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的湖南故事

编者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将士完成了震惊世界的长征,实现了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拉开了中华民族从沉沦迈向复兴的序幕。

湖南是红军长征历时最久、行程最长、经历战斗最惨烈的省份之一,通道会议和通道转兵等历史性关键抉择,成为红军长征中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红军从失败走向胜利的光明道路

红军在湖南这片红色土地上,以理想和信念、鲜血和生命谱写了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湘籍将帅,为夺取长征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今天,力量湖南带你回顾长征路上的湖南故事。

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开启了一次伟大的征程。

这一途经中国11个省、翻越大江大河雪山草地,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战略大转移,因其屡屡突破人类生存极限和给中国革命带来绝处逢生的转机,而彪炳史册。

红军长征,在湖南境内先后有红六、红二军团和中央红军转战其间,足迹遍及9个市州46个县(市)区。湖南是红六军团西征的落脚点,红二、红六军团长征的出发点,中央红军长征途中起死回生的转折点。

1、郴州 桂东寨前圩誓师 拉开长征大幕

红军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大幕,在大湘南的桂东县开启。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在严峻形势面前,为保存革命力量,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进行战略大转移。7月2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央军委向湘赣苏区发出训令,“命令红十七师、红十八师组成红六军团,离开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去发展游击战争,创立新的苏区。”

1934年8月12日,红军长征先遣军红六军团在寨前圩誓师长征。

1934年8月7日,红军长征先遣部队——由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9700多人临危受命,从江西省遂川县开始突围。8月12日,在湖南省郴州市桂东县的寨前圩河滩上,红六军团举行了西征誓师大会——长征开始。

这是中央红军和红六军团西征史上的一件重大历史事件。时任红六军团军团长的萧克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说:“红六军团突围西征,比中央红军早两个月,为中央红军长征起到了侦察、探路的先遣队作用。”

1934年,这里建立了红军长征后湖南的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如今,一些村中还有红军留下的标语、战壕、堡垒。土桥镇黄家村有毛主席住过的房子、濠头乡红军楼延寿阻击战旧址,村中流传着“让出担架”、“半床棉被”的故事。

2、永州 新田小源决策 迂回大湘南

1934年8月12日,酷暑难当,红六军团从桂东县寨前圩出发,马不停蹄,连续几个夜晚急行军,15日进抵泉水、东江一带,16日进入郴县境,当夜避开敌人严密封锁的通道,走小道,攀悬崖,摆脱敌人。17日越过粤汉大道,绕过桂阳县城,直抵新田县

耸立在红六军团司令部旧址前的红六军团领导集体雕像(由左至右:萧克、任弼时、王震、李达)

新田县城城墙坚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日晚,战斗打响,红军战士利用夜色掩护,不到半个小时,就全歼城内敌守军近200人。新田是红六军团西征打下的第一座县城。

当天夜里,红六军团在新田小源村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史称“小源会议”。会议开到21日黎明,最终作出了择路抢渡湘江,向新化溆浦前进与红二军团会合的决定。小源会议的正确决策,为红六军团迅速摆脱敌人围堵、抢渡湘江赢得了先机。

按照中革军委的命令,红六军团的第二步行动计划,是在零陵、新田、祁阳地区发展游击战争,创立新的根据地。为甩开敌人,红六军团采取迂回战术。

红军在新田县城留下的标语:红军是工农的武装

红六军团在湘南地区迂回20多天,迫使敌人疲于奔命、叫苦不迭。湖南军阀何键无可奈何地叹道:红军“专走偏僻小路”,“时东时西,时南时北”,“完全避实就虚,决不与我接触,如水之倾泻,遇阻即回流”。

3、邵阳 城步花桥鏖战 成功突围西进

1934年9月4日,红六军团于界首地区抢渡湘江,顺利进至广西西延县(今资源县)暂时休整。4天后的9月8日,便接到了中革军委一纸新的训令。

训令认为,在目前情况下,“红六军团行动最可靠的地域即是在城步、绥宁武冈山地”,应努力在这一地区积极行动、打击敌人,“并发展苏维埃和游击运动”。

红六军团接令,当日即从西延县的车田出发,翻越湘桂交界的老山界,兵分两路进入城步境内。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们的脸,就在脚底下。”陆定一笔下的《老山界》再现了当年红军翻越时的真实场景。

