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走进不一样的瑶寨--两安乡莲花村

航拍下的莲花

思勤江,发源于高耸入云的大桶山,犹如一匹银链飞山而下,尔后穿瑶乡而过,自北向南,蜿蜒上百里,两岸风光旖旎,蝶飞雀舞,宛若一幅亘古并存在这里的水墨山水画。而奔腾不息的思勤江水,养育着两岸长居于此的瑶民,勤恳耕耘、世代繁衍。

夕阳下的思勤江,波光粼粼,金光灿灿

思勤江畔的上游,自古称之为“西乡垌”(现也称“思香垌”),垌中两安瑶乡里的各瑶寨,就或聚或散的洒落在这方属南越之地的山水之间。西乡垌的中游,有一个始建于洪武年间的古寨瑶村,村名“莲花”,祖辈耕耘于此,寒来暑往,春种秋收,已逾六七百年之久,这是潇贺古道旁的一颗古寨明珠。村中自古以李、俸、黎姓为主(因为某些原因,现村中已无黎姓人家),是瑶乡里的一个大寨子,同时也是两安瑶乡几十个村寨中仅有的几个以瑶话为日常语言的村寨之一。请君跟随我的笔墨,走进这个瑶寨。

迎客相思树下曲径绵延,通往思勤江

欲见瑶寨,先讲村中世代流传着的两个传说

其一,是关于祖先和寨名的由来:话从火烧杉木坝讲起。据说湘省中有个千家垌,那里生活着十姓瑶人,其人生活之地有一条用于灌溉的河坝,全用大杉木架立而成,因此叫做“杉木坝”。有一年,久旱成灾,杉木坝也因此干涸。人们生活困难,采野物充饥。有人发现杉木坝的间隙里有许多蜂窝,就用火取蜂蜜,不慎引起火灾,烧毁了杉木坝,从此更加无水耕种,生活难以为继。而县官不顾百姓死活,派了两个差役下来追粮。瑶民热情,用仅剩的粮食招待了差役。差役看到瑶民极苦,深为同情,不忍继续催粮,但无粮又无法交差还要获罪,便索性在此处住了下来,和瑶人结下了鱼水情谊。而县官久等未果,认定差役被瑶人所害,遂以瑶人反叛为名调兵镇压。瑶人被逼无奈,走上绝路,暗中商定逃跑。族老拿出供奉盘王的金香炉打破成12块,又将随身发号的牛角锯成十二节,十姓瑶人各持一节,两个差役各持一份。十二姓族喝血酒盟誓,誓曰:

铜打香炉三斤半,

黄金四两五钱三,

瑶家各姓拿一块,

牛角锯成十二节,

每姓一节各自飞,

待到炉角重圆日,

吾辈子孙必杀回!

盟誓已毕,他们扶老携幼,四散逃跑,到四面八方安家落户。当中部分人跑到现在的两安瑶乡一带择地落脚,而莲花的祖辈来到现居之地。当时这里松竹丛生、地质肥沃,方圆开阔平坦,忽在湴荡之中发现翩跹之莲花,展现出钟灵之气,遂决定长居于此,且以莲花为寨名。艰苦创业,勤俭持家,子孙繁衍,代代相传。这就是莲花村的祖先和寨名的由来了。

(网络图)

第二则传说,讲的是下江客欲仙莲葬母之事:具体也不知是在何年月的一个仲夏之夜,一个以贩油为生的下江客,赶路途经莲花村时,已天色大暗,就借宿在了村中东门一黎姓人家中。是夜,因天气闷热无法入眠,下江客起身到主人家院中纳凉,于迷迷糊糊之间,忽然看到,从天井中的青石板之下缓缓升起一朵绽放着五彩神光的仙莲,摇摇曳曳,美不胜收,忽而穿墙而出不见了踪影。下江客惊悸莫名,但也没有声张,悄悄回到了宿处躺下,一夜辗转反侧,思绪万千。第二天天刚亮连早饭都未用就辞别主人挑担而去了。如此无事,又过了旬余,一天临夜,这个下江客又出现在寨里,还是投宿在村东门的黎姓人家。吃罢晚饭后他早早的就躺下了,等到夜深人静主家都已睡下之时,又来到了天井之前。下江客焦急的等待着,手里紧紧的抱着一个木匣。也不知过了多久,放着神光的仙莲又从青石板之下缓缓升了起来,依然摇摇曳曳,美不胜收。就在仙莲准备穿墙而出的瞬间,下江客看准时机,把手中的木匣丢进了仙莲之中。经此一变,仙莲竟瞬间光彩全无,寂静无声,接着,只见仙莲剧烈抖动一阵后,神光复胜,把木匣吐了出来,之后,倏尔穿墙而出,再不见踪影。被仙莲吐出的木匣飞落撞地,匣盖大开,其中的各种物什洒落一地。下江客见到此状,瞬间面若土色、呆若木鸡,待醒转过来后,用颤抖不止的双手把散在地上的一应物什捧回木匣包好,跪在地上参拜不止。原来,木匣之中,竟是下江客回去取出的他已故生母的遗骨等物。当夜,未等天亮也未向主家告辞,下江客抱着木匣夺门而出,趁夜远去,连油担都未及挑。至此之后,这个下江客再也没出现过。而以上秘事,则经其他下江客之口,传回到了村中,村人闻之皆叹且怒。这之后,也再未听闻有人在村中见到过仙莲了。

