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人文l科举制度下的文献名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确立于唐,完善于宋,而延续至元、明、清,先后经历1300多年之久。隋朝以前采用的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制度导致出身寒门的普通人无法步入仕途,而隋朝开始改为科举制,使得任何参加者都有成为官吏的机会。

宋太祖创立的殿试制度,使分级考试逐层选拔臻于完备。熙宁四年(1071),王安石改革贡举后,进士科成为科举中惟一的科目,不但为同时代的辽、金所仿效,而且为后来的元、明、清所沿袭。正是这个时期,莆田(时称兴化军)在科举史上创立了一个辉煌的里程碑,使文献名邦美誉远播。

据刘海峰、庄明水的《福建教育史》统计,两宋319年间共举行118次进士考试,录取进士约39000余人,其中福建籍进士7000多人,名列全国第一。而区区只有3个县的兴化军却“举进士者970余人,预诸科、特奏名者640余人”。宋代所取进士中,每39人中就有一个是莆田人,连一代名相王安石不由得发出赞叹:“兴化多进士”。

邑人北宋政治家蔡襄在《兴化军仙游县登第记序》中所言:“每朝廷取士,率登第言之,举天下郡县,无有绝过吾郡县者。甚乎,其盛也哉!”宋代莆田科举考试居于福建乃至全国前列,兴化军科甲鼎盛由此窥见一斑。

宋代殿试,以考试成绩决定等级,惟进士前十名奏请皇帝最后确定。进士一般分为五甲,第一、二甲赐进士及第,第三、四甲赐进士出身,第五甲赐同进士出身。一甲第一名状元及第,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据明代朱希召编的《宋历科状元录》载,宋代共产生出118名文状元,其中有5名籍贯不明。其中福建籍状元有19名,莆田人就占去5名(徐铎、黄公度、郑侨、吴叔告、陈文龙)。

宋代是莆田政治精英辈出的时代,而入仕者官居高位更是莆田科举文化的一大特色。莆田人在《宋史》中立传的有34名,其中进士出身的就占26名;出仕官员中位居宰相者3人:蔡京、叶颙、陈俊卿,执政者7人:蔡卞、蔡攸、龚茂良、郑侨、陈卓、陈文龙、黄庸。官至六部尚书者13人:林英、徐铎、蔡修、蔡洸、林大鼐、陈居仁、薛元鼎、刘榘、方大琮、卓得庆、叶大有、刘克庄、方应发;侍郎者14人:蔡襄、方会、许敦仁、苏桦、傅义夫、宋棐、林光朝、陈谠、黄黼、黄艾、余崇龟、刘弥正、赵时愿、林彬之。人文荟萃,贡献非凡。

至今还流传不少科举奇观,如父子进士、兄弟进士、叔侄进士以及“三世登云、四代攀桂”,“龙虎榜头孙嗣祖,凤凰池上弟联兄”、“一科两状元”、“枌榆未三里,魁亚占双标”、“四异同科”、“兄弟共相”、“相枢同朝”等等,为莆田“文献名邦”的历史地位奠定了丰富的人文基础。

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Hash:84c43974cea084f5f69b881d5f509c64c5e2a8d3

声明:此文由 看涵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