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道隐三清山之谜解读之一

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南京金陵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在位31年后,于1398年五月病亡,依嫡传制传位给皇太孙朱允炆。1399年朱允炆改年号为“建文”,史称建文帝。出生于1377年的朱允炆,此时年仅21岁,英姿勃发,踌躇满志,推行新政,深得民心。但由于皇室内二十多位皇叔们虎视眈眈觊觎帝位,为巩固皇权,建文帝采用齐泰、黄子澄建议厉行“削藩”。这一举措严重损害了叔辈藩王们的切身利益,几乎所有的诸侯王都对此不满,尤其是手握重兵,觊觎帝位的四叔燕王朱棣。建文元年七月,朱棣借口朝中有难,奸臣当权,以“清君侧”名义,率兵发动了叛逆的“奉天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三日,当朱棣率领靖难之师从南京外城西金川门攻进南京,杀入宫城时,建文帝竟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离奇失踪,成为明史第一大谜案,中国四大历史谜案之一。

对于建文帝的下落,正史记载和野史记载上出现了许多扑朔迷离而又相互矛盾的不同版本,归结起来为两说,一是自焚说:《明实录·明太宗实录》:“时诸王及文武群臣父老人等皆来朝,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内侍数人而已,乃叹曰:‘我何面目见耶!’遂阖宫自焚。”

二是逃亡说:《成祖本纪》云:“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补本》云:“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诡云帝尸,越八日壬申,用学士王景言,备礼葬之”;《明史·建文皇帝本纪》云:“上入宫,忽火发,皇后马氏暴崩,程济奉上变僧服遁去。

燕王遂入宫……因指烬中后骨以为上!”。程济《从亡随笔》记载:“兵入金川门,帝……召群臣问计,济请出亡。……帝得从西华门出……走神乐观,宿道士王升轩。……明晨,师入舟,叶杨郑史程五人从,时壬午六月十四日也。”

由以上记载分析可知,当时的明史正史记载讳莫如深,断定建文帝是阖宫自焚死于宫中,国不可一日无主,朱棣才正儿八经当上皇帝的。而此后的正、野史书记载,尽管矛盾百出,相当混乱,则倾向于建文帝是从皇宫中逃出离奇失踪的。

对于建文帝逃亡遁踪及归宿故地,经过众多研究者的探寻,出现了众多的考论说。大体上是化为僧佛、遁入道门,隐踪匿迹,得到善终。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建文帝遗踪的不断被发现,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建文帝并没有在南京的那场宫中大火中自焚而死,而是在一群忠于他的大臣们掩护下,逃离了南京,亡命天涯海角,泣血险阻辛悲,漂泊游离隐遁于南方各省之间。为防止暴露行踪招来杀身之祸,一直隐姓埋名,行踪不定,狡兔三窟,居不定所,故布亡冢,金蝉脱壳,大隐其真踪实迹。

下面节选部分揭秘解谜以飨关爱的读者。

西华台奇异建筑之谜

西华台,位于三清山山西路汾水至风门途中。建有一座似台非台,似塔非塔的明代古建筑。台身底层面阔2.99米,台高7.69米,下部六面四层似楼阁拱洞,上部台顶三层似塔,全部由花岗岩石雕凿干砌而成,建筑风格奇异独特,数百年来无人识得其建筑用意。

建文帝如何能在朱棣几十万大军包围下逃出南京,600年来一直是个悬谜。建文帝随臣程济《从亡随笔》记载:“(建文)帝独与济及梁良用潜出西华门”。这个说法600年来一直被史学家们认为是天方夜谭,荒谬至极。

直到2006年2月5日,南京的施工人员在原南京宫城的西华门(古代志典错称为西安门,见2009年9月26日金陵晚报刘泱“南京“西华门”叫错了500年?西安门才是正解”)与玄津桥东侧之间的一处工地上,在离地表约1.5米处,挖到了一条由青条石砌筑的宽约1.5米、高约2米,足可供人临危逃生用的大型涵洞,这才引起了有关专家的注意。建文帝从宫中出逃也由原来认为的绝对不可能,现在变成了完全有可能。三清山西华台独特的建置、命名和下部地洞式的造型,应是建文帝为纪念当年就是凭借了西华门秘道,才得以从宫中逃出留得生命到三清山而特意建置,并以“西华”为命名的象征性纪念物。

“方豪上”天书之谜

“方豪上”石刻于三清福地王祐墓下方石阶路东侧花岗岩石壁上,民间相传称为“天书”。天书用楷书竖排阴刻,全文分五行共15个字:右第一行小字“王華刊”;第二行大字“方豪上”;第三行小字“蒋鎬湛陳”;第四行小字“摽来鹤侍”;第五行小字“行”。

现逐行断字破译解读如下:

第一行“王华刊”,经笔者考研发现:“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的建文帝太子朱文奎,在南京城破前,紧急被建文帝派大将何福之弟何禄及其儿子、亲随掩护脱逃到了湖南湘潭,隐名埋姓,后随何福姓化名为何必华,字汝川,在湘潭碧泉潭隐居了下来。王华,意思是必掌中华之王者何必华----建文帝的太子朱文奎。

“方”,指的是建文帝的老师---翰林侍讲方孝孺。

“豪”,指古豪州,中都临豪凤阳,即朱元璋故籍地安徽凤阳。

“上”,指尊长,又专指君主、皇帝。

“蔣”,“蒋州”,古南京的别称。

“鎬”,以拆字法破解,左偏旁为“金”字,右偏旁为“高”字。据明史资料,朱元璋1368年于金陵南京建都,1398年五月死后被建文帝谥为“太祖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简称“高皇帝”。此金高合体之鎬,即隐指在金陵称帝的太祖高皇帝朱元璋。“蒋镐”则也是借用南京古称“蒋州”之名隐指在金陵称帝的高皇朱元璋。

“湛陳”,朱元璋的父亲叫朱世珍,朱元璋当上皇帝后,追封其父亲朱世珍为“淳皇帝”,庙号“仁祖”;其母亲陈氏为淳皇后。“湛”的三点水偏旁,含有“淳”的一半,加上后面的“陈”字,湛清来看,正好是朱允炆的太祖父、太祖母一辈。

“摽”,通“標”。朱允炆的父亲叫朱標。以摽通標,隐其父名。

“来鹤侍行”,仙鹤飞来侍驾先皇们大行而去。“行”字单独刻于左起第一行(右起为第五行)上格,与“摽”字左右横读,构成“行摽”格局,凸显出建文帝尊敬父辈先祖的孝道美德。

此天书可称是建文帝上下五代极简之家族隐语谱牒。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作者官景听涛,国家高级导游员。江西上饶玉山县人。曾任玉山县旅游局局长。1999年开始从事世界自然遗产三清山古建石刻文化道教文化研究,撰写出版《三清山文化隐谜》、《女皇龙山、《隐踪皇帝》等多部专著和历史小说。曾在中央电视台四频道、十频道《探索发现》栏目现身讲述“建文帝与三清山之谜”。

来源:三清北秘境昄大

Hash:c720847433d18da74cd17eadfdc0814bcd16b903

声明:此文由 德兴论坛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