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军部保卫战之三——石井坑守备战(寻访)
新四军从成立开始,就以“东进”为旗帜,一步步开进敌后抗日,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因此而一直处于艰难困苦而又复杂的环境中,既要面对日伪军的反复“扫荡”、清乡,还要面对国民党顽军、亲日派的摩擦、“围剿”;既要克制消灭敌人,还要发展壮大自己。如此,新四军的最高指挥机关——军部一直处于日伪军、国民党顽军的威胁中,多次发生保卫新四军军部的战斗。
我们寻访新四军军部十年历程,到达了当年保卫新四军军部战斗的多处战场,回顾了那些不能忘记的战斗。
我们知道的第一次军部保卫战发生在1940年4月南陵县三里镇一带,为保卫云岭军部,以老一团为主的部队,在峨岭(鹅岭)、三里一线阻击,主战场在吕山、父子岭,击退了日伪军第一次对皖南的“扫荡”,史称“父子岭阻击战”;第二次军部保卫战发生于1940年10月2日至9日,日寇为报父子岭、何家湾之仇,并企图抢夺我根据地秋收粮食,在同年10月上旬,又调集日伪军向云岭扑来。为保卫军部,展开了又一次保卫战。这次保卫战的叫法不一,有称泾县保卫战或云岭保卫战,也有称皖南第二次反“扫荡”战。第三次军部保卫战发生在皖南事变期间,史称“石井坑守备战”。
广义上,皖南事变中的战斗大多属于保卫新四军军部的战斗,但是,唯有石井坑周围的战斗是由叶挺军长直接指挥、围绕军部展开的固守待援战斗,故本文集中介绍石井坑守备战。
在皖南事变中,石井坑守备战是新四军皖南部队最后一场有组织指挥的战斗。在前两篇“前奏”“战斗过程”中已经简叙了石井坑守备战的主要战斗过程。
石井坑是皖南事变中的主要战场之一,也是新四军军部最后指挥突围的位置。我们深入寻访,到达了石井坑。石井坑今为石井自然村,属于溪里凤行政村。
1935年春,时任中共皖赣特委副书记李步新(皖南事变时任中共皖南特委代理书记兼组织部部长)在宁国大王山战斗中左腿负伤后,辗转至石井坑赵允保家养伤。在李步新的指导下,赵允保秘密联络了一批积极分子,发展凤运祺、王海寿等人入党,建立起泾县南乡最早的党组织——中共石井坑支部。
石井村口屋子的白色墙壁上是描写新四军血战的壁画和周恩来在皖南事变后迅即发表的题词(图7)。1月1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宣布新四军“抗命叛变”,撤销新四军番号,将军长叶挺革职,“交军事法庭审判”。当日夜,获知皖南事变情况的周恩来满含悲愤,挥笔写下了举世闻名的“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两幅题词,秘密指示在当日即将出版的《新华日报》(图8)上将其刊出并大量印发。
图7 石井村口的屋子
图8 皖南事变后出版的《新华日报》,发表了周恩来在皖南事变后的题词
从图7中村口屋子的上方看过去,村外(村东北侧)的山脉便是白山(亦称为“石山”,当地人还称其为“北山”)。石井坑守备战期间,主要是新四军新三团在山上防守,坚持到了最后。
白山(石山)有多个山头,从图7中的路灯杆看过去,左边(靠东面)是“鹿角山”,中间最高的是“火云尖”。老乡说,能看见的这个“火云尖”后面还有一个“火云尖”。
村中当年新四军住过的民房(图9,徐家祠堂),老宅的墙上依稀可辨标语的痕迹。
图9 当年新四军住过的民房
现在的石井自然村由3个队组成,最里面尽头是第一队,泾县人民政府1990年12月在第一队设立“皖南事变激战地”纪念碑,碑文如下:“1941年1月10日,新四军中路纵队在叶挺军长的率领下,从高坦出发到达此地。当日国民党集结5个师的兵力,向我石井坑阵地发动猖狂进攻,战斗空前激烈,我军伤亡很大。12日,我部分阵地被敌突破,军部当即在大园村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决定以石井坑为中心分散突围。”
村子边上的“石井坑守备战前线指挥部”,应该是军部最后一次实施了有效指挥的地点,这一点被泾县人民政府所立的“石井坑守备战前线指挥部旧址”碑文所证实:1941年1月10日,我新四军中路纵队自高坦翻越东流山,到达石井坑,军部前线指挥所即设于此。叶挺军长住在右侧厢房内。1月12日晚,叶挺在此主持召开了皖南事变中最后一次军事会议。
茂林镇镇政府提供了“石井坑守备战”简介。
〔注:音乐家任光是《渔光曲》的作者〕
自1月10日新四军部队开始固守石井坑始,至12日晚上,军部在石井坑召开最后一次会议决定突围,13日陆续开始突围,“石井坑守备战”坚持了3天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我们寻访小分队3人不禁心情沉重地在这个军部最后的前线指挥部前留下合影。
战火中,叶挺军长拿着望远镜,挂着他那架照相机(这是他始终随身带着的),撑着他那不离手的手杖,任凭枪弹、弹片带着啸声掠过!他那镇定自若的形象印在了许多人心里。
我们绘出皖南事变期间军部的迁移路线示意图见下图。军部自茂林到百户坑,其间多次折返,最后在石井坑突围,往火云尖后止步于此。
如今,泾县黄村镇九峰村(由原来的李村、王府、九峰三村合并而成的,皖南事变时,是大康王村的一部分)合义组的王家大宅,即“大夫第”(图10),为清晚期建筑,下山希图谈判的叶挺军长曾被国民党军关押在此1天。
图10 当年关押过叶挺军长的九峰村“大夫第”
如今,在九峰村村外的一个小山包(村东骆驼峰)上,有一座红砖砌、水泥覆面的纪念碑(图11,孙李立拍摄),已有些破损,但碑正面刻着的“纪念叶挺军长”很清楚,标示此“即当年叶挺军长被扣留之地”。
