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境内现存规模最大的书院,五阳书院的保护与价值评估

五阳书院,是恩施自治州乃至湖北省省境内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清代书院,是建始县城的标志性文化景观。五阳书院有何特色?它的历史沿革如何?它的价值何在?今天我们一起来更深入的认识五阳书院。

一、五阳书院简介

五阳书院,是恩施自治州乃至湖北省省境内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清代书院。五阳书院位于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业州镇茨泉社区奎星楼路3号,因县内有朝阳建阳当阳、景阳、巫阳而得名。

五阳书院坐北朝南,以讲堂大门、甬道为中轴线,两边各建有东、西号舍,中间甬道为石板走道,讲堂后面东西厢房,中间有四方形亭阁,两边各有个小天井,亭阁后面为后厅;西侧为储屋和斋房,讲堂西面斋房后为连珠堂四合院

整体建筑由16个单体建筑构成,占地面积2530平方米,建筑面积1859.7平方米。房屋为穿斗抬梁式梁架结构、单檐歇山,盖青灰布瓦,外墙为石墙。

二、五阳书院历史沿革

五阳书院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建于县城北松树坪,乾隆二十年(1755),时任建始知县邱岱将书院移到县城北门文昌祠建斋房学舍12间,乾隆二十八年(1763)落成。

道光二十年(1840),因文昌祠基址狭小,不利发展,时任知县袁景晖将书院扩建,道光二十三年(1843)完工,修建了讲堂、连珠堂、射圃、东西号房、储屋、斋房等共40余间。讲堂梁上书有“皇清道光辛丑岁嘉平月夏知建始县事袁景晖领修”墨迹;连珠堂北屋梁上书有“特授湖北施南府知建始县事督率士民黄中礼等建修,龙飞道光贰拾叁年(1843)岁次癸卯姑洗月谷且立”墨迹。

光绪十七年(1891),建始县正堂兼学署姚启署捐修书院,将东、西号屋扩建为号舍。在西号舍梁上书有“特授建始县正堂兼学署姚启署领修,光绪十七年(1891)首士黄兆松、罗垂勋、何先河、熊宏开同立”墨迹。这是五阳书院在清末进行的最后一次大的维修与扩建。

1905年清末废除科举,五阳书院停办,但仍作为县学署机构。1928年,建始县衙烧毁,县衙迁至五阳书院,讲堂变成了大堂。1949年11月,建始解放,五阳书院作为县人民政府机关驻地,1984年后县政府机关陆续迁出,五阳书院被闲置。

1993年11月26日,建始县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4月21日,恩施自治州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第二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1月17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7月,建始具委、县政府下文将五阳书院划给县具文物部门管理和使用。

三、五阳书院的保护工作

五阳书院由建始县文物管理局负责日常管理与保护。近几年,五阳书院得到进一步保护与利用,这与建始县文物部门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2007年争取资金对五阳书院进行抢救性维修,作为文物管理办公场所,同时也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建始联合科考站办公用房。

2012年委托湖北省古建筑保护中心进行五阳书院维修工程勘察设计。

2013年五阳书院维修工程在湖北省文物局立项,2013年-2015年湖北省文物局先后拨款250万元,建始县人民政府地方配套150万元,对五阳书院进行修缮。2016年4月通过省专家组验收。

2016年实施五阳书院环境整治工程,建始县人民政府调整资金100万元,拆除原老政府办公大楼,对五阳书院东侧老政府大院进行环境整治、绿化,划设标准停车位72个,作为五阳书院停车场。

2017年完成五阳书院消防、安防工程,总投资200万元,完成五阳书院安全防范、消防报警控制系统。

2017年完成五阳书院陈列布展设计方案,2018年3月通过湖北省文物局组织的专家评审,正在进行深化设计,拟进行陈列布展,进行免费开放。

2018年10月,组织召开五阳书院申报国保暨价值评估研讨会,进一步加强五阳书院的保护利用。

四、五阳书院价值评估

(一)历史价值

五阳书院初为建始义学,清乾隆二十年(1755)建始县令邱岱督修,乾隆二十八年落成,建成房舍12间;道光二十一年(1841)建始县令袁景晖领修扩建,道光二十三年(1843)完工,增设讲堂、考棚、射圃,成为建始官办教育学署机构;光绪十七年(1891)建始知具姚启捐修扩建,修复扩建东西号舍;1928年建始县衙被烧毁,建始县衙迁入五阳书院,增修前厅、东西厢房、储屋等,形成现存的规模。

