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邓氏宗祠”|解读你不知道的历史与文明

前言:宗祠文化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较完备的体系,并在明清时发展到高峰。

云南玉溪江川区前卫镇李忠村的邓氏宗祠反映出旧时处在农耕社会的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也展现了儒家礼制影响下的邓氏族人对先祖的崇敬。作者来到李忠村,聆听邓氏族人的讲述,了解他们的家族故事,感受宗祠传承的家族精神与文化。

明朝随军定基业

李忠村隶属于前卫镇后卫村委会,而在数百年前,据说前卫和后卫一带曾为“双龙县城”,是江川的古县城之一。当然,很多时候在提及江川古城时,大多会说到龙街和江城这两个地方。其实,在元朝时,当地按户籍统管辖地,江川为“江川千户所”,其后设“江川州”,辖双龙县(今江川前卫、后卫一带)。至元二十年(1283年),江川降州为县,废双龙入江川,此后历代都称江川县。而那时,双龙县的古城就位于今天的古城山一带。

古城山距离李忠村不远,仅1公里左右。明朝年间,李忠村的邓氏先祖曾跟随傅友德、蓝玉、沐英平定云南后,为巩固明政权在边疆的统治,邓氏先祖和部分随军将士便驻守当地,开垦农田,繁衍生息,但邓氏先祖并非一开始就来到江川。

说起自己的家族,44岁的邓春仁这样说道:“最初我们邓家的先祖来自安徽。明朝洪武年间,先祖随沐英等征讨云南后,便落脚在玉溪北城梅园村,世袭武职。其后,江川当时有人反对明朝统治,祖上邓友鉴便随军从玉溪来到江川平定叛乱,后来便落籍李忠村,开创邓氏基业,而玉溪梅园邓氏也迁到了峨山等地。听老辈人说,祖上邓友鉴到李忠村后,便以打铁,制作箭头、大刀以供军需,繁衍生息。”

当时的明朝为巩固其在云南的统治,进行了大规模移民,原本驻守云南的明军则以军屯的形式参与屯垦戍边,邓友鉴自然也成了戍边的一员。“那时候,我们的祖先在打制箭头、大刀这些兵器的同时也在种田。据说,当时这叫‘以兵养兵’。也就是说,军士们要三年为兵,三年为农,并依次轮换。”邓春仁继续说。

明朝灭亡后,清朝时的邓家子孙不再遵循明朝规制,但仍旧传承祖上打铁的手艺,同时也下田种地,自给自足,过着普通百姓的生活。之后,邓氏在李忠村渐渐壮大起来,并有了许多分支,如江川的前卫、马家庄,以及通海的邓家山等地,都有其后裔。

历经数百年,如今的李忠村邓氏有族人近千人,成为当地的一个大家族。

在邓氏宗祠中,悬挂着其祖上的画像。

宗祠匾额话家训

在李忠村纷繁交错的巷道中,邓氏宗祠依然显得很特别。这是一所看起来颇有些年代的老宅,门头上古朴精美的木雕彰显着它曾经的辉煌与庄严。

据邓氏族人说,邓氏宗祠的前堂始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后殿建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其中,前堂历经400余年风霜洗礼,于2001年重建,宗祠基本布局仍是“一颗印”结构。迈入宗祠,可见其前殿为三间七架,穿斗通天,气势磅礴,以前为族中长辈议事之所。而后殿为三间九架,主脊中央,有葫芦宝塔云霄,楼堂正间设有神龛。神龛为安化大营人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精心打造,甚是精美。 不过,它曾遭盗窃,很多精美的雕饰迄今下落不明。在宗祠建成后,它一直承载着族人供奉祖先,守孝道、敬祖宗和村民休闲娱乐等功用。据悉,宗祠中所谓“三间七架”或“三间九架”为明代建筑的规制。明代在宅第等级制度方面有较严格的规定:如一、二品官厅堂五间九架;九品官厅堂三间七架;庶民庐舍不逾三间五架……

站在祠堂中的天井环顾四周,只见周围屋檐之下,悬挂有很多匾额。其中,不仅有“武魁”匾,还有很多弘扬邓氏族人美德的“贞节”“勤忍”等匾额。而每一块匾额的后面,都蕴含着一个故事,以及邓家家规家训的传承与弘扬。