(网络图)

以上传说,皆是经族老之口,以长传幼,代代相传,县志之中亦有些许记载。

莲花村的民俗风情

一方水土必然会孕育出一方独特的民俗风情。走进瑶寨,你终究能感受到这里民俗文化中与众不同的魅力。

“摆开油茶阵,搭起对歌台;唱得星星落,赢得妹妹来”,在瑶乡,自古便有“无山不歌,无山不茶”的俗语,所以,欲说民俗,先道歌与茶。而这歌,首推“门唻歌”。在莲花村中,传唱着由瑶族同胞在生产生活中创作出的歌曲,因开口多用“门唻”二字起首而得名“门唻歌”。而歌中的“门唻”是从男女青年呼唤爱情时的“妹来”二字所演化而成,最初是瑶家青年男女以歌诉情而成,而最终又由情歌演变为今天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境都可演唱的歌曲,歌词多变灵活,曲调悠扬,旋律优美。以前,逢年过节,农闲聚会,砍樵插秧,门唻歌都会随口而出,隔山对河,这边刚歇,那边又起,好不热闹。后因受“破四旧”的过度波及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而渐渐势微。而现在随着乡村振兴和文化振兴,包括莲花在内的各瑶寨中的门唻歌也开始了慢慢的复兴之路,佳节逢期,喜事聚会,又响起了熟悉而又古老动听的旋律。而门唻歌,现也已入选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歌毕舞歇的瑶家人

讲完歌,再说茶,这茶,并是瑶家打出的油茶了。而油茶,顾名思义,是用食用油和茶叶经过瑶民的独特技艺熬打而成,再配以各种佐料的瑶族美食打油茶茶叶,尤以清明谷雨前后采摘的为上等,煮出的油茶色泽诱人,香味浓郁。打油茶时,先烧一堂旺火(现今也有专门打油茶的电磁炉),架上特制的油茶锅,把先前已用沸水洗净的瑶山绿茶和拍碎的生姜蒜米一并倒入锅中,用七字型的油茶锤通过瑶人世代流传的技艺捶打,适当的时机倒入少量食用油再继续搓捶,闻香合适之时加入少量已经煮沸的山泉水,再次搓打合适,茶锅飘香之时,加入开水,煮滚之后,加盐,即成了一锅闻名四方的油茶,经过用竹篾编制的茶滤后即可入碗享用。打油茶看似简单,但由于个人所掌握的火候手劲等不同,同样的材料打出的油茶也会有不同味道。

打油茶的部份工具和用料

油茶,已经融入了瑶民们祖祖辈辈的血液和灵魂之中。在莲花村居住的瑶民,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必定是烧水打油茶,无论农忙农闲,不管丰年灾岁,家可缺米不可无茶。当有客远至、亲朋聚会、左邻串门、宗族商榷、红白喜事、男女谈情等等,第一件事也必然是打油茶,正所谓“上了油茶桌,万事才开头”。而外来嫁入村中的新媳妇,办喜事的当天晚上,必须亲自上手在姑婶或者瑶家新郎的指点下打一锅油茶,以亲手所打的油茶敬婆家的长辈以及前来帮忙的宗亲和左邻右舍,此油茶称为“新娘茶”(也叫“媳妇娘茶”)。所以,打油茶也是瑶家的每一个媳妇都必须学会的技能。

