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松口古镇 近代潮客交汇的重要节点
提起松口古镇,现在绝大多数潮汕人已不知其名。其实,从前松口古镇是韩江流域的重要河港,也是广东省第二大河港。自清末至民国,大批客家人从松口码头出发,经由梅江、韩江到达潮州、汕头,再流往海外各地。松口古镇可谓近代潮客交流的重要节点。
当年繁忙的梅江河港
从前交通不便,河运占据重要地位。韩江及其支流维系着汀州、梅州、赣州和潮州的客运交流。梅江是韩江干流的最重要上游,而松口恰好位于梅江的枢纽位置。有一句俗语“松口自古不认州”,意谓从前松口地位重要,有“小香港”之称,故不将梅州放在眼里。此话还有另一层意思:松口镇繁华非常,松口人做事不必经过梅州。比如海外侨民写信到松口,在信封写“汕头松口”就可。
梅江
地处闽粤赣三省交汇处的松口水陆十分方便,松口可谓是客家人由闽迁粤的始居地之一。查阅松口各姓族谱,唐代便有汉人陆续迁入松口,宋末元初,来自福建的汉人大量迁入。由于百姓杂居,松口居民姓氏超过120个,为全国罕见。明末清初后,松口人口爆满又纷纷迁移外地谋生。笔者在松口古镇河畔寻觅着当年的河运痕迹。
松口古镇江边有中国移民纪念广场,其相关文字介绍:中国移民纪念广场项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旨在探讨印度洋岛屿历史与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研究对印度洋群岛文化做出贡献的华人历史,促进散居在世界各地华人之间的联系。为纪念19、20世纪离开中国前往印度洋群岛的中国人,本项目发起者选择了梅州作为客家人移居海外的原乡。
中国移民纪念广场
潮汕人移居海外以东南亚为主,客家人的足迹则遍及环印度洋地区。17至20世纪正是中国明末至民初之间,大批客家人为避乱、求生存,纷纷出国,而这批客家人的移民路线多和松口有关,他们正是坐船经由梅江、韩江,再到海外的。当然,也有不少客家人在松口出发,来到潮州、汕头做生意。
如今,漫步在松口古镇江边,穿行在骑楼式的老街,时光仿佛回到晚清民国时期,这里的火船码头让人联想到汕头西堤码头,这里的骑楼让人联系到汕头小公园街区,这里的松江大酒店仍是民国风貌,松口国乐社、方裕茂的名称勾起人对昔日的怀想。一座楼前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梅州松口海事处”,见证着解放后一段时间,松口仍然是繁荣非常。
松江大酒店由松口大黄村的廖子君先生于民国21年建成,为中西合璧式的5层建筑,当年曾经是闽粤赣最有名的酒店之一。
无数华侨由松口火船码头坐火船下汕头出南洋,或由南洋回国探亲时,都要在松江大酒店住一宿。因此这里是华侨背井离乡的第一站,也是回乡光宗耀祖的落脚之地,见证了无数的悲欢离合。
伟人来过,足迹长留
近百年前,孙中山沿着韩江从汕头逆流而上到达三河镇,再沿着梅江乘船至松口镇。一路沿江而上,孙中山通过考察韩江及上游的人文资源,描绘了一幅开发韩江、建设松口的宏伟蓝图,并反映在次年他在《远东时报》六月号上发表的《实业计划》中。如今,百年时光如白驹过隙,而三河、松口两个镇作为韩江、梅江的重要“枢纽”,随着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昔日蓝图也渐渐变成现实。
在大埔县三河镇,登上高处,三江汇流的壮丽景色映入眼帘,气势磅礴的梅江河、娴静淡然的梅潭河、悠然自得的汀江“碰头”后一道汇入韩江,一路奔海而去。过去,发达的水路让小镇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忙碌的码头也带来了小镇一度的繁华。如今,三江汇流,汇聚了壮丽景观,也交汇出“三江六岸”的各自精彩。
1918年,孙中山专程赴粤东
1918年5月26日至29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专程赴粤东,到大埔三河坝、梅县松口镇进行访问视察,给梅州的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河大阅兵
民国七年(1918年),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孙中山的讨逆护法进入关键时刻。3月,段祺瑞决定对四川、湖南、广东用兵,南北战争开始。孙中山为了援闽,从桂系军队要了“省长亲军”20个营的8000余人,组成“援闽粤军”,以陈炯明为司令,驻守闽粤边境,“援闽粤军”司令部设在三河坝。1918年5月,孙中山从广州启程回上海的途中,在汕头溯韩江逆水而上,专程到“援闽粤军”司令部的驻地视察阅兵。
