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杜甫高适修仙失败,临别时赠诗一首,最后10字豪气冲天

文/顾无

许多不怎么读诗的人可能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人人都说李白诗写得好,读到的却往往是《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样不合格律的作品呢,感觉他的格律诗名篇也不多呀。

曾经也有朋友问过我这个问题,当时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只是给他举了一些李白写格律诗的例子,比如流传最广的“床前明月光”。

现在,我想更正一下这个答案。

李白被后世称为“诗仙”,仙人对于凡人来说最大的诱惑是什么?

是自由,是没有寿命和金钱的限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是任由思想飘忽不定,流淌笔下即为文章的自由;是心中烈火光明一瞬转为霜雪地狱,却依然不改其人本色的自由。

诗本来也是自由的,最早的诗存在于《诗经》中,人们在创作时本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束缚,表达怎么舒服怎么来,意思怎么顺畅怎么来。

格律诗是怎么出现的呢?后来作诗的人越来越多,水平也稂莠不齐,文坛上泥沙俱下。人们就觉得有必要规范一下,让水平不高的人也能根据规范创作出“能读”的诗,这才有了格律。

所以规范从来不是给有才华的人设置,是给水平不足之人设置。

【临其诗境】

李白写格律诗吗,当然写。李白对所有新鲜文体都抱有极大的兴趣,写格律,感情便收束而规矩,用字也收敛而工整;写古体,感情如长虹贯日,笔法亦奔放不羁;甚至也尝试过写词,写出“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

今天要讲的故事,发生在李白被赐金放还之后。公元742年,他奉诏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何等的意气风发。进京之后交结豪侠贵族,也深得唐玄宗赏识,就在李白越来越飘,觉得自己人生理想即将要实现的时候,现实给了他重重一击。

原来他在唐玄宗眼中,从来都不是什么栋梁之材,而是一个写词助兴的风月弄臣。不仅如此,身在官场的李白也真切地感受到这里的污浊不堪。仙人的高洁不允许他同流合污,志向的实现却也因此再无生机。

被玄宗冷落,被权贵排挤,李白在长安只待了一年多便黯然离去。不过,赐金放还也给了他继续环游天下的本钱,于是他释放天性,在各处名山寻仙访道,路上还遇到了两位好朋友,一个是高适,另一个就是鼎鼎大名的铁粉杜甫

三人从长安一路流浪到了山东,最终在兖州分别,杜甫为此还写了“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样豪情万丈的句子。

李白也有一首诗送给两位好友,就是下面这一首。

【经典原文】

临江王节士歌

李白 〔唐代〕

洞庭白波木叶稀,燕鸿始入吴云飞。

吴云寒,燕鸿苦。

风号沙宿潇湘浦,节士悲秋泪如雨。

白日当天心,照之可以事明主。

壮士愤,雄风生。

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

【条分缕析】

洞庭湖的秋天是怎样的?或许也别有其魅力。不过在李白的笔下,秋日洞庭更像是一幅淡彩的水墨画,只是简简单单的勾勒一笔。湖上有浅浅的白波翻涌,湖边树木落叶纷纷,有几片还在空中飞舞,而地上早已积攒了厚厚的一层。

看到画,人们也就明了,秋天来了。

秋天来了,于是北雁南飞。长江以北的燕子鸿鹄,排成人字的队列,飞入浩茫的,吴地的烟云当中。

然而吴地的天气也不见得很好,云彩是寒冷的一片,燕鸿在发抖,时不时哀号两声,飞向更南方的天地。

纵然秋风呼啸,今天也只好在潇湘沙浦借宿一宵了。

至此,关于燕鸿的故事结束,诗中开始现了人物的踪影。人物的出场很不寻常,上来就是泪如雨下,“节士悲秋泪如雨”。

节士就是那位王节士,也是歌中的主人公,为什么会悲秋呢,秋天是一年的结束,秋天还没什么成绩的话,这一年也就是白白过去了。看他待的地方,境遇一定不会很好。

不过秋天也高亮,白天淡云,可以照透人的内心。地下,是节士的忠诚之心与之交相辉映。

节士悲愤,秋日的雄风也随之而生,大风刮过洞庭。

怎样,才能手持倚天剑,为天下除尽巨寇,复归正轨?

李白这首诗给我最深刻的一个印象,也是他在诗歌中最喜欢用的一个字“白”。别的诗人,或喜欢鲜艳,或喜欢淡漠,或喜欢深沉。

唯有李白,钟爱一个“白”字。洞庭白波,秋天白日,让整个诗歌画面显得很淡,很像几笔轻描淡写的勾勒,然而无穷无尽的意境,也就藏在这墨与白之中;无穷无尽的雄心壮志,不遇之愤恨,也就藏在这墨与白之中。

Hash:56a810900159d83d986e6522d705041fec924f8d

声明:此文由 笔下生魂趣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