图11 九峰村村外的叶挺军长纪念碑
后记
1941年1月16日,皖南事变的枪声平息了。日本同盟社报道:“江南新四军受命自芜湖南方地区北上开始移驻后,1月2日面临我军坚强阵地,仓惶逃回原驻地。但中央军系第五十二、四十、一四四、新七以及从钱塘江调出的七十九各师,抓住时机,已在泾县南方地区将其包围予以痛击。”“我军斋藤、伊藤、野田、铃田、松尾、濑户口、中村、细谷各部队14日即已出动,为将其一举歼灭,正彻底搜索一网打尽的扫荡,取得很大战果。”日军步兵和舰船加紧封锁长江,给艰难突围出来的新四军北渡长江造成极大的威胁。
日寇几年来屡次“扫荡”,妄图歼灭新四军军部的企图,由国民党军实现了。
1月1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通令,宣布新四军“抗命叛变”,撤销新四军番号,“该军军长叶挺着即革职,交军法审判,依法惩治。副军长项英即通令各军严缉归案讯办”。
当日,新四军将领联名通电全国,抗议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的罪行。指出:“我江南部队更以遵令北移,被诱围歼,服从命令何罪,而竟遭受7万余国军之包围聚歼。”“有功不赏,反遭屠杀,遵行命令,复被聚歼,世之负义蔑理有更甚于此者!”声明“我华中华南新四军不能不再考虑北移命令,即对一切命令也不再执行之。”
周恩来打电话给国民政府军委会军政部部长何应钦,痛斥道:“你们的行为,使亲者痛、仇者快。你们做了日寇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你何应钦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1月18日,中共中央发言人发表谈话(由毛泽东起草),全面揭露国民党亲日派制造皖南事变,摧残抗日力量的罪行,痛斥蒋介石l月17日的反动命令,号召全国爱国军民同胞,以民族国家命运为重,粉碎少数亲日分子和民族败类发动的反共内战和投降卖国的无耻阴谋。(该谈话全文载于1941年2月1日在延安出版的《解放》周刊第124 期。)
同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皖南事变的指示》,说明了皖南事变真相,分析了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的原因,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破坏团结的真面目,作出了对国民党进攻的方针和四项决定。要求“八路军、新四军在政治上、军事上应充分提高警惕性和作战的充分准备”。
同日,重庆《新华日报》发表周恩来为皖南事变题词和挽诗:“为江南死国难者致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1月19日,在叶剑英主持下,由中共中央南方局军事组和其他有关同志集体研究写成,并经周恩来审查修改的《新四军皖南部队惨被围歼真象》,于上午印成传单散发,“吾人为使国人能明白事变真象,揭露内战阴谋,以挽救目前严重危局起见,特择其有关重要的八项,分别记明”。(八项:1. 关于所谓新四军违反命令不受调遣的问题;2. 关于新四军渡江路线问题;3. 关于新四军移动的时间问题;4. 所谓“借端要索”问题;5. 究竟谁打谁的问题;6. 所谓在江南建立根据地问题;7. 叶、项正副军长与新四军部队;8. 取消番号与审判军长。)
蒋介石后来对皖南事变做了专门的训词,归结为:“总之,这次处置新四军事件,完全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主要的意义完全为加强抗战。语其要点,就是:(一)打击敌人妄冀我军纪败坏,内部分裂,以减弱抗战力量的妄想。(二)申明军队的纪律,使全军得所观感而振奋自爱,为国效命,因而加强我们团结抗战的精神。……”。
新四军是不可能这么轻易地被消灭的。
1月20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图12为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的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手稿;图13为新四军新的领导人。)
图12 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的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手稿
图13 重建新四军军部新的领导人
1月25日,日本《朝日新闻》报道:“由于重庆命令新四军移驻华北的国共矛盾,终于酿成国民党军对新四军的武装事变”。“我皇军各部队以截击姿态正在开展激烈的歼灭战。新四军遭我方与中央军的夹击,处于被全歼的最后关头。”事实是,当日在盐城原游艺园召开了庆祝新四军重建新军部成立大会。陈毅代军长发表《就职讲演词》,宣誓率领全军9万余官兵,誓与日本侵略者、汉奸、反共投降派斗争到底。其后一个月,新四军9万余官兵组建为七个师、一个独立旅,开始了脱离国民党的羁绊,独立自主迅猛发展的新阶段!
(续完)
Hash:139036dc3fb06af2e9315d27a77d8f8cf26589fd
声明:此文由 重走长征路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