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文化梅州贤达 | 邹鲁三度赴日“谋心安”

邹鲁于 1930 年拍摄的照片

邹鲁(1885-1954),名澄生,字海滨,大埔县茶阳镇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少年自觉天资鲁钝,改名为“鲁”。青年时期,在家乡自办乐群中学,后在广州成功创办了潮嘉师范学堂。1924-1925 年,邹鲁受孙中山先生委托,精心筹建和治理国立广东大学,为后来国立中山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32年,邹鲁重掌中山大学,大力延聘师资、扩充系科、增设研究院等,开创了中山大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作为中山大学的创始人和首任校长,邹鲁在两度中山大学校长任内,以其极富个性魅力的治校方法与独树一帜的办学思想,使中山大学不负孙中山之盛名,成为近代中国国立大学中屈指可数的名校之一。

青年时期的新式学堂学习和生活,尤其是后来的国外考察经历,使邹鲁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在承继传统的同时,明显注意吸收外来教育文化的合理因素。邹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信守儒家的“修齐治平”志向,具有独立奋斗的精神和不向现实妥协的个性。邹鲁认为国家要富强,就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因而在从政与办学过程中都非常注重吸收他国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当时距离中国最近的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后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为了学习国外教育思想,也为了找到社会改革的良方,邹鲁首先选择了东渡日本留学。

邹鲁的书法作品体现客家传统家风

首度赴日留学撰文支持革命

1913 年 10 月,邹鲁首次赴日本,入早稻田大学研究班读书。大学当局对邹鲁很客气,给其一个特别研究生名义,允许邹鲁上任何一个班的课程,可以请任何一位教授进行指导。邹鲁为了加强日文学习,专门请一位教师每日到住所教日语。邹鲁在日本期间翻译了俄罗斯鲍尔多金的《关于中俄西北问题》和苦鲁巴金将军的《满蒙处分论》,以唤醒当时国人对周边国家的警觉。胡汉民承孙中山命令在东京筹办《民国》杂志,邹鲁多次参与商议筹办事宜。

1914 年 5月10 日,《民国》杂志创刊,社址位于东京鞠町区新樱田町,后迁址于芝区南佐久间民国社内。胡汉民任总编辑,邹鲁和居正、戴季陶、朱执信、杨庶堪、苏曼殊、邵元冲、叶夏声、张百麟为编辑,居正兼经理。各期所刊文章皆以反袁为宗旨,揭露袁世凯独裁专制、媚外卖国的行径,研究民国政治上革新之重大问题。因为邹鲁在北京的时间较久,对于袁世凯倒行逆施的情形比较熟悉,孙中山请其撰写文章揭发袁世凯。为了遵行孙中山要他每期至少写一篇文章的嘱托,邹鲁停止到早稻田大学上课,除了在家读书外,“概不干预他事,把时间完全花在做文章上面。”邹鲁在《民国》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袁世凯之约法会议》和《中俄协约之结果》,6 月以笔名“亚苏”在《民国》杂志第二期发表《袁世凯对内政策》《今之所谓约法》,7 月在杂志第三期发表《中华民国之司法》和《说经验》,8 月发表《列强监督财政问题》。邹鲁以丰富的政治学知识与精辟的分析,使其讨袁言论具备了相当完整的体系。其后,邹鲁受孙中山指派,从日本回到香港,进一步策动倒袁工作。

位于大埔县茶阳镇的邹鲁故居“椿森第

二度赴日开启环游世界行程

1928 年 1 月,为避“党阀”之嫌,邹鲁决定离开政坛转而考察各国教育制度,随即出游 29 国,参观了 80 多所各类学校,遍访各国教育官员和名校校长。

14 日中午,邹鲁乘“大洋丸”轮船由上海启程前往日本神户,同行的有许崇智及其家眷,居正、程天固、陈翰誉、许少荣和日本友人友山田君。船出吴淞口后,邹鲁口占一绝“谁云此壮行?斐迟歌去国。周游可兴观,吾愿师孔墨。”该诗既表达了邹鲁内心的凄楚悲凉,也寄托了此次出国游历的愿望。16 日抵神户,有同志、朋友及新闻记者登舟拜访。翌晨,邹鲁乘坐神户政府准备的汽车抵达大阪,先后参观了朝日新闻社、每日新闻社,其后换火车至西京游金阁寺。18 日抵东京,同志及朋友来迎者更众。邹鲁与居正、许崇智等人拜访日军参谋本部第二部部长松井石根中将,对松井的印象很坏,认定松井将是侵华的急先锋。之后,邹鲁拜访了秋山夫人、犬养毅,并到寺尾墓地凭吊,秋山和寺尾两位故人都曾经帮助过国民党。晚上,与居正参加国民党东京总支部举行的欢迎会。19 日上午,邹鲁在国立中山大学生物学系费鸿年教授的陪同下,参观帝国大学。下午,与同舟诸人乘车游览热海,途中在江之岛进行小憩,乘车到镰仓长谷佛寺游览,体验了热海的温泉。20 日,在热海游览完毕后离开横滨东行。

相比第一次到日本所见,邹鲁觉得处处都能看出日本社会的进步,交通方面的发展尤其惊人。

1 月 21 日,邹鲁乘船离开日本赴美国夏威夷,并于 22 日除夕之夜作诗一首:放舟太平洋,洪涛势欲狂。云是冷热流,于此一徊徨。平时已汹涌,况值风力强。海水襄船面,骇浪撼桅樯。柁楼试极目,八表皆昏茫。回顾操舟者,履险竟如常。居危不惊扰,荆棘自康庄。俄而风浪静,举舟喜相望。谋国亦如是,何为翻覆忙!