1931年时的大埔三河坝中山纪念堂、中山公园历史风貌
5月26日,孙中山从汕头乘坐“协和号”轮船抵达三河坝,受到三河人民的热烈欢迎。当天一大早,三河坝的学生和人民群众自动聚集在三河古城东门外的“关下”轮船码头,等候孙中山的来临。当“协和号”一靠岸,岸上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孙中山在胡汉民的陪同下,身穿中山装、右手扶杖出现在码头,等待的人群一片欢腾。孙中山与各位欢迎人员热情握手,亲切问候后,乘坐衙轿从东门进入三河古城,胡汉民乘轿相随。在孙中山的前面是庄严的仪仗队,仪仗队前面是击鼓吹号、踏乐而前的军乐队,军乐队后面是20名威武雄壮的侍从武官方队。在胡汉民之后是佩带短枪的总理卫队,卫队之后是簇拥而前的欢迎学生和人民群众。队伍从东门入城后,经过西门,到达下榻公馆。
在公馆里,孙中山住在右横二楼的第一间,在这里会见了陈炯明、邓仲元、蒋介石等人,与他们共商大计,确定了联合南方各省军队以讨逆护法的军国大事,勉励粤军将士开辟闽西,打倒军阀,统一中国。三河会见之后,援闽粤军在陈炯明、邓仲元和蒋介石等人的统领下,对投靠北洋军阀的福建军阀军队发动进攻,攻下了20多个县城,成立了“闽南护法区”,取得了护法的丰硕成果。
松口绘蓝图
结束三河大阅兵,孙中山乘船沿梅江直上梅县松口,不仅拜会了当时的爱国华侨志士谢逸桥、谢良牧等老朋友,还会见了广大民众,为日后建设松口乃至粤东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
在松口期间,孙中山住在谢家“爱春楼”,并为爱春楼题联:“博爱从吾好,宜春有此家”。觉得意犹未尽,又撰一联:“爱国爱民,玉树芝兰佳子弟;春风春雨,朱楼画栋好家居”。两联均嵌入“爱春”两字,可见孙中山对谢氏兄弟感情之深挚。据客家文化历史研究者梁德新告诉记者,孙中山先生这样盛情,一是缘于他和谢氏兄弟感情深挚,二来也是表彰他们对革命所做的贡献。
谢逸桥、谢良牧兄弟在家乡松口镇合影
孙中山到达松口的第二天,便在谢逸桥、谢良牧、胡汉民、邹鲁、姚雨平等人的陪同下,乘船前往松口镇,当时松口民众已得知孙中山访问谢家并将视察松口镇的消息,自发汇聚在码头迎候,表达对孙中山先生的崇敬之情和他领导的革命事业的支持。孙中山先生非常激动,令卫队对空鸣枪向民众致意。
在随后对松口公学的访问中,孙中山还对四百多师生发表演讲。他鼓励大家关心国家大事,打倒帝国主义,铲除军阀,建立强大的国家。他指出,当前要想真正建立民主共和,就要看清真假革命,不但要反对假革命、假共和,而且还要打倒假革命,才能振兴中华。这次演说,是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党人号召民众继续革命,反对假共和、打倒军阀的誓师大会,影响甚是深远。演说后,孙先生又和松口公学全校师生一同留影。
离开松口公学,孙中山还参观了具有革命意义的松口通俗图书馆、松口绅商会,并为绅商会书写“见义勇为”横额留念。寥寥数字,既是对松口民众的高度赞赏,也是对支持革命的广大侨胞的赞誉。
1918年5月28日,孙中山在梅县松口公学与欢迎者合影
多位志士参加辛亥革命
梅州是粤东特别是汕头海防前线之军事要冲和战略腹地,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海内外一批深受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的梅州籍有识之士为革命挺身而出。有的如谢逸桥、谢良牧、邹鲁、姚雨平等加入同盟会,成为辛亥革命的骨干力量;有的如梁映堂、梁密庵父子等华侨四处奔走,出钱出力,为革命事业筹款;还有不少革命志士,如在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饶辅庭、周增、林修明、陈文褒、张学龄等……从保存下来的同盟会东京本部前三年会员名单发现,来自全国的960人中有49名梅州籍会员,占比相当大。据《梅州军事志》记载,各县的华侨和早年在海外参加孙中山的同盟会、兴中会、炸弹(敢死)队等组织的有数百人,参加黄花岗之役的有30多人。