邓氏的家规家训不仅有“家训十法”“家训十戒”,还有“家训十二则”“律身十二则”等,涵盖了其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等方方面面。虽然邓春仁无法说清这些家规家训是何时何人所定,但在这些家规家训的教导下,历朝历代的邓氏族人都遵从了祖辈教诲,秉承了他们的遗志,以至于在数百年后的今天,记者仍能通过这些弘扬邓氏族人美德的匾额,来感悟其家风的延续。而也正是邓家人对孝、忠、信、礼、勤、廉等家训的遵从,在古时那个科举制度森严的年月中,邓家人耕读勤奋,先后出了大约10位进士和2位武举人。

邓春仁对于邓家进士所知不多。说到武举人,邓春仁说:“邓瑗是我们邓家的一位武举人,字宝山,是清光绪十五年己巳科武举第五名。邓瑗一家旧时在我们这里算是生活好过的,他个子很大,100多斤的大刀可以耍弄自如。20多岁时他离开了家乡,参加科考,至于去哪里考就不太清楚了。据说,当时邓瑗在考试前曾经和各地前来考试的人进行了一番比试。经过射箭、举重等比试后,前来考试的人觉得,今年武解元非他莫属了。但到正式考试那天,邓瑗所骑的马意外跌倒,被主考官取消了考试资格。回到家的他心有不甘,并勤加苦练。40岁左右时,邓瑗变卖了自家部分土地凑足盘缠,又踏上了科考之路。考试很顺利,获得了第五名。”中举的邓瑗并没有任过职,回到家乡后成为了当地的乡绅。

宗祠内的神龛于民国二十七年精心打造,其画栋雕梁,甚是精美。

传承延续家族美德

记者翻阅邓氏家规家训,在邓氏“家训十二则”中,以“孝”字当先,并这样写道:“父母生育,德重恩深;孝思不匮,百行可钦;以孝传家,家道永兴。” 邓春仁经常以家训告诫自己的孩子,要勤奋学习、尊敬长辈、孝顺父母。在家规家训的熏陶下,他的孩子一见到家中长辈便会主动上前问好,即便是自己买了东西,也会先想到长辈。邓春仁是个地道的庄稼人,不善言辞的他总会用朴实而简单的话语,概括他家对邓氏家规家训的教育方式。

如今,邓氏族人中很多人家都把家规家训装裱成框,挂在家里的醒目位置,让子孙后代能耳濡目染,并从中得到启示,懂得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等方方面面的道理。记得在2015年左右,记者曾采访过当地一位叫付秀兰的妇人,她是邓家的儿媳。她在家规的熏陶下,尽心照顾奶奶。她觉得,孝顺老人是晚辈应该做的事情,“做人,有老才有小,大人要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我们的传统是以‘孝’为先,尊老爱幼才要得。”在付秀兰照顾奶奶十多年的日子里,不管是奶奶生病就医,还是生活起居,她都尽心照顾。久而久之,在她关心老人的同时,老人也在关心着她。她曾这样说道:“奶奶有时会自己洗衣服,我知道她是舍不得我,但每次说起来,奶奶总会说‘我是想现在还能洗就洗,等我洗不动了再给你洗’。”如今,付秀兰的奶奶已91岁了,过得很好。

传承家规家训对于邓氏族人来说是件大事。族人邓树东认为,邓氏家规家训的传承,是以宗祠、家谱、墓园为中心,增强族人对于宗祠的认识,并通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使族人做到“尊宗、敬祖、联情、竞存”。“尊宗、敬祖”自然不必多说,至于“联情、竞存”邓树东这样说道:“所谓‘联情’,就是不管邓氏族人身在何地,都要团结、友好,经常往来;而‘竞存’则是说,邓氏族人应相互帮助、学习,使邓氏族人的生存能力得到提高。” 现在,每年邓氏族人都会聚集在祠堂之内,缅怀祖宗恩德,激发后代的孝思。这样,整个家族的传统美德得到了延续。邓氏宗祠,也因此成了承载家族传统文化的标志。

Hash:3921a06d19cf0f105988adb8758933a096c17ed4

声明:此文由 匹夫闯天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