23 日,邹鲁黎明即起,倚栏四望,大海茫茫,只见朝阳,遂成四言一首:大洋茫茫,惟见朝阳。白波相接,碧水飞扬。楼船乘浪,梯米太仓。壶中天地,寝食安康。万有罗列,我心是王。何小不入,何大不藏。举头四望,渺乎八荒。

26 日,同船的日本人请邹鲁写字,因为认识其中的数位教授,包括入泽函介的左藤男爵等,邹鲁尽量予以满足。晚上,日本人“以食物见贻,以报答其赠字之谊”。

第三次赴日所写的“日本山居”诗手稿

邹鲁手绘的兰画展示其做人处世的理念

三度赴日山居留下诗画文章

1929 年 5 月,邹鲁在天津住了一段时间后,觉得那里始终是个是非之场。密友赵淑嘉建议他出国一游,外避党政是非,内求清心养性。

10 日,邹鲁从天津上船,前往日本之行首站门司。上船后,日探诘问邹鲁姓名、职业等。邹鲁回答名澄星,为文博女子学校教员。在从天津至门司的三天旅途中,看完《中国政治史要》《各国教育比较》《中国新教育行政批评》三本书。13 日,船抵日本门司,再起程前往神户。6 月1 日,邹鲁在日本箱根的强罗住下,每天读书写字。他温习了《资治通鉴》,还临摹了几次石鼓文,复应许多日本人请求,写字绘画,高兴时则吟诗。《宽庐以西湖漫兴诗见寄次韵》长诗及《芦之湖》《临石鼓文已竞集其字成诗》二首即在此时所作。由于邹鲁屡次谢绝国内催归电报,其超世态度引起国内一些人的不满和责备。为回应外界质疑,邹鲁用樱桃汁画成一幅菊花,并题诗一首“摘取樱桃作紫红,染成秋菊付飞鸿。好教心事传将去,犹是棱棱傲骨躬。”11 日,邹鲁致函赵淑嘉,寄出山居日本后所作的 14 首诗,请其改正。

在山居日本期间,邹鲁撰写《国民党治下的教育经费问题》,呼吁督促实现三件事:增高教育经费、保障教育经费独立、庚子赔款完全化作教育经费。

中东路事件发生后,邹鲁血液沸腾,决定“束装回国”。

回国前,邹鲁得到居正寄赠的玉版宣纸一包,在一日之内,画完一百幅兰花图,编成一册专辑,题曰“载兰言归”,并撰写自序《载兰言归序》。离开箱根前,作诗一首《别箱根》:又趁秋风事远征,林园山水不胜情。来时风雨归时月,散尽阴霾一路明。

在日本期间,作有诗集《扶桑集》。

1929 年 8 月中下旬,邹鲁从日本经朝鲜回国。

(此三图为周云水摄)

邹鲁三次赴日本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态各有迥异。首次赴日是在政治变革受挫后东渡寻找社会改革的良方,在十个月的时间内撰写了大量政论文字,揭露袁世凯图谋帝制的野心。时隔十五年后的第二次赴日,则是邹鲁由从政转向教育之后向国外学习教育管理经验的首站。而仅仅 15 个月之后的第三次赴日,则是回避是非纠葛的即兴决定,但却让邹鲁对当时中国的教育有了更深的思考。

邹鲁的祖居敬爱堂,位于大埔县茶阳镇长治仁厚村。邹鲁在回忆录中自认为客家传统家风熏陶,让自己能够以“赤子之心”,秉持“惟谋我心所安”的态度做人处世。邹鲁学成为官后,念其父母养育之恩,出资在其出生地“邹寿庐”原址上,修建了“椿森第”供其父居住。1927 年 6 月,其父邹应淼过世,邹鲁依礼守制一年,其间与黄绍兰、赵淑嘉的书信往来均有落款“弟制鲁”。

2020 年,大埔县人民政府对市级文保单位邹鲁故居“椿森第”进行修缮时,重筑门楼并恢复其最初的楼名“寿庐”,并与侧边的建筑一起规划建成“邹鲁纪念馆”。

(参考资料:中山大学图书馆藏《邹鲁年谱》《邹鲁全集》《邹鲁回忆录》《邹鲁与中国革命》《愈经霜雪愈精神——邹鲁传》《邹鲁自述》《邹鲁未刊稿》等。)

——本文于2022年1月3日《梅州日报》文化公园版见报。投稿邮箱:mzrbwhgy@163.com

网编:菱歌

Hash:ebae0a78e1778f15b4776f4ffefbb502471aded8

声明:此文由 锦小鲤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