瑶家新娘打“媳妇娘茶”敬长辈

瑶民热情淳朴,无论认识与否,在寨中只要打上招呼聊上几句,都会相邀去家中打油茶。而在瑶家,喝油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一般要喝三碗以上。因为在瑶寨做客,多吃几碗油茶,一是表示对主人家打油茶手艺的认可,二是以此对主人家表示感谢,三呢是因为在瑶家喝油茶有一说法,谓之:一碗苦,二碗甘,三碗回味无穷。所以,在瑶乡喝油茶,不必客气,而且逢煮油茶,见者皆可入桌。而瑶家风俗,如果客人喝够了,必须把碗放在桌下或者拿到一边表示不喝了,主人才会停止往其碗中斟油茶,不然客人的茶碗只要上桌,主人就会把油茶一直打下去。在瑶家喝油茶,就必定会配以“茶送”,葱花、香菜、花生炒米、油果以及瑶家各种各样的糍粑:粳米粑、油糍、艾粑、木薯糍、叶子粑等等,林林种种,各有千秋,爱吃什么,由客人自由选择搭配。

在瑶家打一场油茶,总能宾主俱欢,主客皆宜,而语至酣处,就会瑶歌四起。所以,总能让你趁兴而来,尽兴而归。一碗热气腾腾的油茶,是瑶家儿女的热情,更是瑶家儿女的乡情

白糍的瑶家汉子

而在莲花的佳节之中,每年的“十月双”(也称“十月香”),总会热闹非凡。十月双是每年的农历十月初十,这是瑶民们庆丰收和纪念祖先盘王的盛大节日。节日之中打油茶和唱山歌自不必说,而村里这个节日中有别于其他之处并是有名的:“十月双,舂白糍,阿哥阿妹共一堂。”如君在这个时候进入瑶寨,那真是能既饱口福更饱眼福了。日子刚踏上农历十月,寨里的姑婶们会选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叫上三两个瑶家汉子把在角落里清闲了一年的大石臼弄出来,然后用一把晒干洗过的稻杆把大石臼里里外外的每一条纹理都洗得干干净净。等到了初九这天就要开始舂白糍了。而因为舂白糍的工序复杂费时费力,往往是左邻右舍或者是亲朋好友几家人一起合作来完成。大清早,勤劳的瑶家女人就把洗净泡好的七八十斤糯米全部倒入已在灶房里架好的大木甑中,烧一堂旺火,用水气来蒸。这期间,要有人不时的看火,快则四五个小时,慢则七八个小时,才能把糯米全部蒸熟。慢慢熟透的糯米饭,释放出独特的清香,透过木甑,从各户人家的灶房中飘出,这时候,整个瑶寨都弥漫在糯米香之中。到了下午,各家汉子陆续从圩场回来了,几个人一起把大石臼抬到宽敞的天井或堂屋里,把蒸熟的糯米饭从木甑中舀出倒入臼窝中,由两个汉子各自双手举起一根上匀下粗的舂棒,围着石臼你舂我提,你提我砸,边舂边转,口中呼号不断。“呦呵!嘭!呦呵!嘭……”,号子声、舂砸声、欢笑声交织着,演奏出一曲曲瑶家的丰收乐章。

捏白糍的瑶家姑婶,欢声不断

当糯米饭被全部舂软碾糊不见米粒,这时会由一个汉子擎着舂棒快速而有节奏的舂搅,舂搅的同时脚下不停的围着石臼转,待糯米团全部攀粘上棒头,汉子“嘿”的一声全部挑起,摔在早已铺上一小层糯米粉的大簸箕或者大圆桌上,瑶家女人们接一声“呜~”,然后拿起早前已用水泡湿的稻杆绳绕一圈在棒头上用力往下摁实,配合着瑶家汉子,把糯米团全部赶下舂棒。姑婶们围成一圈,把糯米团揉搓打匀后扯成小团,用灵巧的双手不一会就能捏出一个个圆圆的糯米白糍,酥香软糯,香气四溢。而做出的第一臼白糍,瑶家人会先供奉天地祖先享用,然后才开吃。吃时,用油煎或炭火烤软催膨后,根据个人喜好泡上油茶或者沾上瑶山蜂蜜,当真是糯香爽口,回味无穷。

舂白糍

瑶寨古建筑

位于莲花村的最南边,矗立着一座精美绝伦的古戏台。戏台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是祖辈们集同宗同源的莲花、桑地源、三卡冲三村之力,合众人之资方所成。建戏台之初衷,一是祈其能镇土护村保民平安,二可在戏台上演戏酬神庆丰收,三可用其集众话事凝村聚力。

巧夺天工的古戏台,是思勤江流域百越文化的点睛之作,更是瑶族先辈智慧和艺术的结晶,现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北朝南的古戏台,黛瓦结顶重檐翘角,远远观之,双檐之势犹似一对展翅翱翔的大鹏鸟,蔚为大气。

