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秋闱场景再现千年古镇佗城
金秋十月,又到了古代秋闱的时候。秋闱就是对科举制度中乡试的叫法。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由于考期在秋季,故又称秋闱。
广东河源佗城考棚是广东省现仅存的唯一科考场所,在全国可查考的 204 座学宫和14 处考棚中,学宫与考棚并存的目前只有广东龙川和河北定州。在河源第二届客家乡土文化节举办期间,11月4日,佗城复原古代秋闱盛景,重温古代科举考试历史。河源当地10名女高中生扮成古代书生,带书童赴考。
当天下午,这10名女高中生穿上古代书生的衣服,带着小书童,男扮女装赴考棚参加“秋闱”,再现了古代佗城考棚科举乡试盛景。在古代,科举考试都是男人的天下,几乎没有女人参加。传说中武有花木兰代父从军,而今天,在佗城,也再现女扮男装参加科举考试的场景。10名女生称,组团参加秋闱就是感谢现代社会好,男女拥有平等的学习教育工作的机会。
中国历史曾经出现过女状元
古人说,女子无才便是德。男主外、女主内!这是古代的礼法。因为传统,不开放,思想陈旧,中国古代科举均无女子参加,埋没了很多英才。
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政权中,只有太平天国允许女子参加科举考试。在太平天国提倡“男女平等”思想的影响下,产生过一名女状元,也是唯一的女状元:傅善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允许女子参与的科举考试。
参加当天考试的小彭谈到,古代中国女性基本没有什么受教育权,更不说参加科举。古代女性受教育的目标是相夫教子,因此大部分女性在起跑线上就被剥夺了同男性一起竞争的权利,而这种被作为政治正确的女性歧视观延伸至科举考试中,女性的科举资格先天被剥夺的情况也就顺理成章了。这也是维系父权制的统治,生产力发展导致的社会分工的结果。
女扮男装文武并考要做“傅善祥”
这10名女生穿上古代书生的衣服,个个像俊书生。在古老的佗城学宫外面,围满了观看的外地居民与外地游客。10名女考生按照古代学子秋天赴考的习俗,手拿文房四宝。她们的书童则提着他们的小行李箱,一起走进学宫。参拜中国古代儒学大师孔子与历代名家大师。敲响了铜钟与锣鼓,按照传统习俗,敲钟有“高中”之意,响鼓有“及第”之意。
参拜仪式结束后,女考生们与书童沿着佗城老街一路向考棚走去。佗城古码头,是古代考生开笔、洗笔之处。传说,考生洗的墨水吸引了不少鲤鱼来吃,由于喝多墨水了,鲤鱼也变成墨色了,当地人称这些鱼为“墨鱼”,也就是有文化的鱼,因为它们喝多了墨水。
考生们也像古代书生一样,从文房四宝里取出毛笔,在河里开笔。在清澈的河水里开好笔,期待考试时,自己能够文思泉涌。开好笔后,考生们与书童开始进入考棚,主考官开始检查每名考生携带的物品,防止考生作弊。
考棚里的设施与古代一模一样,就连考试室与考生的塑像都做是原版。有的考生端坐在与古代一模一样的考棚里,开始磨墨挥豪,用毛笔在竹柬书写他们的考试文章。
在考场的另外一间考棚里,8名学子端坐在桌子上,同样磨墨凝思,挥毫作文,期待自己能够金榜题名、高中状元。严厉的主考官则在场内不住停巡视,防止考生作弊。
一个小时后,文考结束。考生们欢呼雀跃,在休息的时候参观考棚的历史文化资料。置身于考棚,她们感觉自己真的成为了古代的考生。休息一会后,考生又举行武考,比赛射箭,每人10支箭。在武考场上,考生们放下笔,弯弓射箭进行武考。
佗城要开发古代科举文化体验旅游
佗城考棚是中国古代四大考场之一,与曾分布在中国版图上的一个个考棚,就见证了文人士子们走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学而优则仕的道路。
佗城考棚建于清朝光绪二年(1876年),迄今已有134年的历史。原为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砖木梁架结构,总占地面积6800平方米。大门牌匾“龙川考棚”,是在考棚刚落成时,当时龙川县知县莫东奎所题。两边对联,上联:学而优则仕哪问寒门士族,下联:出类拔萃者会聚白衣卿相。
龙川考棚建成后,龙川每年的秋天科考乡试均在此举行,场面热闹非凡。当时河源、和平、连平、紫金、兴宁、五华等县的学子都到此赴考。据统计,自唐宋以来,龙川有进士28人,举人112人,秀才更是有2000多人。乡试也称为“大比”,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省城举行的考试。因一般在秋天举行,故又称“秋闱”。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中式者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中举者一般就具备做官的资格了。凡中式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河源佗城镇既是南越王赵佗的兴王发迹之地,又是秦代中原文化南下与百越文化交流的结合地,而且也是千百年来东江中上游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重镇,同时又是五代南汉至明初循州治所。民国30年(1941年)为纪念龙川首任县令赵佗,教育会通过改名为佗城。
