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昌九峰发现红军 长征时期战壕遗址

  羊城晚报记者 张文 通讯员 陈良桂 王卫

1934年11月红军长征途经粤北、湘南一带山区,并在乐昌九峰、坪石至湖南汝城宜章一带突破了国民党第三道封锁线。日前记者从韶关乐昌市采访获悉,当地史志人员在编撰史志时,经村民指引,在九峰镇浆源村附近山腰上发现战壕和地下掩体。

经对比此前在战壕附近坡地上发现的手雷、村民家中门板上的宣传标语等文物,以及相关文史资料,当地文史学者认为,这些战壕和掩体很可能是红军长征途中为阻击国民党军队所构筑。乐昌市和九峰镇计划,将这批新发现的遗址与附近红军长征战斗旧址进行修缮保护,开发成为红军长征红色文化主题观光胜地。

乐昌市九峰镇被誉为粤北“花果山”,每到春天,漫山遍野的桃花、李花,吸引众多游客前往观赏、游玩。本次发现的战壕和掩体也同样位于种满鹰嘴桃、黄金柰李等果树的半山腰上。日前,记者在当地村民和《九峰志》编撰者陈良桂的带领下,由浆源村穿越300多米长布满果树和杂草的蜿蜒山路,找寻到先前发现的战壕和地下工事掩体。

本次发现的战壕一共有两处,均依山修筑,相距约30米,其中地势较低的一处,长约20米,深约70厘米,宽约50厘米,战壕转角处有一处掩体,上方有杉木支撑,顶部覆盖有黄土,但日积月累,淤塞相对严重;地势较高处的一处战壕,长约10米,深度可达1.3米,宽约45厘米,仅能容一人侧身通过,但保存较好,历经80多年风雨,仍能在战壕侧壁上隐约见到开凿痕迹。

乐昌市党史办主任叶云峰认为,结合战壕修筑的时间、位置以及当地留下的红军烈士墓等相关遗址、红军标语,村民口述等历史资料,与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的《中国元帅聂荣臻》的描述都相吻合,可以证明此次发现的战壕当属红军长征途经浆源村与敌作战时修建的简易战壕。

九峰镇镇委委员雷林亮告诉记者,目前当地正联合相关机构,编写“九峰观音山红军长征战斗旧址修缮保护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有计划地对红军长征途经九峰一带的遗址进行开发,本次新发现的战壕同样可以纳入本次“修缮保护工程”,进行整体开发。

根据报告,九峰观音山红军长征战斗旧址主要在茶料、浆源、文洞等村的群山峻岭间,海拔多在800米至1000米,是1934年11月红军长征途中外围阻击战线(即第三道封锁线),红军曾在此与地方民团发生激战,现残留当时作战的战壕、地堡、指挥所等。

报告认为,乐昌九峰观音山生态环境优越,又兼备红色文化,这里将用复合型综合开发模式,以科学规划景区改造后的功能为依据,综合开发,整合原景区各类资源,打造成为生态游览、文化创意、场景复原等多重体验于一体的红军长征红色文化主题观光胜地。

作者:张文 陈良桂 王卫

Hash:0ea0b707a844b3417333e4d2389e0033fef9ddec

声明:此文由 金羊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