古香古色的莲花戏台

整座戏台平面呈凸字型,坐北朝南,台口宽7.85米,深5.44米,后台横长12米,进深4.45米,台基高1.73米,前檐高13米。古戏台垒青石为基,台基浮刻有龙凤仙卉,东西两侧各浮刻着一名着长袍戴乌纱的文员大夫。基上刻有碑文,记载着戏台的由来以及乐捐集资的先辈们的姓名和捐资情况。前台口之上有四根红漆木质台柱,双前双后,前方两柱雕青石作基,柱基上圆下方,取天圆地方之义,上面雕着飞龙、瑞狮,而台柱顶端各倒悬着一只木雕精致的金猴。台间中屏之上,蓝底精漆,绘饰着一双歌女轻弹琵琶图,翩跹起舞,五官精致,栩栩如生。中屏正上方,是“河清海晏”四字大拱额,前台与后台之间,左右各有一扇蓝漆金顶的双开门可通,分别悬挂着写有“龙飞凤舞”的门额。台口正上方,是形如八卦的藻井,状如一朵盛开之莲,八方八瓣以及天花板之上,绘有八宝图案,色彩绚丽,玉带飘飞。

戏台的首层瓦面之上,精雕着一对腾云驾雾的戏珠金龙。天顶正脊,则雕着一双龙头鱼身的瑞兽----鳖鱼,两瑞之间,置一个玉色宝珠,金云围绕,成朝瑞献宝之像。这金龙鳖鱼,都是驱邪消灾的吉祥之物,当阳光升起照射,金光尽现,神圣庄严。

金描彩绘的古戏台近乎穿越了一个半世纪,把先辈和今人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血脉相融、呼吸共闻。当你站在她的面前,于恍然间移光换景,耳边似乎就能听到喧天的锣鼓和满堂的喝彩之声,看到声旦婀娜、村人攒动的热闹情景。

在莲花古戏台正南面50米,与戏台正对着的,便是气象庄严的古庙“龙归庵”。龙归庵的成庙时间久远,远在戏台之前。青砖黛瓦古色古香,庵门左右两侧是白底黑墨的一副长联:华夏几沧桑庵宇昼泽凝新秀,仙佛自燕暇龙归福地布祥光,门楣上是“龙归庵”三个重墨繁体字。庙中供奉着观音大士等神佛仙像,宝相庄严。四壁之上,彩釉绘描着惟妙惟肖的壁画。成庙以来,逢年过节,初一十五,十里八乡的村民都来此虔诚朝拜,寄思祈福。

古巷幽幽,青苔石径,草木深深

而原瑶寨的古村,位于现扩展后村子的东面,前些年因为顺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修建穿村后而过的高铁时,部分老宅古屋已被拆除。但寨里的老街古巷以及两旁的部分清民古屋依旧还在,甚至现今有一两户人家,仍居住于祖屋之中,炊烟袅袅穿透瓦背,已然有五六代人之久。青砖青瓦的大院,精雕的木窗斗拱,斑驳的石墙,历经沧桑岁月,穿过兵灾匪患,见证着世代瑶民的生老嫁娶。岁月幽幽,当一场春雨过后,雨水顺着古老的飞檐黛瓦洒落在老街的青石路上,滴滴哒哒,诉说着过往的人事。曲曲折折的古巷,从南至北,穿寨而过,由于现今少有人行的缘故,石径上已爬满青苔,古巷两旁草木已生。而巷中的一口古井,依然冒着潺潺流水,穿越古今,滋养着这方瑶民。井水叮咚,古巷幽幽,恍惚看到瑶民先辈们荷锄挑担,踏着青板路而来。

老寨古井,滋养着祖祖辈辈的瑶民

四、结语

穿过几个世纪的莲花古寨,现今也得益于党和政府的政策,道路硬化了,路灯装上了,还修建了休闲娱乐广场等基础设施。勤劳的瑶民们正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传统与变革,古俗和今规,相信能在这片土地上恰到好处的融合成最动听的乐章,唱响专属于这个瑶寨的中国梦!

(作者:李晨,一个土生土长的瑶族小伙。文中部分图片由莲花村李桂萍、李显亮、李燕艳等人提供)

休闲广场的一角

来源:瑶山深处歌伴月

编辑:李德科

值班领导:李成锋

Hash:dacd27836a08cbbd5b77281a4922e1f2a5cab089

声明:此文由 最钟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