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梅州的“文化艺术部落”,客家古民居在这里活了!

客家民居保存了独特的客家文化,是散落在梅州大地的“活化石”。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在乡村振兴号角的吹奏下,大埔县西河镇北塘村把艺术引进乡村,让古老的建筑真正“活”起来,变得既有“颜值”更有“气质”。

建议wifi环境下观看

视频来自梅州市广播电视台

每到暑假,地处深山沟里的北塘村便显得特别有国际范儿。这里的孩子们纷纷以英语口语交流为时尚。

辅德堂是当年张弼士的管家张舜卿的故居,著名的“北塘计划”就是张舜卿的后代所创办的。

每年到了暑假,中国学生和英国学生就汇集在这里。这里不仅成了北塘计划的大本营,也让昔日平静的古民居重新热闹了起来。

作为北塘计划的“宿营地”,来自英国利兹大学中山大学的三十多位志愿者,白天教授英语,其他时间则生活在这座建于清末、有100多个房子的大围屋里。

北塘计划英方志愿者Lucy

这是一个美丽的建筑,并且周围的环境也非常美丽,这和英国居住的任何地方都不一样。

北塘计划英方志愿者 Nima

住在这里就使我觉得我真的就在中国,在这里我呼吸着传统的气息,并且感觉自己就在一间博物馆里面!

北塘计划中方志愿者 周芷柔

住在其中,生活在里面,可以很休闲地在里面感受时光的流逝……

围屋的热闹并不是短暂的。除了暑假期间,上演中外交流的动人佳话外,辅德堂还扮演着“大埔侨领与洋务运动展览馆”的另一层角色,讲述和传播大埔杰出侨领保家卫国、情浓桑梓的动人故事。

辅德堂屋主 张电昌

我的太公建设的这个房子能够利用起来,能够拿来宣传大埔的华侨历史,还有夏令营的活动,成为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园,我感到非常光荣!

面朝漳溪河的宜斋公祠,是新加坡首席大法官杨邦孝先生的故居。如今被打造成了大埔法治文化园。踏门而入,包公、海瑞塑像树立大堂;法治文化墙上,中国刑法起源、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及世界各国法律趣闻等内容图文并茂,让人在肃穆中领略到法的精髓。

而与宜斋公祠紧挨的玉堂公小筑——一座中西合璧的百年古民居,已“厅堂变展厅”“农房变客房”,被升级改造为美术馆、瓷窑体验馆和艺术民宿

美术馆陈列着多位画家的几十幅画作,而这些画作基本纪录了这里的乡村新貌。在美术馆的二楼是独具特色的民宿,在这里美术和乡村有了一个美丽的相遇。

北塘的样本思考

始建于宋末元初的北塘村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中国传统村落”,完好保存了辅德堂、振得楼、青云世第、兰轩小筑等20多座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门门显气派,屋屋有故事”,是北塘村客家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如何让这些古建筑“活”起来,西河镇党委政府进行了深入思考。

大埔西河镇党委书记 丘武秋

围绕着彰显绿色健康文化旅游带的思路,用新艺术去活化古村落,推进加快乡村振兴的发展。

而这一思考与祖籍大埔的韩江画院常务副院长张品华的想法不谋而合。从2016年开始,北塘村这座古老的客家传统村落展开了与文化艺术的深度联姻。除在废屋荒墙上绘上了以墟、商、婚、耕等主题的朴拙壁画,并对玉堂公小筑进行保持原有风貌的改造外,其他建筑的保护传承也正在紧锣密鼓的开展。

韩江画院常务副院长 张品华

把深造学校打造成陶瓷艺术美学馆,济美楼准备打造当代摄影馆,延庆楼打造成私人收藏馆。准备用艺术活化乡村,这几个古民居沿着茶米古道连片开发,实现一个古民居一个品牌,最终打造成北塘艺术部落。

如今的北塘村,空气同样清新甜润,景色依然古朴醉人,而古老的建筑却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化身为中英文化交流基地、法治文化园、美术馆、侨领与洋务运动展览馆等一个个主题展馆,使北塘古村的整体文化品位得到迅速提升,成为可赏、可居、可玩的新型休闲特色之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记者手记

9 Aug 2018

“艺术活化古村落”的北塘实践,既注重保留乡村自然风貌,又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建设的关系,把挖掘原生态村居风貌和引入现代元素结合起来,让文化艺术温润乡村的“精气神”,激发乡村发展活力,让传统古村落焕发出文明新气象。

转自:梅州微闻联播,记者 / 苏书明 魏博林 晁豫青 贺晓博

Hash:06f5a9d3c3b3c4a20ca8c392b850003181df061b

声明:此文由 漳河明珠一一西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