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雷州清端园(陈瑸故居)省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揭牌!
10月14日上午,清端园(陈瑸故居)——省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正式揭牌,成为全省第四个省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为两岸文化交流交融打开又一扇窗户。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郑人豪,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黄兆芬,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钟力及台湾青年学生代表等参加活动。
陈瑸,被誉为明清“岭南三大清官”之一,在康熙时期曾三度主政台湾近十年,历任台湾知县、台厦兵备道、福建巡抚,期间台湾的经济、海防、吏治、文教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发展,赢得了台湾人民的极大尊重。陈瑸精神在海峡两岸备受推崇,影响深远。十多年来,湛江和雷州党委、政府及陈瑸家乡附城镇南田村的父老乡亲齐心协力,先后修复了陈瑸故居,建起了陈瑸纪念馆、陈瑸诗文书法长廊、陈瑸廉政史迹展览馆,打造了广东省廉政教育基地、统战基地“清端园”。陈瑸文化,已成为雷台交流的连心桥梁,成为沟通两岸同胞血肉联系的重要纽带。
为基地揭牌后,郑人豪、黄兆芬等领导一同参观了由陈瑸纪念馆升级改造而成的“陈瑸在台湾”专题展馆,细细回顾陈瑸三理台政、艰苦卓绝的治台史迹,感悟守法奉公、洁己爱民的“清端”精神。郑人豪说,陈瑸不仅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廉吏,更是勤政为民、爱民若赤的好官贤吏,值得后代景仰和学习。湛江将以此次授牌为契机,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一步加强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特色和优势,把廉政教育基地和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交流结合起来,打造一流的海峡两岸交流平台,深入推动湛台两地宽领域、深层次交流合作,为两岸和平稳定发展作出新贡献。雷州要加强周边配套设施建设,将基地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提升清端园的品位和影响力。
黄兆芬充分肯定了湛江多年来为两岸开展务实交流合作付出的努力。她希望湛江和雷州进一步加强基地的建设,充实和丰富基地的内容及形式,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和利用好“台湾青年岭南行”活动这一平台和平台的效应,精心策划,统筹联动,共同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努力把基地打造成为两岸同胞加强合作、增进认同、相互借鉴、分享成果的新平台。
关于陈瑸,你了解多少?
陈瑸(1656-1718年),字文焕,号眉川,广东省雷州市附城镇南田村人。幼年家世寒素,经多年苦读,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中进士。从康熙三十八年(1699)起,先后任福建古田县令、台湾县令、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兵部郎中、四川提督学政、台湾厦门兵备道、湖南巡抚、福建巡抚署理闽浙总督,卒于任上。
陈瑸一生清正廉明,勤躬政事,慈惠利民,被誉为“岭南三大清官”之一。康熙皇帝赞誉为“苦行老僧”“清廉中之卓绝者”“国家祥瑞”。陈瑸逝世后,康熙皇帝赐谥“清端”,追授为礼部尚书,雍正年间入祀京都贤良祠,成为后世朝野居官的典范。
清朝初年,台湾设一府三县,百业待兴。履台官员筚路蓝缕,励精图治,使台湾社会经济文化水平逐步提高。
△全台首学。
陈瑸是清初履台官员中任职时间最长、政绩最为卓著的官员。他三理台政,历任台湾县令、台厦兵备道、福建巡抚等职,历时近十年。他促经济以纾民困,恤番民以利民生,立孔庙以兴礼教,定制度以隆科举,饬兵备以靖海疆。经他艰苦卓绝的十年治理,台湾成为文明日昌的“海滨邹鲁”。
“知谋国不知营家,知恤民不知爱身”是陈瑸一生的真实写照。台湾的发展,倾注着陈瑸的心血;台湾的历史,镌刻着陈瑸的名字。台湾百姓对他爱戴有加,称其为“万家活佛”,并以立碑、雕像等方式表达虔诚的景仰和永恒的怀念。
雷台前缘
雷州与台湾历史渊源深远,同属闽南语系。从唐代开始,朝廷有计划地迁徙闽民于雷州。至宋代,雷州形成了“其耕者多闽人”的人口结构。宋元时期,闽地汉人也陆续移居宝岛台湾。特别是到了1661年,泉州南安人郑成功挥师东渡,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后,大量闽民迁徙台湾。