红六军团进入邵阳城

1934年9月11日,红六军团第五十一团在丹口莲花桥等地与敌人发生激战。其中最为著名的“莲花桥之战”成功完成了保护主力突围西进的任务。

“莲花桥之战”的指挥员、第五十一团三营营长周仁杰(2001年逝世,生前曾任中顾委委员、海军副司令员等职)在一篇回忆录中,描写了这场战役的情况:

“夜九时许,敌人向我营阵地发动了进攻,随着曳光弹的亮光,敌人的子弹像冰雹一样倾泻在我阵地上……我命令东桥头两挺重机枪按预定射向,把强攻的敌人压住,命令七连的重机枪以点射封锁河堤,不让偷袭的敌人接近大桥……正当敌人被我重机枪火力压在沟坎里、河堤下,无法向前冲击时,(提前安排好的埋伏在)敌人屁股后面炸响了手榴弹,死伤了一大片,迫使这股敌军纷纷溃逃……”

如今,城步南山,这座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高山山顶已建设成南山大牧场;老山界一株虬劲青松上,红军刀刻的“红军万岁”四个大字,至今仍清晰可辨。

4、怀化 通道转兵 红军转危为安

有“黔滇门户”、“全楚咽喉”之称的怀化,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1930年12月~1934年12月的4年间,先后有红七军、红六军团、中央红军三支工农红军经过怀化境内。

1934年12月,红军通过老山界后,分三路进军通道,计划由此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而此时,国民党军已在前方摆放了五六倍于红军的兵力。如果不改变原定前进方向,中央红军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12月11日,红军先头部队占领通道县城,为了统一作战思想,大家决定停下开会商量,会场就设在了恭城书院

通道会议会场场景还原。

时间定格在1934年12月12日。会上,李德、博古仍坚持去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但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会议通过了毛泽东的主张:进军敌军防守薄弱的贵州

这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通道会议”。通道会议为确立毛泽东同志在党内和红军内的核心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会议促成的“通道转兵”——12月13日,中央红军在通道境内改变行军路线,分两路转兵西进。这使中央红军暂时摆脱了险境,奏响了长征伟大战略转折的先声。

青年毛泽东

这是第五次反“围剿”以来,毛泽东第一次在中央有了发言权,也是他的意见第一次得到中央多数同志的赞同。长征是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形成的光辉起点,长征的胜利是党的坚强领导的胜利。长征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挽救党、挽救红军,最首要、最根本的在于成熟坚强的领导核心的形成。长征雄辩地证明: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

5、湘西 永顺十万坪大捷 落脚湘西

1934年11月7日,红二、六军团占领了永顺县城。红二、六军团领导人分析敌情,认为敌众我寡,不宜硬拼,决定采取诱敌深入、关门打狗的办法,打一个漂亮的伏击战。为了诱敌,红军佯装放弃县城,炸掉花桥,撤退到县城以北约45公里之外的十万坪。

这条南北走向的狭长谷地,长约8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两边山丘树林茂密,山势平缓,既利隐蔽又利出击。

永顺塔卧。原红四分校所在地前,墙壁上的标语之所以能保存下来,在于国民党围剿之时当地群众用泥巴将字体糊掉。

敌人以为红军畏怯,紧追不舍。贺龙命令小部分队伍牵住敌人鼻子,且战且退,红军主力则撤退到县城以北约四五十公里之外的十万坪,在周边山上设伏,布下“口袋阵”,准备“关起门来打狗”。

