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这座百年老祠堂“重生”了!村民笑声时常“掀翻”屋顶...

山里的天黑得快,当徐舍娜烧完晚饭,天已经半黑。放下锅铲,她就跑出了家门。离徐舍娜家不足50米,是村里的祠堂——“萝蔓世家”,现在它有个更时髦的名字——“文化礼堂”。徐舍娜就是文化礼堂的管理员,每天烧完晚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这里打开灯。

徐舍娜所在的开化县村头镇前庄村内际底自然村离着县城近40公里,三面环山,是个典型的小山村。村中祠堂始建于清乾隆47年,距今已经200多年了,可以说祠堂见证着前庄的历史

同样在见证前庄历史的还有村里居住着的人们。吃完晚饭,文化礼堂里陆陆续续来了人。

“村里说要修一条通往夫妻树的游步道,可能还要拆些附房,你们同意了么?”余金根就住在文化礼堂旁,见来了些人,就抱着棋盘进了礼堂,“来,先杀一局!”几个人一围,精彩的博弈开始了。

两进的大祠堂里基本保留着古老的模样,几张方桌、几条板凳、摇椅,角落里的电视这几天坏了,就没人守着它了,现在大家的注意力都在棋盘上。而守着祠堂的也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们,年轻人也只有在周末甚至逢年过节才回来。

2012年之前,这个祠堂由于年久失修,几乎成了危房,作用也只是摆放农具堆放杂物的“仓库”。“没事情基本不会往里走,有时小孩回来想进去玩耍我也要劝阻。”余金根说,2015年祠堂成了村里的文化礼堂,修葺一新后,老祠堂再次容光焕发。

祠堂的变化不仅仅只局限在名字上。重新搭建的活动戏台,平日里是隔板,但逢年过节,却是一村子人的快乐源泉。也是那时候,村里人都会聚在这里,不再只是老人。

内际底只有一条路通往外界,顺着河流往下,1公里左右就是外际底,也是前庄村的一个自然村。这里的人是上世纪从内际底搬迁出来的。2015年,这里的老大会堂也和祠堂一样成为了文化礼堂。但与祠堂守旧的风格不同,这里的内容更为活泼。乒乓球、台球,甚至广场舞音响都有,连墙上都是村里的党建内容。

48岁的村支书余金周是村里“最年轻”的人,入夜文化礼堂内灯光亮起,他就会招呼着大家来上几局乒乓球。那时候,这个只有100多人的小村庄里就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喝彩、嬉笑声响彻村庄。

但余金周也时常面临挑战。因为另一个自然村下店由于场地问题没有布置文化礼堂,下店的“年轻人”就会来到外际底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余金周的台球技术在外际底自然村鲜有对手,但只要下店来人,那必定会是一场精彩的“厮杀”。

前庄不大,就这三个自然村。前庄不老,因为两个文化礼堂,这里和这里的人开始“年轻”。

图文/程磊

编辑/徐泽欢

监制/余勇

来源/开化新闻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你们村的文化礼堂有什么故事?说说呗

Hash:9d34348a30f705bca20b625e067794fba7a25fae

声明:此文由 开化新闻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