历史上,梅州客家人支持辛亥革命者为数不少,松口古镇有多位客家人士热忱支持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而孙中山先生本人亲临松口古镇的史迹如今保留在中山公园,其位处松口古镇的中心地区,离当年的河港只有几百米之遥。
1986年11月,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在中山公园牌楼入口处置孙中山先生汉白玉胸像一尊。
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中有《中国同盟会松口籍会员事迹碑记》,其中叙述:“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于日本东京,时松口俊彦留学东瀛者,多赞其民族民主革命宗旨,谢逸桥、谢良牧、温靖侯等相继加盟,景行云从者达数十人。”和潮汕关系较密切的松口古镇革命志士有——
温翀远(1887-1983):家名盛官,松口车田村人,出生于印尼华侨富商之家。1906年就读松口师范讲习所,由谢逸桥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先后参与黄冈起义、潮州起义。1909年8月,与同乡梁鸣九、廖介和等奔赴南洋,为次年举行的广州新军起义募集经费。1911年参加梅州光复。1912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回国后历任省议会议员以及福建上杭县、广东潮阳县县长等职。晚年从事教育工作,任南方商业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广州市政府参事。
李次温(1883-1951),名时造,字次温,松口到车村人。毕业于岭东同文学堂,丘逢甲的门生。早期同盟会会员,曾参与潮州黄冈起义。民国成立后,曾任同盟会汕头机关部干事。参与丘逢甲诗集《岭云海日楼诗钞》的出版编校工作。1945年,任国民政府中央监察委员。热心关注地方教育事业,先后筹办家乡到车作新小学、汕头正始中学,兼任国立华侨中学、贵阳两广中学董事长。
梁文信(1886-1967),松口石盘村人。烈士梁鸣九之弟,早年在梅东书院、韩山书院读书。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成城学校期间,参加中国同盟会,曾随兄长参与1907年黄冈起义的筹备工作,担任岭东地区的联络员。后积极参与松口体育会的创办工作,利用家族的茶庄为体育会运送枪械器材。中年以后在印尼经商,晚年在家乡定居。
内涵丰富的客家建筑
世德堂位于松口镇铜琶村,建于明末,由李氏十三世祖所建。坐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9650平方米,建筑面积7120平方米,为“三堂八横二围龙屋”。夯筑、灰瓦面,土木石结构,建筑由外门坪、堂屋、横屋、围屋、外门楼、碉楼等组成,中轴对称。因堂屋高于门楼,且堂屋瓦底用杉木板全封闭装饰,故有“三堂不见瓦”之称。上堂立柱较密,穿斗式梁架。世德堂建筑周围原来还有十座碉楼,如今所剩无几。
据称,世德堂是明末崇祯皇帝儿子的老师李士淳(字二何,松口镇人)携其逃难回松口而建立的皇太子宫。因此,在世德堂直入的堂屋——一堂、正堂、三堂,看起比较高大,具有宫殿特点,和一般的围龙屋有所不同。世德堂中有一副对联:“孝悌友恭光世德,文章礼乐振家声”。这副对联点出客家人对儒家礼仪和科举之路的重视。
承德楼
承德楼建于1908年,完工于1918年,共有18天井、48厅、108间房。下、中、上堂雕梁画栋,不同于其它围龙屋的是承德楼中堂的石柱高6米,显得厅堂甚是气派,而中堂侧门的上面除了精致的雕花,下面还可看到象形文字。承德楼在当地名望甚高,源于主人家把它提供给松口中学作教室宿舍长达半个世纪,它也是获得孙中山先生于民国初颁发《旌义状》的著名华侨梁密庵先生的故居。
承德楼门前的池塘
梁密庵,世代经商于印尼,曾支持饶平黄冈丁未起义,孙中山曾赐“努力前进”立轴勖勉有力,而黄兴亦书赠“是式南邦”横轴共资砥砺。现在承德楼的住户仍为地方梁氏后人。
天下潮商综合编辑
主要来源:梅州日报 、汕头特区晚报、腾讯视频等
-The End -
❦
Hash:aee8f5c966effc58b234129d05426e3f4e4c7b98
声明:此文由 天下潮商传媒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