16日将近黄昏,当敌人正准备宿营时,红军指战员从三面向敌人发起突然袭击。顿时,十万坪成了一片火海,枪声、号角声、手榴弹爆炸声、喊杀声,震荡在暮蔼的山谷中。敌军措手不及,全军陷入溃乱。红军以一当十,越战越勇,仅一个多钟头,就将龚仁杰、周燮卿两个旅打垮。11月18日,红二、六军团重新占领永顺县城。

在这里,红二、六军团取得了会师之后的第一个大胜仗。十万坪大捷后,红军乘胜向北,一路攻下桑植、大庸,摧毁陈渠珍十个团的兵力,控制了湘西北的局势,为湘鄂川黔边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1934年12月,中共湘鄂川黔省委迁于此,并建立了省政府、省军区等领导机构。

6、张家界 桑植刘家坪会议 保火种

经过艰苦创业,至1935年春,以永顺、大庸、龙山、桑植为中心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形成。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壮大,极大震惊了蒋介石。1935年9月,中央红军成功北上,在四川西北的懋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处于长江中游,北临武汉,南接长沙,对红一、四方面军的策应作用和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威胁都很大。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

蒋介石趁红一、四方面军会合休整间隙,重新调整部署,从江西、湘鄂边、鄂豫皖抽调10多万精锐部队,加上原有湘鄂各军,共计130个团40万人,向湘鄂川黔根据地发动新的“围剿”,妄图将红二、六军团聚歼于龙山、永顺、桑植之间。同时对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企图使红军“生机绝灭”,反“围剿”形势日益严峻。

1935年11月4日,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召开联席会议。这场历史性的“刘家坪会议”,通过了红二、六军团战略转移的决定,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革命火种。

红二、六军团所属部队集中桑植地区进行休整,开始部署转移行动:从党内到党外,从上到下进行广泛的政治动员;整编部队序列,建立各级政治组织;从后方和领导机关抽调人员补充部队,将分散的地方武装成建制编入红军主力,广泛发动群众参军;精简行装;加紧开展军事训练;加强内部整顿。

通过这些准备工作,红军部队人心稳定,目标明确,机动力、战斗力大为加强,为顺利完成战略转移打下了重要基础。

长征的历史功绩,不仅仅在于实现了战略转移、建立了新的根据地,更重要的是宣告了教条主义的彻底失败,迈出了独立自主走适合中国国情革命道路的决定性一步,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征程。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长征精神的精髓和内核。

刘家坪誓师 战略转移

刘家坪会议后,与此同时,军委分会对选择突围方向深思熟虑。军委分会决定实施大迂回战术,声东击西,首先出敌不意,向东南方向突破沅、澧二水,直插湘中,吸引敌人主力,然后折而向西,再转移黔东,挺进石阡镇远黄平地区。

1935年11月19日,贺龙代表军委分会正式下达突围命令。红二、六军团在桑植举行突围誓师大会。

红二军团领导人(左起:贺龙、关向应、任弼时)

部队中的大多数官兵是湘西子弟,桑植百姓扶老携幼为红军送行。桑植是贺龙的故乡,也是他开始举起革命大旗的地方,这里的山山水水都曾留下他的足迹。临行前,贺龙特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洪家关,但没有进村,只是默默在村边山坡伫立了片刻。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是他和许多湘西子弟最后一次看到家乡的山水。

1935年11月19日夜,除留下红十八师坚持根据地斗争外,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率领下,告别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告别了患难与共、血肉相连的根据地父老乡亲,坚定地踏上了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

没有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的支撑,长征难以胜利。长征是共产党领导红军“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信仰之战、意志之战。在极为险恶的战争环境、极为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红军将士百折不挠、英勇无畏,跋山涉水、一往无前,迸发出了气壮山河的伟力。

回顾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结底就在于始终以理想信念之光烛照奋进之路。

今天,我们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正在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伟大长征,依然需要有坚定信念,需要有“飞夺泸定桥”的拼搏和勇气。

本文由黄璐综合整理自湖南日报,红网,新华网,华声在线等;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力量湖南”(lilianghunan)微信公众号

Hash:d2dc29fcd6724a5276aded7f36198bf350e1730e

声明:此文由 力量湖湘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