佗城百岁街是古城目前最繁华的街区,又名百岁坊、百姓街,原名儒学前街。这里有“两多”:一是百岁老人多,二是姓氏多。佗城镇曾调查统计出共有179个姓氏,其中该镇仅有2000多人的佗城村竟然包容了140个姓氏!这个调查结果不仅使佗城镇这一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最终有了申报“中华姓氏第一村”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依据,而且更重要的是,179个姓氏终于解开历史上的“千年史谜”———2000多年前秦朝50万南下大军的下落居此“尘埃落定”。
据佗城风景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河源第二届乡土文化节举办期间,佗城恢复古代学子考棚考试场景,目的就是挖掘佗城的历史文化,尤其是科举考试文化,再现佗城昔日的辉煌,让人重温中国科举考试历史,知悉古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开发科举文化体验旅游。
佗城除了学宫、考棚,还拥有赵佗像、百岁街、司马第、正相塔、西门古码头、骆屋、南越王庙、天后宫、明代城墙、南山古寺等系列文物古迹。
下一阶段,将逐步恢复科举考试的历史,不但再现科举赶考、状元巡游等场景,而且开发状元宴、状元府等配套旅游产品。让这块书香宝地增添文人气息,让科举文化鲜活起来,让慕名而来的游客不仅关心客家小吃,而且真正触及科举文化的精髓。
以学宫为龙头,将所有文化古迹“连线成片”,打造精品文化休闲旅游路线。同时,围绕科举、儒学等主题广泛征集文物,开发“科举讲堂”、“科举考试”、“状元巡游”、“金榜题名”等系列特色体验项目。
相关链接:
佗城考棚建于清朝光绪二年(1876年),迄今已有134年的历史。原为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砖木梁架结构,总占地面积6800平方米。大门牌匾“龙川考棚”,是在考棚刚落成时,当时龙川县知县莫东奎所题。两边对联,上联:学而优则仕哪问寒门士族,下联:出类拔萃者会聚白衣卿相。
龙川考棚建成后,龙川每年的科考乡试均在此举行,场面热闹非凡。当时河源、和平、连平、紫金、兴宁、五华等县的学子都到此赴考。据统计,自唐宋以来,龙川有进士28人,举人112人,秀才更是有2000多人。乡试:也称为“大比”,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省城举行的考试。因一般在秋天举行,故又称“秋闱”。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中式者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中举者一般就具备做官的资格了。凡中式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古代科举考试有哪些不同等级:童试:也称童生试, 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乡试:也称为“大比”,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省城举行的考试。因一般在秋天举行,故又称“秋闱”。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中式者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中举者一般就具备做官的资格了。凡中式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会试:各省秋季乡试,中式者进京参加来年春天的考试,由礼部主持考试,于秋闱相对应,又称“春闱”。各省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可以应考,考中者称为“贡士”,其第一名叫“会元”。考中贡士者有资格参加殿试。该考试考三场,每场三天;殿试:古代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皇帝在金銮殿上,对会试通过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考期一天。名次是写在黄纸上的,称“金榜”或“皇榜”。所以现在高考中了叫“金榜题名”。录取分为三甲: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为“金殿传胪”,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第一名称“玉殿传胪”。一、二、三甲,统称为进士。
来源:万绿河源
Hash:33df260a5a41d832531bf12db16057b60addbbd6
声明:此文由 龙川一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