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海口这些书院,一起感受百年的书香文化!
从府城中山路走进琼台书院,可见有3间楼面,两旁次第建有廊庑,院内绿树成荫,秀丽雅静。向里走去,一栋绿瓦红廊、古色古香的两层楼阁出现眼前,即著名的奎星楼。走在廊道之上,仿佛听见了三百年来的朗朗书声……
咸丰《琼山县志》卷四建置志中记载:“琼台书院,在郡城内丁字街。康熙四十九年,巡道焦映汉创建,集阖郡生童肄业其中,始置田产,以资膏火。”康熙四十九年,即1710年琼台书院由地方官焦映汉创办而成。
琼台书院从成立到清末改制的近两百年间,弦歌不辍、育人不止,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促进了当时海南社会的开化。
琼台书院也是明清时期琼山地区书院兴盛的一个缩影。明代海南共有书院20余所,其中8所位于琼山地区;清代海南新建书院40余所,其中琼山就有20所,占了将近一半。
为何海南书院有如此之多的数量集中在琼山?
清代琼山府城的琼台书院,在全国享有盛名,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记者李幸璜 摄
天时
明清琼山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书院的分布多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经济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基础,也是书院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海南师范大学教授胡素萍认为,离开了经济的支持,学校教育和书院教育的发展只能是空中楼阁。
而琼山自唐以来重点开发,经宋元至明清,经济一直领先于全岛,为历史上海南发展最早和最好的地区。据正德《琼台志》记载,自元代到明代,琼山县的官民田地都居各州县之首位。
“在清代,官方对书院没有正常拨款制度,各级官员通常利用手中所掌握的行政资源,在兴办书院或者书院缺少膏火时,给予特别的专门拨款。”郑州大学历史学教授崔来廷在其论文中写到,因此维持书院正常运行的经费主要是书院田产租息,而田产租息则主要是来自社会力量及各级官员的慷慨捐赠。
所以,在书院主要靠官府支持和田租运营的情况下,地区经济的发展、政府税收的多少对书院的发展影响极大。
据道光《广东通志·琼州府》记载,在清代,无论田地的面积,还是所征税额,琼山县都居全岛首位。所以清代海南一半的书院建在琼山地区也就不难理解了。
地利
临江靠海通衢之要地
琼山北靠海峡与徐闻相对,东临南渡江可行舟至内陆,古时候更有东西两段驿道畅通南北。作为南北通衢的要地,琼山除了往来人员稠密和贸易繁忙带来对书院教育的需求外,因地利之便而让文人踏足和移民集聚也是书院发展的原因。
苏东坡被贬来琼,他从徐闻渡海,曾借寓琼山金粟庵客房10多天,3年后北返时又路过此地暂住几天。而正因为路过琼山的这段机缘,而后乡人为纪念苏轼在琼山建东坡书院,这也可说是借地利之便得建一书院。
海口市龙泉镇翰香书院是海南至今仍在使用的古代书院。记者李幸璜 摄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田旭敏在研究南宋江西移民与当地教育发展的关系时发现,移民可促进当地书院教育的发展。一方面文化素质较高的移民,希望通过培育子弟使其科举高中,所以兴办教育;另一方面先进的文化进入较落后地区,为教化原住民,传播先进知识,也会积极兴办书院。
海南书院的创建也有类似情况,明清时候,行政建制强化了海南岛“汉外黎内”的聚落格局。而观察明清书院海南岛的地理分布也可看出,在移民众多的北部和东部数量多,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几乎没有。
琼北一带是移民者来琼第一站,琼山也是中原移民聚居的主要地方,这也是其书院数量居全琼之首的一个原因。如创办奇甸书院的丘濬和创办石湖书院的郑廷鹄等人,祖上都是从中原迁到琼州,落籍琼山。
人和
政治中心得到官方重视
《重建琼台书院碑记》有载:“道署居中,府署居左,而书院于右翼,若得龙虎得胜地矣。”琼台书院也与当时执掌全岛军政大权的道台、镇台合称为“琼府三台”,可见官方对书院的重视。
清代书院得到快速发展,与官府的支持分不开。在清代, 官方主要集中对县级以上书院投入经费,书院的办学层级越高,官方投入办学经费的力度也就越大。明清时候琼山县是琼州府的政治中心,得到来自官府的支持也最多。
“琼山是明清琼州府的府城所在,是全岛的政治中心和各项政令最先到达和实施的地方,也是人才汇聚的地方,于全琼州府而言,琼山在教育与文化发展上具有优先的地位。”胡素萍认为,作为全岛政治中心,琼山各级官员来往频繁,其书院更容易得到官员的重视。
明清时候书院逐渐官学化,特别是清代雍正以后书院成为科举制附庸,使得书院由山林逐渐向城镇靠近。书院本来追求山野清静,但这给官方的控制带来不便,而最便于管理的府城,自然也成了很多官立书院选择的地方。
来源:海南日报
记者:梁君穷(见习)
通讯员:岑明道
编辑:晓宇(见习)
Hash:e1df7a95fa17a156338845852ba50f4c36debfc8
声明:此文由 文明海口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