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记忆|东风渡槽:是一组建筑、一种精神,还是一段历史
由济南时报·新时报与济南报业影像档案馆推出的“济南记忆影像保护工程”系列报道,借助一张张城市影像,追溯城市过去,重温城市变迁,唤醒我们的城市记忆。在怀旧的情感共鸣中,珍惜城市的当下,展望城市的未来。
这不仅仅是一场老济南人的集体怀旧,也是在向更多的人诉说这座城市的历史——济南的昨天是什么模样,有什么东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又是怎样的传承,从一代又一代人那里延绵至今,而这一切,正是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
东风渡槽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大街村北侧220国道上。很多年轻人路过东风渡槽,却不知道它过去曾作何用,只是觉得它的斑驳透着历史的沧桑,与槽下新改造拓宽的道路形成鲜明的对比。时间久远,84岁的刘东军依然记得东风渡槽当年的壮观,以及它所创造的农业灌溉奇迹。
东风渡槽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摄影 :陈长礼、张有水、郑雯、王一飞
刘东军年轻时曾拍下一些东风渡槽的照片。他当时在平阴工作,每每因公去济南出差,总要路过东风渡槽,有那么几次,他中途停车,举起相机,将东风渡槽装进他的胶卷里。刘东军一度把东风渡槽当作一种地标,去济南看到它,就知道过六七十分钟便能到达目的地,回平阴看到它,意味着再有半小时即可到家。
如今,刘东军已经不再如过去那般频繁往返于槽下,因为时间久远,也记不清那些老照片拍摄于哪一年、哪一天,甚至具体的拍摄情景也模糊了,但是他对东风渡槽的壮观依然念念不忘。
东风渡槽
据相关史料介绍,东风电灌站于1970年11月动工,灌区总干渠长20公里,分支干渠29条,全长40公里。沿干渠修建桥45座、涵洞37座、节制闸14座、渡槽12座。东风渡槽是东风电灌站的重要组成部分,设桥拱46孔,主孔高17米,跨度12米,蔚为壮观。
刘东军介绍,周边多山地,灌溉不便,当地人从坑里、井里打来水,肩挑人扛,上山下坡,去浇庄稼。平时用水也是能省就省,多留一些给庄稼。到夏天赶上雨天,灌溉的问题方能轻松一些。东风电灌站改善了周边农业灌溉的条件,为农民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当年,东风电灌站是为补给当地山区农田灌溉而建。据相关资料介绍,东风电灌站大致呈东西向,依势东高西低,共设三级扬水设施。其中,一级扬水设施位于黄河东岸付庄村西南,二级设施位于大街村北山西坡,三级设施位于大街村东陡岭子山北坡。1976年5月,东风电灌站开灌,到1984年,实际有效灌溉面积1667公顷,最多时达到2000公顷,灌区粮食平均每公顷产量达到7500公斤,其中小麦4500公斤、秋粮3000公斤。
东风渡槽 刘东军 摄
刘东军记得,东风电灌站建成以后,每当从东风渡槽下面通过时,总能听到槽渠里流淌的哗哗水声。那里面的水从黄河而来,借助外力流到山地田野里,浇灌着农民生活的希望。当地耕稼历史悠长,久困于灌溉之难,人们或许也曾有过引黄河水的大胆想法,没想到有一天真的能够实现。
集体的力量,精神的象征
在刘东军眼里,东风渡槽不仅有着风景意义上的壮观,还是当时集体力量的壮举。他说,当时周边村里的村民积极响应号召,一呼百应,出工出力,搬砖垒石,修建起东风电灌站及东风渡槽。
东风渡槽 刘东军 摄
东风电灌站及东风渡槽的修建,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那时候叫‘农业学大寨,兴修水利’。农田要整得方方块块,都打得很好、治得很好,都按规范的那样用石头垒起来,但是天旱还要浇地,所以就修了些渡槽,引黄河的水灌溉上面的土地。”刘东军说。
此外,东风电灌站及东风渡槽还是济南多年来引黄兴利的重要体现。据相关资料介绍,自新中国成立后,济南修建多处引黄灌溉区,除东风电灌站灌区外,还有红旗电灌站灌溉区、田山电灌站灌溉区等。
刘东军提起这些电灌站时,依然心潮澎湃。他从那个时代走来,见证了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也亲历了竣工时人们对未来的信心和期待,这些工程是济南农业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部分,也是济南黄河安澜史上的重要举措。
东风渡槽
如今,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新的灌溉技术的发展,有些电灌站及渡槽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在长清、平阴一带,有时依然可见几段渡槽,孤零零地立在那里。如果老一辈人不讲,下一代人很有可能都不知道它们曾作何用。在今天年轻人的生活语汇里,渡槽是一个几乎不曾出现的陌生概念。
东风渡槽依然在发挥作用。槽渠中新铺设了管道,既能防止渗水保护槽下的建筑设施,又能避免水分蒸发,让每一滴水都流淌到目的地。刘东军已经很久不再从槽下通过,自然也就不知道槽上的新管道。他对东风渡槽最深刻的印象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到灌溉时,槽渠里水势浩大,宛如一条架在半空的河。
东风渡槽
刘东军在接受采访时,不断地提及它是集体的力量,那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东风电灌站及东风渡槽是一项水利工程,但在整个大时代里,它们又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它们是一组建筑,也是一种精神,还是一段历史。
2013年,东风电灌站及东风渡槽被济南市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组建筑规模宏大、设计科学,是济南市20世纪70年代重要水利工程,为当时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济南时报)
Hash:afdf3661b2ba517ac25b54d63fbe50f5265d60e3
声明:此文由 搜狐焦点济南站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