能无知到把符确说成“昌化县籍人”。

其实,记某人的籍贯,省去行政区划单位,如“军”、“市”、“镇”等,与说某地也省去行政区划单位“军”、“市”、“镇”一样,司空见惯。譬如,人们常直呼“北京”“广州”“儋州”,都没有加“市”,道理是一样的。拿“昌化”来说事,有钻牛角尖之嫌。

根据海南《符氏族谱》记载:“与臣次男48世安会,字时可,授文林郎,配姜氏,生男符确,迁居昌化军高麻都。”又据洋浦开发区湳源村《符氏族谱》记载,宋太祖符安会——符确——符棒——文育、文恋、文珍。符确从韶化二州卸任后,回到湳源村,后来去昌化县赤坎村(今属东方市)去办学。据说随后家人也迁徙昌化县,只有文恋留在宜伦县(今儋州市)。前几年,文恋之墓在湳源村发现。文恋墓的发现回答了《符确故里辩析》以“文恋之墓址也找不到”为由,对符确是儋州人的质疑。由此说来,符确出生于昌化军高麻都,即儋州(今洋浦开发区三都区湳源村)人的事实,毋庸置疑。

湳源村大门

一鸣惊人,三年登进士

明万历《儋州志》记载:符确“沈静好学,博通经史,平居常以天下事自任。大观二年(1108)发镇州解,三年(1109)登赐同进士。”清乾隆《琼州府志》有关符确的记载与明万历《儋州志》的记载基本相同。

史书对符确的记载较为简略,而民间的传说却丰富多彩。

符确专心读书,民间有一个故事。有一年初一,符确伏案作文,文稿一改再改,沉浸在意境中,忘记吃饭。內人把年糕和糖浆端放在桌上,让他边写边吃。当内人来收拾碗碟时,年糕已吃完,糖浆却照样放着。内人看见符确的嘴巴留着墨迹,就笑起来。符确问:“内人何笑?”内人指着碗里的糖浆和砚上的墨汁,符确恍然大悟,也笑了起来。

由此看来,符确中进士决非偶然。

史书上说,符确“发镇州解”这是怎么回事呢?根据《宋史·徽宗本纪》和《王祖道传》有关记载,王祖道是“镇州”设立的提议者。海南著名的学者周济夫在《镇州的设立与符确的中举》指出:“宋徽宗登基之后,逐渐重用蔡京,蔡京则欲以开边固宠,王祖道也欲乘时邀取富贵,因此极力迎合蔡京……大观元年(1107)又言黎人愿为王民,请于黎母山心立镇州。”大观元年(1107)“镇州”因王祖道的提议而设立,下辖龙门、感恩、四达三县,治所设龙门。据《地理志》记载,镇州在感恩县东北七十里。王祖道死后,被追究在广西时妄言拓地罪,受到追贬处分,他所立的镇州也被废除,镇州实际只存四年。

根据周济夫的考证,宋代举人选拔与明清两代有区别。“明清两代的举人,一定要经过每三年一次至京城和各省会举行的统一考试即乡试(一称秋试)”“但宋代恐怕就有所不同,由乡贡入京应试的通称举人,而选拔乡贡的单位可以是府、州一级,比明清两代分散得多,读书人在何处参加选拔也没有硬性规定。”正因为如此,镇州也是府、州一级建置,有权力单独举行选拔考试。

符确遇上东坡居儋敷扬文教,“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的大好时机。他深受东坡文化的熏陶,胸怀大志,发奋攻书。他凭着自己的努力,“史册经书富五车,才如子建腹藏储”,鏖战科场,一鸣惊人。符确“大观二年发镇州解,三年登进士”,笔破天荒,成为海南第一位进士。

有楹联赞道:

幸沐坡风,芸馆潜心攻典籍;

高扬意气,秋闱挥笔破天荒。

古树掩映下的符确纪念堂

教书育人,贡献突出

符确考中进士后,官至承议郎,先后在广东韶州和化州任知州。符确为官数十年,以解决百姓问题为己任,办事公正,清正廉洁,受到百姓的爱戴。

符确卸任后回到湳源设帐施教。根据湳源后裔符骥介绍,符确回乡做的第一件事是在湳源建孔庙。当时这座孔庙有庙堂、横舍、神台、长亭等建筑,规模宏大,蔚为壮观。孔庙除为村民顶礼膜拜孔子外,实际是一所学堂。符确就在此教书育人,培养大批人才。在符确的精心培养下,他的孙子文育、文恋、文珍都先后中举。湳源村人称符确建的孔庙为“大圣堂”,另一处后人建的符确纪念堂为“小圣堂”。

2016年冬,儋州符确后裔经过几年的大兴土木,在湳源村重建符确纪念馆和符氏宗祠(即前“大圣堂”)。两座建筑物富丽堂皇,已昔非今比。岛外符氏子孙赠送符确铜铸塑像,儋州墨客骚人撰写大量歌颂符确的诗词楹联,有的用木刻悬挂堂內。符确纪念堂和符氏宗祠落成典礼那天,数万人聚会,舞龙舞狮,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可见符确后人对先祖的敬仰。

符确晚年到昌化县(今东方市)四更镇赤坎村去传播文明种子。当时赤坎村相比湳源村还算文化落后。当地父老听说符确进士亲临,热烈欢迎,热情接待。符确在此办起学堂,名曰:兴贤堂。附近学子闻讯赶来拜符确为师。在符确的精心培育下,昌化县大批优秀人才涌现。有人说,符确去赤坎办学,用今天的流行语说应属支教边远山区。符确在赤坎培养人才,想尽办法。据史料记载,符确捐资在赤坎买下近八亩盐田,交赤坎符氏管理,将每年收入的钱作为培养学子费用。符确千方百计培养学子的襟怀,九百多年后仍使人肃然起敬。

符确创办的“兴贤堂”,因赤坎村遭水患,村址迁离,随之也成了废墟。乾隆年间,儋州符确后裔符凤纪中举后,提倡儋州符氏子孙捐款在昌化县大赤坎村重建兴贤堂。

2003年8月16日,儋州市隆重举行纪念宋代进士符确中进894周年大会。符氏子孙,以及当地文化人畅谈符确的勤奋好学、办学育人的精神。会后,儋州中华诗联学会编辑出版诗文集《儋耳儒宗》,符确的精神又得到进一步的弘扬与传播。

符确在儋州市与东方市的后裔都确认符确是他们的先祖,血缘相同,亲密往来。符确逝世后葬于今日东方市三家镇居侯村,从古至今,两地符氏子孙为保护符确墓传出的故事,令人感动。

符确已远去九百多年,然而他对当代儋州,乃至海南的影响还在继续……

明代琼山进士唐胄在《重修儋州儒学记》中感叹:“琼之有士始乎儋,琼之有士莫盛乎儋。”2016年11月30日,符确后裔在湳源村修建符确纪念堂暨符氏宗祠落成典礼。

儋州符氏

Hash:e6d02a36bb016e6d3d6d4f83f3683786510208c9

声明:此文由 符氏文化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