五阳书院现存3通有明确纪年的石碑记载了乾隆、道光年间的修建经过和布局图,讲堂、西号舍、储屋、连珠堂北屋梁上修建时的题字年款清断可见,石碑和文字记录了五阳书院修建、扩建、改建的历史。五阳书院收藏古籍545部套,2156册,其中13部2015年被恩施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珍贵古籍。

五阳书院经历了古代教育、封建衙门、现代人民政府的不同历史阶段,记录了建始“千年古县”的教育发展历史,是一道独特亮丽的历史景观,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二)艺术价值

五阳书院建筑规模宏大,相关设施齐全,是古代科举教育向现代学堂过渡时期的代表。五阳书院坐北朝南,位于建始县城的核心位置,同文庙、奎星楼等儒家文化建筑相邻,其建筑规模超过当时的县衙。布局采用以讲堂为中心,中轴对称分列和院落式相结合,建筑结构上采用穿斗抬梁式相结合的木构架,讲堂高大肃穆,亭阁秀气玲珑,连珠堂四合院别致优雅。

建筑整体既具学府之精髓,亦体现地方民居特色。充分表现了清代社会群体意识和“礼乐相成”“崇文兴教”的思想,体现古代教育建筑遵循纲常礼教的秩序和政治伦常观念,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三)科学价值

五阳书院讲堂木结构采用穿枋斗抬梁式相结合的形式,形制独特,保留了清代初期木结构的做法特点,基本未受到后代扰动,是古代木结构房屋这一做法的重要实例。

讲堂两侧山墙为青砖清水墙,薄砖空斗墙,历经200余年未出现倾斜裂口,保存较为完好。薄砖空斗砌筑,墙体中空,具有很好的防潮、隔音效果,同时节约原材料,体现了当时砖墙砌筑的高超技艺,成为青砖空斗墙的实物样本,对于清代古建筑墙体修复有很好的样例作用。

五阳书院排水系统,遵循水往低处流的规律,由天沟、天井、排水口、明沟、暗沟组成,将多余的雨水排泄到五阳书院北侧小河内,具有强大的排水能力,历经200余年仍然在发挥作用,从未出现大量积水和排水不畅的情况。如今许多市政建设很强的城市,稍有大雨就会出现内涝,五阳书院排水系统,对于城市市政规划、地下排水管网建设有借鉴作用。

(四)社会价值

五阳书院是武陵山少数民族区域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清代书院,集义学、学署、藏书、学术交流、文化传播等功能于一身,是我国古代教育后期在继承科举、改革私熟、义学等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开创的一种社会办学的独特教育制度,仕绅捐义田作为书院经费来源。在当时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的边远山区,创办书院,是山区人民“耕读传家”“崇文兴教”传统美德的体现。

五阳书院讲堂对联:“慎五典亲九族溯虞夏商周迄于盛世心法治法道会源流此外别无学问:敦三行正六仪由党庠术序达于泽宫德成艺成功归笃实其间自有钩衡。”确立了五阳书院有较高的社会定位和肩负的教化育人的历史使命。

有功德碑赞书院为“陶铸国民程度高迈,使吾亚洲之黄族得以雄视五洲,间幕之日起发之人乃日月争光,泰华并峙焉。”对五阳书院的价值和作用作出了较高的评价。五阳书院在发展鄂西山区教育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弘扬国学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建始晚清至民国志略》载:清同治至宣统年间,在五阳书院就学的建始科甲出身人员计有秀才77人、举人21人,清末赴欧美、日本留学人员10余人。包括同孙中山一道参与辛亥革命的朱和中、吕大森、著名铁路专家、北洋政府交通部吉长铁路局局长线武英、北洋政府陆军部军学司长、中将吴经明等就是从五阳书院走出来的精英。

五阳书院位于建始县城核心的位置,在传播历史文化,进行传统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价值,为恩施山区培养了大批人オ,是古代教育建筑的典型代表,是武陵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典型的历史文化符号,是建始县城的标志性文化最观,是建始人民的精神家园。

五、结语

五阳书院是建始县儒家文化的代表性建筑,是以科举为目的的教学机构,同时设院试考棚,是县学署机构。五阳书院,是武陵山区土家族区域内现存规模最大、保存状况最完好的一处清代书院,为当地培养了大批人オ,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五阳书院是儒家文化的活“标本”,它不仅丰富了建始文化旅游的内涵,还增强了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敬重,对于提升建始古文化旅游区的品味有着重大意义,五阳书院已经成为建始的文化符号。建始县文物部门正在多举措并行,加强书院的保护与利用,积极申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推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使五阳书院成为建始重要的文化地标。

Hash:6271a1d9c599aaa0255fa0db91aa86bb072bdacd

声明:此文由 文物考古一席谈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