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大田:隐身山顶的皇族村落

翰林崎在大田话里也叫“官林崎”,期间隐藏着李氏后代避难的传说。欧阳修在《伶官传序》写道: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这段记载的恩怨与翰林崎的历史相关。文中庄宗即李存勖,于923年在魏州称帝,国号后唐。而晋王即庄宗之父李克用,梁,即公元907年废唐称帝的后梁朱温。李克用与朱温二人均为唐朝大将,共同出兵剿杀唐末农民起义军黄剿,回军途中,朱温为窃取胜利果实,扫清称帝障碍,设计谋杀李克用。李克用赖侍人郭景铢相救,得以脱逃。

朱温称帝后,为除异已,诱杀李克用未成,令部将王彦章、王彦虎带领大军前堵后追,要杀害李晋王,由北向南穷追不舍,最后,李晋王人马李远部进入大田地界,退守翰林崎占山为王。李克用令族人李远(后封靖王)在翰林崎选择平缓地带开基立业。当地居民世代相传,李远人马行至秋竹仑时,后梁追兵赶到,为迷惑追兵,李远令其战马倒走,今翰林的郑坑自然村仍有“靖王石影”乃靖王在大石壁下避雨留下的身影。

靖王李远公退居翰林后,范尚书把守京口(后迁入玉田),温国老守温镇,周都统屯守周田,其他官员将士分别把守大田险要地带。后来,李晋王回晋,于公元908年去世,由子李存勖继承父业。李晋王回晋前,留下许多官员驻守大田的京口、温镇、太山崎、翰林崎、梅林、桃溪等地,开垦耕作,繁衍生息,成了大田范、温、李、乐、周、严、田、杜等十姓的来源。

李氏父子本姓朱邪,沙陀族人,其祖上为唐朝大臣,屡建奇功,赐姓李,后代乃以唐李渊为祖。李渊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故今翰林祖祠名陇西堂(祠),靖王李远公携来李渊、李世民、李元霸等先代王像,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三和正月十五,悬挂于厅堂,让李氏后裔敬仰。后其后裔移居德化安溪湖头等地。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李文贞即李光地归谒翰林里,题匾“仙本蟠根”于陇西堂。

今陇西堂前对联“承陇西望族燕翼贻谋志世胄,仰翰林祠宇箕裘克绍振家声”乃用红纸新写,虽非镂金铺翠,但其透露出的皇家望族韵味,自与别家祠堂不同。

乙末深秋时节,恰逢双休,同伴相携攀登位于大田东北部的翰林崎,重谒李氏皇族宗祠,探访这个隐身山顶的皇族村落。从城区往东经小溪坂城东公园,往山上望,已是一片秋色。

尽管已是深秋,但 这天天气炎热。从城区到山顶6.2公里,步行一个半小时。

沿途松林居多,一派闽中气象。

还有不少柳杉,据说有百年历史。

沿山路走,有一破亭,原供登山之人避雨歇息之所,现翰林铺设水泥公路,上下翰林皆有车,亭亦荒芜、颓塌。

走出这段山路,重与公路相接。

一段陡坡后,是一片开阔地,已有不少人家。

往四周眺望,四周围着一圈矮山,像一道自然形成的围墙。

走进翰林村,这里的人家依山建筑。北人南迁,民居随俗,却也森严壮观,不容觊觎。

村庄早已褪去皇族的光环,村前屋后种了芭蕉板栗油茶植物

鸭子上岸鸡上树。

祖祠“陇西堂” 地形为鲤鱼飘天,也称回龙顾祖之美,古朴中自有一股王者气派,甚称湖里文物济美,即谓翰林之桂馥兰馨也。

陇西堂对联:“承陇西望族燕翼贻谋志世胄,仰翰林祠宇箕裘克绍振家声。”上联“燕翼贻谋”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原指周武王谋及其孙而安抚其子,后泛指为后嗣作好打算。下联“箕裘克绍” 比喻能继承父、祖的事业。这两个成语用在李氏后人祠堂,透露出祖先其皇家望族韵味,自然贴切。

人说翰林村群山环抱,四周有千百年柳杉和红豆杉等珍贵树木,山青水秀,幽静绿荫,景色迷人。红豆杉遍寻未果,唯见村头柳杉犹在,是哨兵,是证人。

无向导引路,佳话传千古的龙潭、千米跳崖、龙山池等景观难以一睹,但久居闹市,能在田间小径漫步,也是一路欢歌。

村口小径,桃源绝境从此道出,接纳繁华喧嚣之闹市。

鸟瞰县城。

一缕阳光从林中穿入,光照古今。

中午在翰林山庄用餐。翰林山庄,依托翰林优越的自然环境,开发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形成以森林生态为主的森林景区,是休闲度假的好场所。

山庄后山插着国旗。华夏几千年文明史,也是几千家族的发展史,承载了太多家族的爱恨情仇、王朝的荣辱兴衰。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如今,在共和国国旗下,曾经的皇族也好,普通的一介平民也罢,都早已融入国家这一大家庭,共同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添砖加瓦!

后记:文中提到的李光地系我科山锦山肇基祖南堂公、南州公之外甥,貌似刘家与李家渊源深远。

写此文,致敬祖先。

【作者:爱@花语 来源:美篇】

Hash:71e6c8f0e6ae52ec680fcb6943015453a669a3f4

声明:此文由 微大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