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崞阳古城”之四:街上那么多牌坊
作者:原平故事
在一座城池里,有各式建筑,各式的陪衬景物,各种陪衬建筑。其中牌坊就是一项很重要的陪衬景观。
城池里建设牌坊,可以增加城市的文化品位。
城池里有牌坊,而且牌坊特别多,它点缀城池里的建筑,增加城池里的风采。
牌坊是一种标示性建筑,在庙宇里建得最多,其次是在城池内的主要街巷中建造。一般把牌坊建在城池里比较重要的位置,用以标示或旌表。它是古代建筑中的“小品”,是特有的小型建筑。
牌坊是一种独特的建筑模式,按其作用可以分为表彰坊、标表坊、陵寝坊、德行坊、第宅坊等五个方面。
城池里建设牌坊,主要是建在重要的大街口,重要的部位,以作为标志。比如在崞阳文庙内外,就建有多座牌坊。光是文庙外就有三座牌坊:正对照壁南,有“金声玉振”坊三楹,也叫“泮宫坊”;在礼门西,建有“德配天地”坊三楹,旧时也叫“锺灵坊”;与此对应的是“道冠古今”坊三楹,旧时也叫“毓秀坊”。此外,在城池里的主要大桥,桥头也建牌坊。比如来宣桥和普济桥的两端桥头,都各自建有一座木构牌坊。
在牌坊中有砖牌坊、木牌坊、石牌坊,其中以石牌坊为最多。石牌坊所用材料坚固,耐久性强,时间久了,也不会腐蚀变形,也不怕风吹日晒和雨淋。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大部分牌坊,都是石牌坊。
据明嘉靖版《崞县志》记载,古城的街巷中曾有各种牌坊48座。其中包括:
宣化坊(在县衙前);
儒林坊(在县学西);
储隽坊、弘文坊(均在县学前);
城隍坊(在城隍庙前);
大司徒坊、少宰坊(均为梁璟立);
少司马坊(为刘寅立);
都宪坊(为梁璟立);
方伯坊(常景先、梁璟各一);
大参坊(常景先、贾忠、梁璟各一);
少参坊(为李瓒立);
风宪坊(为田益立);
司谏坊(茹刚、梁璟、李瓒各一);
绣衣坊(王杰、田益各一);
进士坊(刘寅、梁璟、李瓒各一);
举人坊(一十有九,为举人刘寅、茹刚、杜人杰、秦良、常景先、贾忠、梁璟、田益、李让、李瓒、张仁、张锦、贺贯、贺璠、靳瑄、赵通、杜锦、田万里、郝璋立);
节妇坊(吉彦亨妻马氏、谭子信妻靳氏、任彪妻贺氏,各一);
义民坊(梁弘、李斌各一)。
清光绪版《续修崞县志》记载的牌坊也不少:
育贤坊(在景明门内路东);
制诰重褒坊(在南关,为明诰赠李本明、李三畏建);
科第联芳坊(在宁远街,为明举人贺贯、贺璠、进士贺愈建);
少司马坊(为明进士刘寅建);
大司徒坊(为明进士梁璟建);
都宪坊(为明进士梁璟建);
大参坊(为明进士常景先建);
少参坊(为明进士贾忠建);
少参坊(为明进士李瓒建);
绣衣坊(为明贡士王杰建);
绣衣坊(为明举人田益建);
风宪坊(为明举人田益建);
进士坊(为明刘寅、梁璟、李瓒、贺愈各建一座);
司谏坊(为明茹刚建);
世进士坊(为明方伯李瓒、李楠建);
双桂坊(为明举人贺贯、贺璠建);
步蟾坊(为明举人李让建);
父子传香坊(为明举人张仁、解元张锦建);
祖孙济美坊(为明举人郝璋、郝桂芳建);
高掇天香坊(为明举人靳瑄建);
亚元坊(为明举人亢玑建);
清廉卓异坊(为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食一品俸赠兵部右侍郎李楠建);
纯孝坊(为明孝子贺多寿建);
贞女孝妇坊(在南关外,为张梦麟妻狄氏建);
松筠并节坊(在大南关路东,为千总要拯妻吴氏、子生员珩妻黄氏建);
清标彤管坊(在西街,为石岐妻史氏建);
不负所天坊(一在大南关,为李宗邺妻杜氏建;一在大东门外,为贺谨妻郭氏建)。
实际上,在光绪年间续修县志时,古城内只剩十几座牌坊了,其余的都在志书里标注“今废”。
而现如今,这些牌坊都失去了踪影,即使是部分构件也消失殆尽了。
End
Hash:4322638eaf79547919921e497186755e3430dd06
声明:此文由 原平故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