清廷入主中原以后,明郑集团以台湾为依托,与清廷分庭抗礼。为阻断明郑集团的大陆货源和军品供应,清朝初年,清廷先后颁发《禁海令》和《迁海令》,强令北起河北、中经福建,南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30-50里,所划界内房屋全部拆毁,田地不准耕种,商船民船一律不准入海。凡越界者立斩。这一坚壁清野政策,给沿海居民带来深重灾难。
陈瑸家乡东湖村(今南田村)紧靠海边,在被迁之列。沿海居民的苦难,给陈瑸留下深刻的印记,为其日后把心血洒在海峡两岸、造福台湾百姓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三理台政
康熙二十二年,施琅收复台湾,郑氏政权结束,台湾重归祖国版图。次年,清廷在台湾设一府三县,以台湾县(今台南市)为中心,南路设凤山县,北路设诸罗县,府治设在台湾县。
台湾县令(1702年3月—1704年1月)
康熙四十一年(1701年),古田知县陈瑸因能力出众,政绩显著,调任台湾县令。陈瑸为台湾县第七任县令。
△百姓挽留陈瑸。
分巡台厦道(1710年7月—1715年1月)
台厦道是清政府管理台湾厦门地区的最高行政官员。康熙四十九年,福建巡抚张伯行认为陈瑸在台湾县任内政声卓著、舆情悦服,于是极力推荐陈瑸接任。
△台湾民众选派数位老者,不避惊涛,拄杖渡海,到省城上书,恳请留任陈瑸。
福建巡抚(1716年2月—1718年11月)
康熙五十五年,在湖南巡抚任上仅五个月的陈瑸奉旨调任福建巡抚(期间兼摄闽浙总督),台湾经他一番苦心治理,秩序井然,吏役守法,商业繁荣,兵士严整,人口不断增长,社会和平稳定。
海疆治行
陈瑸在三理台政任上励精图治,为台湾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被后代史家誉为“海疆治行第一”。主要政绩有以下几个方面:
兴学广教
陈瑸十分关注台湾文教事业,把兴学广教、移风易俗作为为政首务。任台厦道时,陈瑸不科民钱,不动公帑,又捐俸筹资,大力修建改造府学。
△台湾县学宫示意图。
革除官庄
官庄是指康熙年间文武官员在台湾任上所创置的产业,他们从中收取租息,以补贴自己的开支和费用。陈瑸建议朝廷革除官庄,并做出表率,将自己台厦道衙门属下各所官庄“自行呈报,其历年变卖各租银两,俱发台湾府库收贮。”
△陈瑸故居
革除弊政
陈瑸履台后,针对当时台湾地方存在的一些弊政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由于其措施得当,打击了一批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舒缓了台湾民众同统治阶层的矛盾,对于收复不久的台湾地区的稳定起了重大作用。
△陈瑸诗廊
巩固海防
台湾是祖国的海防屏障。陈瑸致力于台湾海防建设,把巩固加强澎湖和台湾北部的海防作为首务,设淡水营、捐建澎湖新城等。
经略北部
清初,台湾北部地区极为落后,南部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陈瑸首次提出“理番策”并付诸实践,成为经略台湾北部第一人。从此,北台地区散落的“番”社由以渔猎为主的原始生存状态进入农耕文明。
△陈瑸指导番民开荒耕种。
流芳竹帛
康熙五十七年,陈瑸耗尽最后心血,殉于福建巡抚任上,享年63岁。噩耗传遍海峡两岸,万民同泣,陈瑸所履职的地方,更是以各种形式寄托哀思,永志不忘。清端精神,至今传颂,永垂青史。
△清端园
康熙下旨,追授为礼部尚书,赐谥“清端”,并亲自撰写御制祭文和御制碑文。雍正十年,京都敕建贤良祠,陈瑸首批入选。雍正在《赐入京师贤良祠致祭文》中,把陈瑸称为百官楷模,以倡清正廉明之风。台湾、四川、湖南、福建省城及许多府县都将陈瑸入祀名宦祠,供当地官民学习纪念。
陈瑸遗像
民国年间陈瑸的后代续修家谱时,拍下台湾民众送回雷州的陈瑸雕像的照片,后由于雕像本尊不幸遗失,只留下这张弥足珍贵的照片。
台湾百姓为表达对陈瑸的感恩之情,为其树碑颂德,永志怀念,并加建“尚书亭”,雕了两尊陈瑸像,一尊供奉于府城文昌阁,一尊送回陈瑸故乡雷州,敬置在雷城陈清瑞公家庙中。每年五月二十三日陈瑸诞日,台湾百姓都会张灯结彩、鼓乐以庆,焚香祭拜。
名人礼赞
他们是这样评价陈瑸的
“朕召见陈瑸,察其言语举动,实系清官,且瑸生长海隅,非世家大族,无门生故旧,而天下皆谓其清;非实行,曷克臻此!如陈瑸者,岂可多得?国家得此等人,实为祥瑞。允宜从优表异,以鼓励清操。”
——康熙召见松柱等大学士
“陈瑸居官甚优,操守极清。联亦见有清官,如伊者联实未见;即从古清官亦未见有如伊者。”
——康熙《纪恩录》
“流芬竹帛,卓然一代之完人;树范岩廊,允矣千秋之茂典。”
——雍正《赐入贤良祠致祭文》
陈瑸最为廉能。
——福建巡抚梅鋗
知谋国而不知营家,知恤民而不知爱身。
——《国朝先正事略》(清代大学者李元度)
邱海徽风昭岭表,程朱道学有根源。
——左宗棠(爱国将领)
来源:湛江云媒
厉害了!广东取得全国冬运会历史第一枚金牌,竟是雷州小伙!
地震一刻,雷州网友上传的避震视频感动无数人!
未来一周,雷州多个地区停电,快来看看有没有你们村!
点个【在看】给小编送朵小黄花!
Hash:ac553949aa769d1a7799f6fac6bf887b02ddb6e3
声明:此文由 雷州市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